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車標“進化”史
車標是汽車最明顯的標識,也是一個汽車品牌形象傳播過程中應用最廣泛、出現頻率最高的元素,承載著讓消費者看到后慣性聯想的重要使命。車標影響著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好感度,進而影響著一個品牌的銷量,因此,設計車標是一個企業品牌戰略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車標雖小,但要設計“好”,并非易事。其不僅要融合一個企業的品牌理念、發展方向、文化象征等多方面元素,還要對外展示一個品牌的個性和品位。比如奔馳汽車的三叉星車標,采用凌厲的銀色金屬制作,給人一種沉穩大氣、品質卓越之感,很符合奔馳“尊貴”的整體定位。再比如寶馬藍白相間的車標,代表藍天,白云和旋轉不停的螺旋槳,既暗示了寶馬過去在航空發動機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又代表著其公司一貫宗旨和目標:在廣闊的時空中,以先進的精湛技術、最新的觀念,滿足顧客的最大愿望。類似奔馳、寶馬這樣的國際車企巨頭,幾乎無一例外都有一個辨識度極高的車標,并且蘊含極好的寓意。
相對于國際車企巨頭車標的優秀設計,國產自主品牌汽車的車標一直以來廣受吐槽,比如北汽紳寶的車標被吐槽像豬鼻子、吉利的車標“山寨”凱迪拉克、長安的“車標”抄襲謳歌……而其中被傷害“最狠”的當屬比亞迪。
2002年,剛在香港上市,并且手機電池市場占有率已經是世界第一的比亞迪,賬上躺著十幾億閑置資金。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想干更大的事業,找來找去,最后鎖定到汽車產業,在他看來,這個市場太大了,如果每個農民有輛車,豈不是一個萬億級的大市場?雖然當時反對者甚眾,但沒有阻擋住王傳福的造車決心。2003年1月,比亞迪以2.7億元收購了陜西秦川汽車77%的股份。
比亞迪的第一款車是收購后的秦川flyer(福萊爾),掛的是比亞迪推出的“藍天白云”標。不過flyer并不是一款成功的產品,市場銷量也很小。真正讓比亞迪這款標識為國人所熟悉的是比亞迪F3。
比亞迪F3依靠逆向研發豐田花冠,鑄就了銷量神話。其2005年9月上市后,不到一年,銷量就超過10萬臺,成為中國歷史上銷量最快超10萬的自主品牌。只是它和豐田的花冠長得太像,如果不看車標的話,很多人都會第一眼誤認為是花冠,而且兩者很多零件還可以通用。除了整車有“山寨”嫌疑,比亞迪的車標,也引來眾多吐槽。
當時其車標造型最大的爭議點就是和寶馬的車標比較接近。有人調侃說:設計這款車標的人,是不是甚至想直接把寶馬的標拿過來,把里面的“BMW”換成“BYD”?雖然王傳福對外表示,比亞迪的車標是橢圓形,而寶馬的車標是圓形,比亞迪的內部是一藍一白的半圓形,而寶馬是藍白相間的扇形圖案,兩者區別明顯,并不存在模仿。但這樣的解釋,顯然不能堵住悠悠之口。
車身逆向研發,車標有抄襲嫌疑,比亞迪汽車從誕生之初,就打上了“山寨”的烙印,成為了比亞迪后來發展過程的品牌羈絆。
2006年時,比亞迪F3依然是市場的熱銷車型,不過其車標被人詬病遠遠多于對汽車本身質量的抱怨,給比亞迪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王傳福也決定換標,當時征集了很多方案,還搞了一個車標創意大賽。最終,比亞迪的車標變成了橢圓+字母的樣子。突出表現的三個字母也引申為“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夢想)的寓意。這款車標,問世之初,還是頗受好評的,很多人認為其比舊標更大氣也更有內涵。比亞迪高層也認為新標識更加簡潔直觀,具有國際化元素。
但是這樣的車標不但沒有給比亞迪帶來好的效果,迎面而來的卻是市場上更猛烈的吐槽。有人認為,雖然新標脫離了寶馬的影子,但跟韓國起亞的車標太相似了。外加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國人聯想力豐富,諧音梗給比亞迪帶來了更大的負面影響。市場上對比亞迪更換車標的呼聲再次高起。但車標豈能是說換就換,一向堅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發展理念的比亞迪,拒絕考慮更換。
不過隨著比亞迪的發展,比亞迪車標帶來負面沖擊愈來愈凸顯,甚至有消費者坦承,雖然對比亞迪汽車的配置、內飾、性能都頗為滿意,但就是接受不了每天對著方向盤上的那個標。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比亞迪在車標上開始重新做起文章。
