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銀行換帥一年成績單:業績承壓,凈利潤微增背后隱憂浮現
2024年年初,光大銀行(SH: 601818)迎來包括董事長和行長在內的新一波董監高換任,時至今日,距離光大銀行現任董事長吳利軍上臺已過去一年,在新掌舵人的引領下,光大銀行交出了一份喜憂交雜的成績單。
營收與利潤的逆向走勢,不良貸款難有顯著改善等等這些信號預示著,試圖在傳統業務與新興賽道間尋找平衡的光大銀行,還需繼續探索穿越周期迷霧,破解盈利困局的方法,僅僅依靠有限的“降本增效”是遠遠不夠的。
01
換帥首年營收下滑凈利微增
2024年1月29日,吳利軍的任職資格經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擔任光大銀行董事長一職。隨后,4月28日,光大銀行副董事長崔勇的任職資格通過審核。

截自光大銀行公告
不久后,光大銀行于2024年6月和7月先后發布關于前行長王志恒、前副行長曲亮的辭任公告,并分別于2024年8月和9月發布關于現任行長郝成和副行長劉彥的任職資格核準公告,自此,光大銀行新一輪領導隊伍的換任正式告一段落。
據公開資料顯示,光大銀行董事長吳利軍曾任國內貿易部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副主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信息中心負責人,培訓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人事教育部主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助理,深圳證券交易所理事會理事長。
副董事長崔勇曾在交通部工作,歷任中國工商銀行公司業務部交通城建處處長,公司業務一部副總經理,中國工商銀行青島分行副行長,廈門分行行長,北京分行副行長,中國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部總經理,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中國建設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
行長郝成曾歷任國家開發銀行天津分行副行長,國家開發銀行人事局副局長、國家開發銀行吉林分行行長,交通銀行副行長。雖然,新的領導隊伍中,少有光大銀行老將,但都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強強聯合的團隊吸引了不少目光聚焦光大銀行2024年的業績成果。
而在光大銀行2024年的業績展示中,確實表現出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資產總額達6.96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2.75%,到2025年一季度末,資產總額更是突破7萬億元大關,增長至7.23萬億元,較2024年末增長3.88%。此外,貸款規模也同步實現增長。
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貸款總額為3.93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3.88%,2025年,該行的貸款規模持續增長。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該行貸款總額4.11萬億元,比2024年末增長4.50%。

截自光大銀行2024年年報
具體到信貸投放方面,光大銀行增加對科技和綠色金融的投入。其中,對于科技金融,光大銀行搭建了與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要求相匹配的“五強” 支撐體系,截至2024年末,該行對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3795.26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42.06%。
而對于綠色金融,光大銀行則打造了“傳統信貸+各類綠色金融創新產品”的綠色金融譜系,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的綠色貸款余額4424.43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41.01%。
此外,行長郝成在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所說“厲行勤儉節約,強化運營管理和成本管控”也在2024年的業績報告中有所體現。2024年,光大銀行的業務及管理費403.65億元,同比減少6.77億元,降幅1.65%。
只是,雖然節流效果初現,但對光大銀行整體的業績表現貢獻還不算突出。面對難以扭轉頹勢的營業收入,對光大銀行2024年利潤維持增長貢獻更大的是該行計提信用減值損失的下調。
2024年,光大銀行的營業收入進入連續下滑的第三年,并且降幅進一步增大,凈利潤雖然保持了上漲,但增幅進一步收縮。全年,光大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354.15億元,同比下降7.05%;實現凈利潤419.11億元,同比增加2.03%。
光大銀行凈利潤的逆勢上漲得益于其整體營業支出的減少,2024年,光大銀行營業支出合計836億元,同比減少12.91%。其中,占比最高的業務及管理費用和信用減值損失均有所減少,但從占比和降幅來看,信用減值損失對于釋放利潤空間的貢獻明顯更大。
2024年,光大銀行業務及管理費占營業支出48.28%,信用減值損失占營業支出的48.47%。而信用減值損失的降幅遠高于業務及管理費的降幅。
2024年,光大銀行的信用減值損失405.22億元,同比減少22.19%。其中計提貸款相關的減值損失合計378.16億元,同比減少16.25%。到2025年第一季度,光大銀行延用該方法,雖然維持了凈利潤的上漲,但主營業務的持續失利讓凈利潤的漲幅進一步收縮。
2025年第一季度,光大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30.86億元,同比減少4.06%;其中,利息凈收入225.38億元,同比減少6.84%;實現凈利潤125.30億元,同比增加0.28%;計提信用減值損失84.88億元,同比減少15.63%。

