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鋼炮”他祖宗又回來了
全世界都跟在汽車行業屁股后頭學名詞兒。
2018 年,蘋果為當時的新 iPhone 取了兩個新名兒:XS 和 XR。為什么是 “S” 和 “R”?菲爾·席勒,蘋果營銷高級副總裁的解釋是,S 和 R 并不代表任何單詞縮寫,選擇它們只是因為:很多很特別的跑車就愛用這倆字母命名。這是實話,在汽車領域 “S” 往往指代 sport 運動,“R” 通常代表著 racing 賽車,都是最常用的速度元素。
所以華為把保時捷設計的合作版叫做 Mate “RS”,RS 正是保時捷賽道車型的常用后綴;手機廠商喜歡把快充技術取名 “Turbo”,其實 turbo 特指內燃機的渦輪增壓器;不論手機還是電腦,如果體積小但性能強,總會被粉絲冠以“小鋼炮”的愛稱——還有多少人記得,這詞起源于 40 年多前的一輛大眾高爾夫?
上世紀 70 年代,大眾正在加緊研發后來的萬物之源(誤)——接替甲殼蟲的經典國民車高爾夫。此時,以熱愛高性能車的大眾工程師 Alfons Lowenberg 為首,聯合底盤專家 Herbert Hornrich、研發主管 Hermann Hablitzel 等幾人,私下為第一代高爾夫“強身健體”打造了一個性能更強的版本。起初這只是一個實驗性質的項目,但當大眾官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其投入市場,卻迎來了十倍于預期的銷量。
這個性能版本的高爾夫,被冠以后綴名 “GTI” 。而這種在兩廂家用小車(Hatch back)底子上強化性能的產物,被稱為 Hot hatck——在中國,被人們形象地譯為“小鋼炮”。
大眾用 GTI 開辟了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細分市場,小眾而勾人,神秘卻親民。在 1975 年大眾推出第一代 GTI 之后,福特、雷諾、標致、馬自達、本田乃至奔馳、寶馬、奧迪,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 Hot hatch 車型。到如今,“小鋼炮”這個細分市場枝繁葉茂,幾十年間經典頻出。
國內汽車文化起步太晚,而巧或不巧,第一個將小鋼炮車型國產化、以合理價格面向國內消費者的,又是大眾。在 2010 年,第六代高爾夫 GTI 由一汽-大眾國產上市。從三十多萬(第五代進口版)一下子拉低到二十萬出頭,這代 GTI 是當年一代玩車人的起點和回憶。到現在你還能在路上時常看到它們掠過的身影。
(GTI mkVI)
十年過去,高爾夫已經從第六代進化到第八代,GTI 面臨的處境卻悄然變化。十年前,20 萬元出頭的售價還是普通合資品牌的中級車所占據,BBA 豪華品牌還沒有將身價降到這個區間。而十年后,合資品牌對 20 萬元以上轎車市場已經自暴自棄,眼看著 BBA 以及二線豪華品牌在這里廝殺。
如果說十年前,花 20 多萬買一輛小鋼炮,還有性能與成本之間的折衷考慮。十年后,20 多萬的選擇已經過于豐富和擁擠,你能買到 A4L、S60、XEL,能買到各種大小的 SUV,小鋼炮車型的價值在相當程度上只剩下情懷。這個本來就小眾的細分車型,正在變得愈發小眾化。
但大眾依然要將 GTI 進行下去,多年來 GTI 已化身為高爾夫的性能代言人,而地球人都知道大眾只有一款車那就是高爾夫(誤)。
(第七代 GTI TCR 賽車和 GTI TCR 街車)
