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流基金經理道歉,私募大佬怒懟,“基金圈”步入艱難時刻?
進入牛年之后,A股表現不及預期,鬧心的不只是參與了“抱團”的股民、“炒”基的基民,還有輿論風口上的基金經理。
繼匯安基金因新產品凈值大幅回撤道歉之后,嘉實基金一位頂流基金經理近日也因為一次公開道歉“出圈”了。
管理規模超過560億的歸凱近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我們努力做到希望能控制回撤,但是整個核心成長類資產達預期波動比較大,所以我們也深感抱歉,整個基金回撤比較大。”
截至3月28日,歸凱旗下在管的9只產品中,有7只自2月18日以來凈值回撤超過了20%,其中有兩只規模分別達到147.03億元、159.58億元。
互聯網一方面拉近了基民與基金經理的距離,也帶來了更多的“沖擊”。與公募道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周末一位百億私募管理人面對投資人的不滿直接回懟:“不要對我指手畫腳,有本事自己贖回去炒股。”
一位基金投資人士認為,道歉沒錯但最好要清楚地說明原因、接下來的打算和預期、給持有人的建議:“這種行情下,有些人不需要,但有些人確實是需要這樣一個道歉,尤其是不太懂的小白。私募與投資人之間是委托關系,這更需要很好的溝通。”
刷新回撤紀錄
“在不斷優化自己的持倉個股,不斷加倉超預期、減持業績不達預期的公司。”在3月25日的道歉中,歸凱如是表示。
“當初購買,就是沖著歸凱買的,感覺是老牌明星基金經理,應該放心,但是現在來看,跌幅那么大,甚至不如年輕的基金經理,真是讓人失望。”面對動輒20%的回撤,天天基金網上的評論也熱鬧了起來,但對于道歉,不少網友表示與其道歉,不如認真調研、優化持倉。也有人明確表示“不接受道歉”。
公開資料顯示,歸凱擁有14年證券從業經驗,2014年5月加入嘉實基金,先后接手了嘉實成長增強、領先成長2只基金,并新發行了嘉實核心成長(A\C)、遠見精選、嘉實瑞和等新產品,目前管理的9只產品合計規模超過560億元,期間最佳回報率為176.45%。
但今年以來,歸凱管理的百億產品嘉實新興產業的最大回撤一度超過25%,創下了近3年最大回撤紀錄,同樣由其管理的嘉實泰和混合也有同樣的遭遇。
盈虧同源,在這次大幅回撤中歸凱并不是個例。在2020年前成立且最新規模大于50億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中,刷新回撤紀錄的不在少數,其中不乏唐頤恒管理的富國天益價值、劉格菘管理的廣發雙擎升級等明星基金。事實上,即便是張坤管理的易方達中小盤,期間最大回撤也超過20%。
這次歸凱的道歉也不是首例,半個月前匯安基金的罕見致歉一度登上熱搜。彼時管理經驗超過13年的基金“老將”鄒唯旗下的匯安均衡優選,成立10余個交易日凈值就大跌近20%,而令投資者最不滿的地方在于,這只基金在春節前2天剛剛成立就火速高位建倉,重倉股集中在新能源、光伏、軍工等高位抱團股,參與申購的基民一開始就站在了高點,節后的極端行情讓人叫苦連連。
截至目前,匯安均衡優選凈值為0.7734,跌幅仍在22%以上,單周跌幅為1.73%。
“滴酒未沾”也虧慘?
