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紅杉,春華也進了星巴克的決賽圈
星巴克中國的買家進一步鎖定了。
據了解,星巴克已將博裕資本、凱雷集團、殷拓集團(EQT)與紅杉中國等列為其中國業務出售的最終候選方。這四家已于上周收到賣方發出的確認函。這筆收購案已在最后一輪談判階段,將在10月底前敲定結果。另外投中網獨家獲悉,春華資本也是進入本輪的競購方之一,也有概率與其他機構合作參與。
據了解,此前包括高瓴資本、博裕資本、信宸資本、華潤控股、方源資本、美團、春華資本、PAG、凱雷、KKR、貝恩投資、EQT等國內外機構都曾經與星巴克積極溝通,而紅杉中國可能是最低調的那個,現在一下殺入“決賽圈”讓人頗感意外。
目前星巴克中國的估值在50億美元左右(約合358億元人民幣)。如果這筆交易達成,無疑將成為近年來全球消費品企業在中國實施業務剝離中金額最高的案例之一。因此,有關意向買家的傳聞一直不斷。
2月,潛在買家已經開始浮現,除了此前一度傳出的華潤控股,名單又加上了KKR、方源資本、PAG以及美團。當時也有消息稱,作為股權出售計劃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傾向于與戰略合作伙伴達成特許經營協議。
6月,又有多家媒體報道,高瓴資本參與了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反向管理層路演,表達收購意向,交易估值約50億至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8億至430億元),由高盛擔任獨家財務顧問。除高瓴之外,當時的路演還吸引了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多家機構參與。
9月初,外媒披露星巴克邀請了凱雷、殷拓、高瓴投資和春華資本在內的10名潛在買家提交非約束性投標。其他潛在買家還包括貝恩資本、KKR和騰訊,但不清楚這些公司是否都提報了。
總之,大多數出價將星巴克中國的估值定為其2025年預期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EBITDA) 4億至5億美元的10倍左右。還有不只一位競標者提供的EBITDA倍數高15%左右。這個估值倍數和它的競對瑞幸咖啡差得不多——瑞幸目前的估值為其未來12個月預計EBITDA的9倍。
再來看看這幾個進入“決賽圈”的機構:
博裕資本剛買下了北京最奢華的SKP;
凱雷集團曾收購麥當勞中國、日本KFC等餐飲資產,擅長通過品牌運營和區域協同提升價值;
殷拓集團(EQT)是資金雄厚的歐洲大型私募,曾以102億瑞士法郎(約合698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擁有絲塔芙等醫藥和消費品牌的雀巢皮膚健康部門;
紅杉中國在年初買下了歐洲知名音響品牌Marshall的多數股權,而且這兩年在消費并購上頻頻發力。
春華則擁有多次參與大型并購項目的經驗,如百勝中國、美贊臣中國、智聯招聘等,具備幫助國際品牌本土化的經驗。
哪個都是大家伙,哪個都難以小覷,無論如何,決策權還是在星巴克那里。此前,星巴克曾要求意向買家提供關于企業文化、管理風格、可持續發展措施、員工待遇、潛在交易結構以及星巴克中國業務的商業計劃等信息。想必上述提到的這些細分維度都會被加以綜合考量。
至于更務實的目標,或許是尼科爾6月對《金融時報》說的。將門店數量從8000家拓展至20000家,誰能實現這個目標,誰就更有機會。
星巴克中國賣身始末
如今愿意花二十三塊享用“第三空間”的人,數量明顯是少了。市場研究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顯示,星巴克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去年為14%,而2019年這一數字為34%。
外部競爭加劇是促使星巴克中國考慮賣身的重要背景。以瑞幸咖啡為代表的本土咖啡品牌以“高性價比+快周轉”的模式迅速擴張,門店數量和市場占有率均對星巴克形成壓力。2023年,瑞幸咖啡的銷售額已經超過星巴克在中國的銷售額,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
業績的下滑,增長動能的減弱,也與消費趨勢與經濟環境的變化有關。如今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提高,使得其“高端”“體驗咖啡”“品牌溢價”模式受到挑戰。
為挽回局面,星巴克中國不得已降低了部分非咖啡飲料的價格,并加快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新產品的推出步伐。截至6月底,中國同店銷售額增長2%,而上一季度為零增長。
降價這劑猛藥是起效了,只是作用似乎不多。從戰略角度看,引入本土資本或戰略伙伴可以帶來供應鏈、本地化運營、渠道拓展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協同效應,對抗本土品牌的兇猛攻勢。
