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銀行:業績向好卻吝嗇分紅,大股東“清倉”離場,旗下消費貸業務存“隱憂”
業績向好的背后,杭州銀行亦“迷霧重重”,分紅率不達標、大股東離場、年“吃”罰單1200萬、消費貸“埋雷”等問題,或影響其在2025年乃至未來數年的發展。
01
向好的業績快報,“暗藏”兩大疑問
杭州銀行業績高增的背后,并非沒有“隱憂”。從其近年來的財務動作看,至少有兩個問題“待解”。
其一,分紅連續不達標。
根據中國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有關事項的通知》,“上市公司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的30%(以下統稱分紅不達標)”。

圖片來源:上交所通知截圖
縱觀杭州銀行,其上市以來,除2019年公司現金分紅比例達到31.44%以外,其余年度分紅比例均未超過30%。
以2023年為例,杭州銀行擬分配的普通股現金股利總額約為人民幣30.84億元,占合并報表中歸屬于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的22.52%。

圖片來源:《杭州銀行2023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公告》截圖
對此,杭州銀行在公告中解釋稱,這一分紅比例,主要考慮因素為“ 增強抵御風險能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基于此,該行認為,其利潤分配政策總體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兼顧了公司的股東利益以及自身可持續發展需要。
不過,據《金融時報》2025年1月6日援引業內專家觀點指出,分紅反映了上市銀行穩健的盈利能力和對股東的回報承諾,有助于提高投資者信心,也能夠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銀行股的投資,有助于促進市場穩定發展。
其二,超500%的撥備覆蓋率。
2024年業績快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杭州銀行的撥備覆蓋率541.45%,較上年末下降19.97個百分點。盡管有所下降,但這是自2021年以來又一次處于500%以上的“高位”。
而根據《財政部關于《金融企業財務規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要求,“為真實反映金融企業經營成果,防止金融企業利用準備金調節利潤,對于大幅超提準備金予以規范。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例,監管部門要求的撥備覆蓋率基本標準為150%,對于超過監管要求2倍以上,應視為存在隱藏利潤的傾向,要對超額計提部分還原成未分配利潤進行分配。”

圖片來源:《財政部關于《金融企業財務規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截圖
由此來看,杭州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可謂是遠遠超過這一要求的標準。
那么,杭州銀行撥備覆蓋率緣何居高不下?其弊端何在?
就撥備覆蓋率過高問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副所長胡彩梅曾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較高撥備覆蓋率意味著較高的機會成本,不利于利潤的合理利用。當前經濟形勢下,可以敦促上市銀行降低撥備覆蓋率,提高利潤水平,增加分紅率,提升投資者信心。”
高撥備覆蓋率也容易打破商業銀行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平衡。胡彩梅認為,利潤變成撥備后既不能增加股東權益,也不能補充資本金,相當于資金閑置,浪費稀缺資源。
由此來看,杭州銀行超500%的撥備覆蓋率,或許是時候大幅降一降了。
02
大股東“離場”,對杭州銀行是不是“好事”?
就在春節假期前夕,2025年1月24日,杭州銀行發布公告,澳洲聯邦銀行決定以43億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5.45%杭州銀行股份轉讓給新華保險。此項交易每股轉讓價格為13.095元,折讓約10%,并使新華保險的持股比例上升為5.87%。