在歸凱管理的9只基金中,規模最大的嘉實核心成長混合(A\C)在去年10月28日成立,二者合計規模接近160億元,直接將歸凱推上了“五百億”基金經理榜單。
春節前的2月10日,這只基金剛剛達到1.2474元的凈值新高,之后一度超過25%回撤讓不少高位接盤的基民難以接受。最新凈值數據顯示,嘉實核心成長混合A為1.0123元,回撤略有收窄。
有基民曾質疑歸凱管理規模過大,對此,歸凱直言,當管理的資金規模越大,肯定是有操作上的難度。“但我覺得這也與不同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或者方法論有關。”他也表態,自己正在努力評估重倉股,過去幾年如果估值擴張的程度相較于業績增長的程度明顯過大時,會把這些持倉比較多的調整到業績和估值增長比較匹配,或未來幾年有大幅超預期可能的股票上,這樣也可以更快地去消化估值。
盡管凈值回撤的“慘狀”都是“千篇一律”,但從持倉來看,歸凱的持倉并不同于張坤、王宗合等頂流基金經理的集中持股風格,前十大重倉股“滴酒未沾”而且行業分散,包括邁瑞醫療、廣聯達、國瓷材料、深信服、中科創達、美團-W、海康威視、中航光電、巨星科技、恒生電子,橫跨港股和A股市場,雖然其中也不乏各行業被抱團的龍頭以及南向資金瘋搶的互聯網科技股,但前十大重倉股占比不足36%,股票整體占比也僅為66.68%,銀行存款與其他標的占了33.32%。
“基金抱團”現象爭議已久,多位基金從業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基金抱團”是一種結果而非原因。
歸凱也在發文中表示,抱團的背后是公司商業模式、競爭優勢、產業趨勢得到市場大部分人認可,但如果抱團股業績不達預期,前面20%的下跌可能才剛剛開始,如果對于業績能夠符合預期,甚至能夠不斷超大家預期的公司,跌了20%之后反而是“加倉機會”,分化會加大對基金經理的考驗。
某頭部基金從業人士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在行業的潛在要求中,基金經理的首要任務是將手中的資產管理做到極致,“一旦標簽貼上了可能很難去改變,因為改變的風險更大,所以也會存在‘一條道走到黑’的現象”。
該不該道歉?
《財經天下》周刊注意到,包括道歉在內,甚少露面的歸凱當天共發布了6篇“微頭條”,其中大部分是對投資者關注問題的回應與解釋,但對此不少網友認為,“不如做點實際的”來控制回撤。
就在這邊的投資者還在“不領情”的時候,百億私募希瓦資產董事長、投資總監梁宏卻在社交平臺發帖稱:“jjww(唧唧歪歪)的全部拉黑,哪怕你是投資人。不要對我指手畫腳,有本事自己贖回自己去炒股。”
因為言辭激烈,這份“霸氣回懟”投資者的帖子迅速引起了廣泛議論,梁宏也很快刪除了這條信息,并來了一個“180度大轉變”。
其在刪帖后又發帖道歉,表示此前的言論只是針對個別人,表態會接納合理建議:“我變成不尊重投資人的典范了。這不行,我只是針對個別人。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我,很多人給我發微信來支持我。非常感動。感謝你們一直以來支持。我在這里也給大家道歉,昨天我太粗魯了,也不夠尊重人。合理的建議我都會采納。我要180度轉彎,我錯了,請求大家原諒。”
公開資料顯示,梁宏是私募機構希瓦資產董事長、投資總監,其從業時間超過15年,產品管理時間超過6年,期間也有不少獲獎的優秀產品。在被刪除的那條帖子中,梁宏表示,其核心策略是長期持有優質公司,近幾年不會把回撤控制當作目標。雖然沒有高位第一時間減倉是失誤疏忽,但股價已經大幅下跌后,不會再賣出看好的公司,只會越跌越買。
一位業內人士也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他這個人性格可能就是這樣,平時跟(雪球)粉絲也是這種交流風格,不算是跟投資者回應的正常方式,只能說是個例,他只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
誠然,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通過道歉的方式能得到一部分投資者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投顧”的陪伴作用,減小了大幅贖回的可能,但對基民而言,如果后續未能做好投資管理工作,道歉只會浮于形式。
一位曾就職于某頭部基金公司的市場人士表示,大部分情況下基金經理或者基金公司道歉可能是出于輿論壓力,除了網絡爭議也會有一些投訴電話。“一般公司市場部門接到一些投資者投訴,甚至是代銷機構收到投訴后會給相關工作人員壓力,但可能有道歉訴求的(投資者)只是一部分。”該人士進一步表示。
猜你喜歡
興證全球換帥,引發興業系萬億金融帝國的戰略深水區博弈?
這一人事變動不僅是“興業系”金融版圖內部治理調整的縮影,更折射出這家深耕福建30余年的金融集團在行業變局中的戰略抉擇。信達澳亞馮明遠基金規模遭腰斬,高位持有贛鋒鋰業被質疑
信達澳亞基金業績“滑鐵盧”直接拖累了母公司信達證券的資產管理業務,導致該板塊收入同比下降4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