雙經理保駕護航亦無效?長信企業成長三年持有同類排名倒數
近期上證指數突破3800點朝4000點高歌猛進,雙創指數一路向上迭創新高,這也讓權益類公募基金揚眉吐氣,年內實現凈值漲幅翻番的產品比比皆是;但也有少數年內還在下跌的產品墜落榜尾,甚至因產品處于鎖定期讓投資者無法贖回而黯然神傷。
本文的主角長信企業成長三年持有就是這樣的產品,它成立于2022年的7月1日,目前剛剛度過產品三年的屆滿期打開不久。但目前產品最新的年化收益僅僅約為-4.72%,這一水平在同類的2994只基金中僅排在第2174位。進一步拆分成立以來分年度收益看,2023年全年下跌大約10%,但2024年全年上漲大約14.13%,然而今年到目前下跌約2.95%,沒有太過亮眼的表現。
01
成長基金重倉風格太過保守?
作為混合型基金,從該基金的契約來看,長信企業成長三年的投資目標是通過積極主動的資產管理,在嚴格控制基金資產風險的前提下,優選各個行業的優質企業進行投資,力爭為投資者提供穩定增長的投資收益。
同時,從該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來看,產品設定為“中證800指數收益率*60%+中債綜合指數收益率*30%+恒生指數收益率(使用估值匯率折算)*10%”,從上述角度理解,該基金應該是側重偏成長風格的主動權益類產品。
但截至8月29日,該基金的最新凈值和累計凈值均為0.8581元,為何其業績如此之糟糕呢?從最近一期基金二季報的十大重倉股來看,兩位基金經理將一季報的重倉股幾乎全部調換,只留下了圣泉集團一只標的,調出的股票包括了阿里、騰訊、快手、小鵬汽車等一眾主要來自港股的明星公司。
再看他們所調進組合的標的,主要包括了國航、東航、山東黃金、人保、太保、小商品城等等相對高股息防御類標的,并且它們與市場熱點的算力、半導體、消費電子、創新藥、軍工等賽道無一瓜葛。從大盤急速上攻的近三月漲幅來看,除去來自科創板的南亞新材實現漲幅翻番外,其余組合標的無一能夠漲幅超過40%,甚至其同時重倉A股和港股的中國國航,還在上述時間段出現了下跌。
如果再往前倒退去年的四季報,能夠發現當時基金重倉的思路以偏人工智能方向的科技為主,似乎每季該基金都要大跨度變化風格,這所為何故呢?答案或許與規模有關,因為今年7月1日是產品成立的三年屆滿期,遺憾的是產品整體業績始終沒有太長起色,導致其基金經理不停變更賽道來碰運氣。從8月底披露的中報看,其半年末全部的持股也僅僅為26只,同時組合中十大重倉股外的標的占比都不到3%,大概率也說明基金經理手中的彈藥并不富裕。
從基金公告來看,該基金從6月27日就公告對外開放日常贖回和轉入轉出業務,不難判斷或許操作風格和贖回壓力有關。從財報披露時點的6月30日來看,其最新規模僅僅約為2.43億元。
在二季報中,基金經理表示,本基金在運作中維持了“聚焦長板,個股集中,風格分散”的投資策略,保持了在順周期/高成長/低波動風格上的分散。 伴隨外部影響緩和和國內經濟企穩,我們預計下半年市場整體或將維持震蕩走勢,但底部有望逐步抬升。在此背景下,我們相信有基本面支持的個股在今年將更有可能在股價上獲得反饋。
他們在中報中也強調:“上半年市場呈現W型走勢,寬幅震蕩。一季度泛AI應用方向,包括計算機、傳媒、互聯網、機器人、智能駕駛等陸續表現。二季度伊始伴隨外部事件影響,市場快速調整,后續新消費,AI算力板塊走強。本基金在運作中維持了聚焦長板,個股集中,風格分散的投資策略,保持了在順周期/高成長/低波動風格上的分散?!?
02
后安昀時代長信基金難尋主動權益旗手?
老將葉松規模成硬傷、選股多靠量化留下隱患
該基金采用的是雙基金經理制,其中一位是老將葉松、另一位是管理將近4年的新人陸曉鋒。先看葉松,這位累計任職將近14年半的老將,2007年7月加入長信基金,擔任行業研究員,從事行業和上市公司研究工作,曾任基金經理助理、絕對收益部總監、權益投資部總監。
但問題在于他目前在管的基金的任職回報多數為負,并且僅有一只已經卸任的基金實現了勉強的任職回報翻番。或許因此受到拖累,盡管他目前在管五只基金,但截至今年半年末的合計規模僅為13.75億元。
再看和他一起搭檔管理的陸曉鋒,這位馬上工齡將要四年的基金經理也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新人,他的過往經歷較為輝煌,他是美國布蘭戴斯大學國際經濟與金融學碩士畢業,具有基金從業資格。曾任職于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2016年7月加入長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曾任基金經理助理兼研究員。
但是,他目前在管兩只基金,除去長信企業成長三年持有外,另一只基金的年內同期收益不到5%,同樣排在同類產品較為靠后的位置上。從今年來看,管理產品滿5年的女將張子喬業績更為突出,其在管三只產品中的兩只都實現收益超過35%,主要是選到了新易盛、勝宏科技這樣的大牛股,但問題在于她的知名度極低,三只基金半年末的規模還不足3億元。
實際上,長信基金的被動權益產品口碑要遠遠好過主動部分,這主要是因為公司的量化基金相對更為成功和知名,從基金經理來看,主要是老將左金保和中生代宋海喬坐鎮掌舵。但量化在極致的大牛市中存在模型跟不上變化的問題,不及時的參數修正往往就會導致錯過熱點或者踏空,因此很難整體成為權益投資的主流,后安昀時代長信基金難尋他的接班人!
猜你喜歡
穿越牛熊考驗!摩根新興動力混合基金收益691.24%
作為公募市場為數不多的 “雙十基金經理”,杜猛憑借14年投資生涯,構建了成長股投資領域的專業化實踐體系。工銀醫療雙基金長期領跑:揭秘趙蓓精準擇股的投資密碼
趙蓓作為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資深基金經理,憑借在醫藥行業的深厚積累和精準的投資眼光,成功打造了多只表現優異的基金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