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接近歲末收官,公募基金也到了一年一度盤點時,當數字經濟主題大概率年終笑傲時,醫藥基金再次成為年內賽道型產品的最短板,這也讓醫藥明星成為“苦主”,比如昔日明星選手創金合信的皮勁松。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皮勁松目前在管四只基金產品,其中還包括了一只去年年底新管的發起式醫藥主題QDII;但是,除去這只產品目前年內下跌還在8%左右,剩余產品的下跌都至少達到了15%。或許也是因為業績不佳導致投資者用腳投票,三季度末他所管理的4只基金合計規模僅為6.42億元。
01
代表作創金合信醫療保健行業連跌三年
從任職回報來看,目前皮勁松最好的成績還是最早管理的創金合信醫療保健股票,從2018年10月31日開始,到時下已經管理了6年零52天,最新的A類份額回報約為54.39%,但今年到目前已經下跌17.08%,在同類的927只基金中排在第900位。
從分年度的成績來看,該基金在19年和20年都排在同類基金的前60位之列,但是從2021年開始就排名大幅后退,當年盡管取得了3.82%的正收益,但也在507只基金中排名第307位;2022年,該基金全年錄得凈值增長率為-24.96%, 在690只基金中排在第467位;2023年,該基金全年錄得凈值增長率為-19.52%,在822只基金中排在第645位。
筆者從基金三季報中尋找問題所在,從細分賽道來看基金經理更傾向于在科創板和創業板的醫藥股中來布局,彼時排在重倉股前三位的公司均來自科創板且占比突破9%,它們分別是佰仁醫療、愛博醫療、澤璟制藥—U。遺憾的是,前兩大重倉股年內到目前均呈現下跌走勢,同時它們也是連續多個季度在十大重倉中“榜上有名”。
整體看十大重倉股組合,至今年內表現最差的是開立醫療和澳華內鏡,前者年內的跌幅是32.14%,后者年內的跌幅是29.03%。皮勁松在兩只重倉股上存在的失誤不同:一方面是他在開立醫療上連續重倉了多個季度,存在看走眼的嫌疑;另一方面是他在三季度新進重倉的后者,年內走勢不佳。
對比來看,最新組合中年內漲幅超過20%的公司有且僅有海思科一家,雖然皮勁松持有了多個季度,但是其在9月30日時的占比僅僅約為7.08%。在基金三季報中,他這般闡述其投資思路:“本產品圍繞創新藥和器械布局,持倉變化不大,持有創新藥、高值耗材、醫療設備。考慮到行業和政策趨勢,減持了部分仿制藥、藥店等,增配了醫療設備、臨床CRO、減肥產業鏈個股等。”
從布局來看,大致可以判斷出組合表現不佳與20厘米效應有關,科創板和創業板雖然有20厘米漲停誘惑的召喚,但在市場跌宕起伏時,20厘米跌停的向下牽引同樣會放大負面效應。
對比來看創金合信大健康的三季報十大重倉,基本看到的是如出一轍的畫面,僅有的一處區別是用福瑞股份替換了澳華內鏡,不過福瑞股份同期的年內跌幅也接近了20%。
02
皮勁松選擇港股醫藥水平尚需檢驗
新發管理QDII基金是否合適?
相比上述提到的兩只存續時間稍長的醫藥主題產品,皮勁松所管理的另兩只則相對爭議更大,首先看創金合信醫藥優選3個月持有,這只成立于2022年8月30日的基金的最新凈值和累計凈值均為0.6835元,成立至今每年的下跌均超過了15%。
如果對照它的重倉和此前重倉的異同,9月30日時最大的變化是首次在重倉中出現了港股的身影,它們分別是第6位的康方生物和第9位的和黃醫藥,其中前者因為在創新藥領域的重大突破導致股價走勢較好,但后者年內下跌卻超過來20%,基本兩家公司對組合的正負效應相互抵消。
對此,他也在季報中表示:“本產品圍繞創新藥和器械布局,增配港股創新藥,持有創新藥、高值耗材、醫療設備為主。”但如果看好港股創新藥,是否在配置數量和倉位上膽子應該更大一點呢?
更大的爭議來自他去年底管理的QDII新品——全球醫藥生物股票發起,目前不僅該基金的規模迷你,而且今年年內也在同類產品中排在倒數第五位,該基金由他和另一基金經理毛丁丁所共同管理。
從布局的標的來看,實際的效果并非一加一大于2。從基金三季報的內地和香港部分標的來看,筆者發現包括了恒瑞醫藥、愛博醫療、百濟神州-U、澤璟制藥-U四只內地股票,不過它們在年內的走勢都表現平平,其中貴為第一大重倉股的恒瑞醫藥,年內漲幅僅僅不到3%。
對比上一季度十大重倉股,它們都是三季度新進重倉的標的,上一季度的開立醫療、佰仁醫療、邁瑞醫療均被調出組合之中。再對比基金成立后首個季度的重倉股組合,當時除愛博醫療外,另兩只內地股票是益豐藥房和泰格醫藥。也就是說,內地部分的公司,雖然數量占比有限,但基金經理還是逐季調整較大。
再看國際部分的標的,以基金三季報為例,基金經理所選擇的波士頓科學、直覺外科、禮來至今的年內漲幅都超過了30%,同時僅有一家公司聯合健康集團出現了小幅下跌,似乎比內地部分的標的選擇更為成功。
尷尬的是,很難區分海外部分皮勁松發揮了幾成功力。天天基金網顯示,另一基金經理毛丁丁是北京大學碩士,2015年7月加入廣發證券資產管理(廣東)有限公司,任權益產品部投資研究崗。2020年12月加入創金合信基金,歷任行業投資研究部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現任基金經理。
此外,上述的創金合信大健康也是由兩人搭檔管理。這樣看來,讓兩位看似與海外瓜葛甚少的基金經理,不僅搭檔管理醫藥主題A股基金,而且搭檔管理醫藥主題QDII基金,這樣的人事安排是否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