事實上,大眾不僅沒有輕視 GTI,甚至在為它添磚加瓦。原本 GTI 只是高爾夫車系中的一款車型,如今卻已是一個成員頗豐的車系。2012-2019 年在產的第七代高爾夫 GTI,大眾相繼推出過 GTI Performance、GTI Clubsport、GTI Clubsport S 和 GTI TCR 等多款衍生車型。有些是為了與本田、雷諾等廠商爭奪最快前驅車的稱號(Clubsport/Clubsport S),有些是為了參加 WTCR 房車賽(GTI TCR)。
在第八代 GTI 正式發布之前,人們通過一張模糊的諜照發現,大眾正在密謀至少含 5 款車型的小鋼炮大軍。
首先,TCR 車型加入成為 GTI 的常備強化版本,即 GTI 是高爾夫的性能版,而 GTI TCR 又是 GTI 的性能版。其次,柴油版本 GTD 和混動版本 GTE 這次隨 GTI 一同發布,正式組成高爾夫 “GTx” 性能家族。最后,高爾夫的頂級型號高爾夫 R 也沒有被放棄,它將以四驅、超 300 馬力標出性能頂點。
回到剛剛和公眾見面的第八代 GTI。進化后的大眾神機 EA888 Evo4,這次擁有 245 馬力和 370 牛·米(相比上代標準版增加 25 馬力和 20 牛·米),搭配 7 速 DSG 雙離合變速箱的經典組合。事實上第七代 GTI 的 Clubsport S 版上,這臺 2.0T 已經可以輸出最高 265 馬力。但對于 GTI 這樣一輛典型前驅車,馬力不是多多益善而是點到為止,尤其當已經接近 300 馬力,前驅車動力過大反而是浪費。
外觀和內飾自然與普普通通的高爾夫如出一轍,不要嫌棄它樣貌平平“沒有性能車的樣子”,低調樸實本來就是寫在 GTI 骨子里的。想要更張牙舞爪的模樣?未來還會有更多極端的硬核升級版本在后面等著。
無論是 GTI、GTD 還是 GTE,都首次在前格柵加入了一道 LED 燈帶,與兩側的大燈組內日間行車燈連為一體,這是它們與普通高爾夫在外觀方面最一眼可辨的不同。傳統意義上的水箱格柵已經不復存在,LED 燈帶下面窄窄的一道黑邊幾乎完全封閉。散熱需求被交給了下方大面積開口的蜂窩格柵,兩側各有五顆 LED 組成的 X 形霧燈。雖說是選裝,但相信這個極具標志性的 LED 霧燈,會成為 GTI/GTD/GTE 車主的必選選項。
車尾的 “GTI” 標識第一次被挪到了正中央,這是隨大眾目前的整體風格而變化。車內有 GTI 粉絲們熟悉的蘇格蘭格子布座椅,只是來到國內多半會被惡俗的真皮所替代。第八代高爾夫完全脫離了以往的沉悶感,雙大屏加輕體量中控臺,再配上神似保時捷 911 的電子換擋桿……雖然我們不知道低配高爾夫會被閹割成什么樣,但 GTI 肯定是安全的。
從第六代便開始啟用的 XDS 電子限滑差速器被延續下來,簡單說就是一種在轉彎時為內側前輪制動,分配左右動力的電子控制系統。DCC 可調節懸架也是老朋友,新增的是一套名為 Vehicle Dynamics Manager 的駕駛模式控制系統,官方介紹它可以綜合調整 XDS 與 DCC 懸架,來提供不同的駕駛風格選擇。
當年初次國產的第六代 GTI 讓大眾名利雙收,但第七代 GTI 尤其是在中后期過得并不如意,SUV 熱潮和豪華品牌下沉,讓合資品牌在 20 萬元上方的生存空間被壓縮,更不要說 GTI 這樣的小眾車型。但在小鋼炮的世界中,高爾夫 GTI 依然是最具大眾化潛質的一個。如果不出意外,第八代 GTI 依舊會被一汽引進國產。
猜你喜歡
領跑高端豪華市場,為什么是極氪科技?
戰略力、技術力、產品力與渠道力堪稱任何一個行業最直接的四個關鍵成功要素。當極氪科技具備了這四個關鍵要素,其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成功便水到渠成。拆解吉利新能源“陽謀”:私有化極氪如何重構“技術-品牌-市場”鐵三角?
作為吉利汽車《臺州宣言》戰略落地的關鍵舉措,此次收購不僅是資本層面的重組,更是傳統車企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