截自光大銀行2025年第一季報告
02
降本增效難掩風險攀升
雖然光大銀行在不斷減少信用減值損失的計提,但反觀其資產質量,與此前幾年相比,并沒有顯著優化的跡象。
截至2024年,光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25%,這已經是光大銀行連續第4年將不良貸款率穩定在1.25%,雖然,不良貸款率維持在低位,但該行資產質量的下行壓力卻更加明顯。
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92.52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17.76億元,增幅3.74%;計提貸款減值準備885.82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3.76%;重組貸款219.59億元,較2023年增加154.08億元,增幅235.2%;3個月以上逾期貸款合計438.00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19.47億元,增幅4.65%。
在貸款的五級分類中,雖然各項分類的占比均優于行業平均水平,但關注類貸款和損失類貸款余額的上漲仍然值得關注。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723.64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25.73億元,增幅3.69%;損失類貸款余額128.29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39.46億元,增幅44.42%。
此外,次級類和可疑類貸款偏高的遷徙率也在預示著光大銀行不良貸款情況的不容樂觀。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次級類貸款遷徙率74.61%,較2023年末增加2.51個百分點;可疑類貸款遷徙率41.53%,較2023年末增加16.98個百分點。

截自光大銀行2024年年報
光大銀行不良貸款的潛在風險主要表現在貸款向周期性行業的集中。
2024年,光大銀行的貸款主體以企業貸款為主,截至2024年末,該行企業貸款余額2.30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6.08%,占貸款總額58.41%;零售貸款余額1.48萬億元,較2023年末減少2%,占貸款總額37.68%。
而企業貸款中,貸款投放的前五大行業分別為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筑業,合計占企業貸款總額的68.52%。其中,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集中了光大銀行超過50%的企業貸款。
此外,在光大銀行的前十大貸款客戶中,僅有1位屬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剩余客戶中,有1位屬于房地產業,1位屬于建筑業,2位屬于制造業,5位屬于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在這些行業中,只有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和批發和零售業的周期性較弱。
在資產質量的下行壓力下,光大銀行之所以能夠維持低水平的不良貸款率與其大力處置不良資產分不開,但處置力度較此前有所減弱。
截至2024年末,光大銀行的抵債資產2.46億元,較2023年末減少21.66%,共處置不良貸款483.45億元,比上年減少53.69億元,其中,核銷呆賬246.87億元,債權轉讓本金47.37億元,債轉股2.40億元,資產證券化186.81億元。此外,通過保全清收現金397.88億元。
同時,2024年,光大銀行通過向第三方轉讓方式共處置不良貸款賬面原值47.37億元,相比2023年的74.48億元減少36.40%。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0.29億元,較2023年虧損增加38.10%。
雖然處置不良資產能夠一定程度上控制不良貸款的增加,但要從源頭改善不良資產的發生,減少銀行損失,還需調整貸款策略,降低不良發生的可能性。
對于新的領導隊伍來說,光大銀行另一個難解的困境則是合規性問題,甚至在現任董事長吳利軍上任后反而有愈發嚴重的跡象。
2024年,光大銀行合計收到來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罰單37張,較2023年的38張罰單改善并不顯著;其中,有3張罰單的被處罰當事人的處罰決定涉及禁止從事銀行業,較2023年的6張禁業罰單有所改善;而罰款金額合計1205.7萬元左右,較2023年的956萬元左右的罰款金額增加了26.12%。
違規情況在進入2025年后有加重傾向。截至2025年6月5日,光大銀行已收到來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罰單18張,數量達到2024年罰單數的一半;罰款金額1226萬元,禁止從業人數6人,均已趕超2024年全年數額。
對此,光大銀行在2025年新設立首席風險官一職,并聘任馬波為該行首席風險官,其任職資格于2025年4月30日被核準。但在馬波首席風險官任職資格核準后,光大銀行新收到罰單7張。

截自光大銀行公告
此外,在光大銀行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中,關于2025年一季度末,光大銀行集團的貸款總額出現了4.11萬億元和4.03萬億元兩個數額,引人疑惑。
綜合來看,光大銀行在新領導團隊上任的一年里展現出了諸多亮點,鞏固了該行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營收下滑和合規風險的持續也為其未來發展帶來了嚴峻挑戰。
猜你喜歡
貴州銀行高管接連被查、董事會架構變動,不良率居高
貴州銀行2024年不良貸款率為1.72%,個貸和房地產相關貸款不良率分別為5.07%和11.58%。杭州銀行2025年凈利潤指標增速調低10%,貸款遷徙率齊升,外資股東清倉回收125億
作為長三角地區城商行的代表之一,杭州銀行此次對多項核心經營目標進行了調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