至于官方的表態,也經歷了微妙的變化。2023年9月,《中國企業家》報道,時任全球CEO納思瀚還表示“中國區業務不分拆、不引入戰略投資者。”結果不到十個月,他在2024年7月底的全球股東大會上首次松口,稱正探索在中國引入戰略合作伙伴。
此前投中網在《星巴克中國要被賣了?》一文中,分析過當時星巴克面臨著激進投資者埃利奧特投資管理公司的壓力,后者也希望星巴克重新審視其中國業務。星巴克發言人在一份給媒體的聲明中表示:“我們全心全意致力于我們的業務和合作伙伴,以及在中國市場發展。我們正努力尋找最佳的增長道路,其中包括探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業內看來,這份聲明相當于變相承認了星巴克中國的出售計劃。
不過,今年5月,星巴克表示不考慮全面出售中國業務。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布萊恩·尼科爾在7月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將保留中國業務的相當一部分股份。只是這個比例還不清晰。也就是說,星巴克尚未決定是出售其中國業務的控股權還是少數股權,還是保留其供應鏈等部分中國業務。
消費并購迎來明顯回暖
普華永道在《2025年全球并購趨勢年中展望》中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消費市場的交易總價值上升了超過三成,這得益于多個巨額交易的推動。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并購交易額同比增長45%,成為這一波并購熱潮的重要舞臺。
一年來,市場上并購交易的消息此起彼伏。去年10月,高瓴旗下的不動產投資平臺Rava Partners收購了日本上市地產開發商Samty Holdings;春節前,紅杉完成了對英國的音響品牌Marshall的多數股權收購;蔡崇信的Blue Pool Capital收購了意大利奢侈運動鞋品牌Golden Goose 12%的股份;博裕則在5月份拿下了“店王”北京SKP45%的股權。外資PE更是頻頻發力,KKR擬收購大窯飲品的85%股權,RBI完成了對漢堡王中國的完全控股。
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可以看到中國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參與國際并購競爭,而深耕中國市場積累的經驗,也成為撬動更大可能性的支點。
比如進入決賽圈的紅杉中國,和星巴克的緣分可以追溯到5年前。2020年4月27日,紅杉中國通過官方公眾號宣布,已與星巴克中國達成戰略合作,將攜手開展戰略投資,在新生代餐飲和零售科技方面進行商業合作。5個月后,星巴克中國與紅杉中國正式成立合資公司——星苒(上海)投資合伙企業。
和中國最頂級的VC合作,星巴克的目標是,在早期發掘零售領域的創新,推動星巴克中國數字化創新的全面提速。 此時正值星巴克中國發力數字化的全面加速期,一方面,星巴克中國大力推廣“啡快”移動點單和到店自取服務,強化外賣與會員服務,另一方面,它所需要的正是一個在消費互聯網領域有強資源的合作伙伴。作為投資了美團、字節和拼多多等消費互聯網巨頭的大贏家,顯然紅杉中國也是星巴克實現這一目標的理想選擇。
當然,靴子還沒有最終落地。不過能在這筆難得且競爭激烈的交易中進入決賽圈,本身就是對機構實力和過往業績的認可。
凱雷作為國際老牌PE,其歷史業績無需贅述,特別是2017年凱雷聯合中信資本收購了麥當勞中國80%的股權,化身“金拱門”的麥記在中國迎來了長足發展,一年曾開出1000多家門店,最終給凱雷帶來了豐厚收益。去年,凱雷將所持的28%股權悉數回售給麥當勞全球,實現了超過6倍的回報。
博裕在并購上的戰績也是有目共睹,阿里股份回購、日上免稅、北京SKP都是拿得出手的項目,而隨著其募資規模的不斷擴大,也讓博裕有更充足的準備在更大的項目上去掰掰手腕。
作為瑞典的私募巨頭,殷拓集團EQT雖然在國內知名度不高,但近些年在中國的布局也彰顯了雄厚的資金體量。2022年EQT完成了對亞洲前三大私募基金霸菱亞洲的100%收購,同年又將中國最大的蟲害防治運營商佳得安收入囊中,而在此之前,EQT在老百姓大藥房的投資上收獲了超過12倍的回報,堪稱經典一役。
春華呢,以百勝中國為例。2016年10月,春華入股百勝中國。作為百勝中國的重要股東,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擔任百勝中國董事長,創始合伙人汪洋擔任董事。而后,公司便開啟了數字化轉型,不僅圍繞會員的全渠道連接和全場景服務建立了跨品牌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也在外賣服務上實現了渠道、調度、配送的全流程優化管理。
無論最終花落誰家,作為消費者,我的心愿自然是,在保證質量管控的情況下,星巴克的價格能再接點地氣,畢竟我真的好久沒喝一杯三十多塊還酸得要命的美式咖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