圖片來源:杭州銀行公告截圖
這一轉讓行為,一度被業界解讀為澳洲聯邦銀行對杭州銀行的“清倉”。
根據杭州銀行官網,該行成立于1996年9月。目前,擁有200余家分支機構,網點覆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發達經濟圈。2016年10月27日,首次公開發行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資產規模上,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杭州銀行總資產20,177.81億元。
而澳洲聯邦銀行從2005年起便成為杭州銀行的重要股東,持股比例一度接近20%,但近年來逐步減持。此次完全退出杭州銀行,宣稱是響應其戰略調整,聚焦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市場,剝離非核心業務。
此番對于澳洲聯邦銀行以43億元“清倉”所持5.45%股份,轉讓給新華保險的股權變動,在業界引發廣泛關注。究其原因,一是改變了杭州銀行的股東結構,二是引發市場對銀行未來發展的思考。
耐人尋味的是,澳洲聯邦銀行至今仍持有齊魯銀行15%股權。這反映了其在全球投資布局中的怎樣考量,尚需時間給出答案。
而新華保險此次接盤,業界多認為是通過加強與杭州銀行的合作,推動銀保一體化發展。對于新華保險來說,這筆股權收購多是基于長期戰略考慮,通過股權合作加強與杭州銀行在銀保業務領域的深度合作,借助銀行的資源拓展保險業務渠道。這一舉措或將有助于新華保險完善其金融產業鏈布局,進而推動其與杭州銀行的協同發展。
從杭州銀行的角度來看,這一股權變動或許會在短期內引發市場對其股東結構穩定性的關注。但對于杭州銀行和新華保險兩家公司而言,盡管前者股權結構發生變化,但也為雙方帶來了新的合作機會。而是否能通過合力提升市場競爭力,也需市場檢驗。
整體來看,這一股權變動也反映了金融市場投資格局的變化。外資銀行正在根據自身戰略優化投資,而國內險資則通過收購優質銀行股權尋求協同效應。未來,杭州銀行與新華保險將如何攜手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03
一年領罰單逾千萬,內控管理與合規挑戰
頻領罰單的背后,是杭州銀行內控管理與合規的挑戰。
2024年11月25日,杭州銀行涉及未對交易單證的真實性及其與外匯收支的一致性進行合理審查、違反規定辦理資本項目付匯等多項違規行為被罰沒645.5萬元;
2024年8月12日,因違規向借款人收取委托貸款手續費、在投資同業理財產品時風險資產權重計量不審慎,以及向監管部門報送錯誤數據,部分EAST數據(監管標準化數據)存在質量問題,杭州銀行被罰款110萬元;
2024年1月15日,杭州銀行“領”到浙江監管局開出的2024年“1號罰單”。 因存在包括債券承銷業務與債券交易/投資業務間“防火墻”建設不到位、余額包銷業務未嚴格執行統一授信要求等違規行為,被罰款210萬元。時任杭州銀行南京分行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毛韻喆被警告。

而杭州銀行北京分行、合肥分行、舟山分行因違規辦理結匯業務、違反規定辦理資本項目資金收付、與融資租賃公司合作的業務管理不審慎等,亦在2024年相繼被罰款92.5萬元、45.51萬元、100萬元。
由此,杭州銀行2024年總共“領”罰單逾1200萬元。
杭州銀行的頻領罰單,反映的是其內控管理和合規問題。作為金融體系的關鍵環節,具備健全的內控體系,才能保證一家銀行的穩健發展。杭州銀行需要補上內控與合規的“功課”,避免為其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大隱憂。
畢竟,內控體系的薄弱,帶來的是合規和運營上的雙重風險。如不加緊改善,或令其面臨更大挑戰。杭州銀行的“隱憂”不止如此。譬如,在消費貸方面,其持續積極投流,甚至不惜以低至2.70%的折后利率與招商銀行等爭搶消費貸業務。

圖片來源:杭州銀行2024年半年報截圖
其2024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杭州銀行“個人消費貸款及其他”的賬面余額達707.68億元。

圖片來源:杭州銀行2023年年報截圖
而在2023年,其“個人消費貸款及其他”的在貸余額還停留在636.56億元的相對“低位”。
消費貸業務對銀行而言,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或會讓銀行“踩雷”。
盡管目前監管部門尚未對杭州銀行的消費貸業務敲響“警鐘”,但從黑貓投訴平臺看,有關“杭銀消費金融”的投訴已從2024年10月底的2600多條,躥升至目前的3000余條。

圖片來源:黑貓投訴APP截圖
杭州銀行緣何熱衷消費貸業務?消費貸又將在不良率、銀行品牌形象等方面,對未來的杭州銀行帶來怎樣的影響,或許時間會給出答案。
猜你喜歡
貴州銀行高管接連被查、董事會架構變動,不良率居高
貴州銀行2024年不良貸款率為1.72%,個貸和房地產相關貸款不良率分別為5.07%和11.58%。杭州銀行2025年凈利潤指標增速調低10%,貸款遷徙率齊升,外資股東清倉回收125億
作為長三角地區城商行的代表之一,杭州銀行此次對多項核心經營目標進行了調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