2012年,比亞迪推出了第一款第二代DM混合動力總成的插電式混動車型“秦”,比亞迪用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國號命名,頗有氣勢,有一種開創一個時代的感覺。秦之后,比亞迪又陸續推出唐、宋、元等車型。王朝系列車型,成為了比亞迪重點打造的產品矩陣。而在王朝系列車型中,比亞迪使用了漢字的“秦”“唐”“宋”“元”開始做車標。這樣的改進無疑是對改標之聲的回應,市場反饋也頗為積極,很多人認為比亞迪的漢字車標有中國風,體現了文化自信。
但漢字車標的改變,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只能作為一個車系的標,而不能作為比亞迪整個車企的標,很多場合下,依然要使用橢圓字母標;另外漢字車標,雖然極具辨識度,但并不利于比亞迪品牌的國際化。所以近年來,很多熱心的網友紛紛親自上手,為比亞迪設計車標。比如下面這些:
2021年開年第一天,比亞迪“突然”發布了新版的“BYD”字母標識。比亞迪表示:全新標識設計釋義為“打開封閉空間,放開無限觸點,以開放的胸懷和創新的姿態鏈接更多用戶與伙伴”!
從設計來看,比亞迪全新標識采用了更為扁平化的設計,省略了不必要的線條,整體更符合當今年輕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另外,全新LOGO取消了橢圓型邊界,變得更加開放,并通過字母變形打開了BYD三個字母封閉空間,讓線條末端如同開放的觸點,突破了條條框框的限制也寓意著比亞迪在未來將有更多的可能。很多網友看到之后表示,相比此前車標,新標更為簡約,更高級,也更有科技感,的確比舊標好看。據悉此次更換的全新“BYD”標識將只應用在國內乘用車市場,但是在比亞迪集團,新能源,軌道交通,電子產品,商用車以及海外市場仍然繼續使用原來的橢圓標識。
梳理比亞迪車標的變遷歷程,會有一種感覺,車標所受的“責難”與企業的實力緊密相關。十幾年前,比亞迪剛開始造車時,實力弱小,缺乏設計能力,產品外形模仿合資產品,車標也廣受詬病。后來,比亞迪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推出的車標,又被吐槽有山寨起亞車標的嫌疑,逼得比亞迪最后走上了漢字車標的道路。不過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吐槽比亞迪車標的人越來越少了,這一方面與比亞迪在車標上的“優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比亞迪的企業實力在迅速提高。
此前的屢遭詬病,很大程度源于對其實力與產品的不認可、不信任,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國人,看到了比亞迪的實力。比如前段時間,全球很多車企因為芯片短缺,面臨生產中斷的風險,但在新能源電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的比亞迪,不僅可以充分自給,還有余量外供。再比如車用IGBT芯片此前一直由日本三菱、富士、英飛凌等公司壟斷,但通過持續的研發,2018年12月,比亞迪正式發布了在車規級領域具有標桿性意義的IGBT4.0技術,使中國電動車核心技術告別“卡脖子”時代,比亞迪也成為中國唯一一家擁有IGBT完整產業鏈的車企。另外今年比亞迪推出的刀片電池,震驚行業。搭載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被人們視作特斯拉Model 3 最強勁的挑戰者,而且在續航里程、安全性、風阻系數、以及外觀內飾等方面,“漢”其實都要表現得更為出色。
如今的比亞迪是全球范圍唯一一家擁有動力電池(電芯、模組、總成、BMS、熱管理系統)、電驅動系統(應用扁線繞組技術、高轉速、高度集成、基于SiC技術電控)、多種車型平臺(兼容燃油、PHEV和EV驅動技術共享)、微電子(自行研發生產IGBT與SiC)、多種軌道(通信控制、軌道制造、保障車輛)和電驅動商用車(機場和公交、礦山與港口)全產業鏈的整車制造廠。連奔馳、豐田這樣的車企巨頭,都在與比亞迪展開合作。在資本市場,比亞迪的市值也屢創新高,目前位居全球車企市值第四名,僅次于特斯拉、豐田、大眾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