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一場不得已的能源轉型
什么是“遙遙領先”?如果從國家產業層面來說,不是華為Mate 60,也不是華為三折屏手機Mate XT,這些產品很好,既爭氣也很有創造力,但只能說是在性能和產品層面實現了技術領先,真正碾壓歐美日韓等國外發達國家的產業則是新能源產業。
要知道,2010年,在新能源動力電池等領域,還是三星、LG、松下等日韓廠商的天下,而如今中國鋰電全球占比65%、國產新能源汽車全球占比69%,中國實現了優勢碾壓。
十多年時間,中國廠商不僅實現對日韓廠商的追趕,更是實現了斷崖式的領先,中國新能源產業橫掃全球的背后,不只是單個企業的奮斗與逆襲,其背后更是一場能源結構轉型的宏大敘事。
【1】能源安全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動力源于國內能源安全。
2014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發出警告: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抑制能源消費,到2030年,中國每年將消耗將達到8億噸石油,其中約75%的石油要靠進口。
現實比理論上更加緊迫。2015年4月,中國每天石油進口量達到740萬桶,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石油對外依賴度高達60.6%,遠超國際能源安全警戒線。
這意味著,如果戰爭爆發,沿霍爾木茲海峽至馬六甲海峽的能源通道一旦被切斷,中國龐大的工業制造能力無油可用,中國經濟將面臨急剎車的風險。
(來源:互聯網)
政府希望進行能源轉型,通過發展電能替換部分石化能源,緩解能源安全,而新能源汽車就是“電能”替換“石化能源”的催化劑。
與大眾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與歐美日韓起點一致”的印象完全不同,在2014年之前,中國在新能源產業上全面落后。
以隔膜為例,國內廠商只能做到單層隔膜,而在國外可能實現三層隔膜、電車必備材料永磁則需要進口,國內廠商完全生產不了。
技術上的差距讓人看不到希望,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新能源電池TOP 5榜單中,只有比亞迪一家入圍,全球市場份額只有6%,遠低于松下(38%)、AESC(23%)、LG化學(12%)等日韓巨頭,日后被稱為“寧王”的寧德時代,全年銷售額只有8億人民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更是指出:2012年,中國電動汽車同國外差距正在拉大。彼時豐田、日產、通用、寶馬等車企開始小批量上市電動汽車,而現在國內那些耳熟能詳的造車新勢力甚至還沒有注冊公司,新能源生態根本沒有建立起來。
沒有人認為國產新能源產業能贏過高高在上的日韓廠商,但對國家來說,這不僅是一次產業扶持,更是一場關系能源戰略轉型、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爭,不容失敗。
為此中國從上至下開始一場豪賭——用巨額補助扶持新能源汽車,從而帶動新能源電池、新能源原材料等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用補貼刺激市場實現對歐美日韓廠商的追趕。
【2】全力投入
很多人疑問,在市場經濟下,政府直接財政補貼真的能扶持起來一個新興產業鏈嗎?
單純的補貼確實培養不出新能源產業,但補貼市場,通過終端消費的擴大就能拉動一整條產業鏈的發展,中國新能源產業就是走了這樣一條補貼新能源汽車,從而帶動整條產業鏈的道路。
2012年國務院通過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明確中國汽車工業的未來是純電動,并將發展目標定為2020年產銷達到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關鍵零部件技術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具體措施上,政府通過如免征車輛購置稅和車船稅,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補貼等?措施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鼓勵下,國內新能源相關產業爆發式發展,天眼查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6年,經營范圍包含新能源汽車的企業數量達到90059家。
更重要的是,通過調整續航里程、電池能量密度、車輛能耗等指標,政府為車企指明了技術產品的發展方向。政府的“有形手”指引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培育起了如今在全球市場大殺特殺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
據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驚人的949.5萬輛,海外出口高達120.3萬輛,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全球占比高達63.5%。
(來源:央視)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整條新能源產業鏈,以動力電池為例,韓國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
在今年前八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TOP 10榜單中,中國新能源廠商入圍六家,全球市場占比高達65.1%,而LG解決方案、SK on、松下、三星 SDI市占率分別只有12.1%、4.8%、4.4%、4.2%,四家日韓廠商加在一起,不及寧德時代一家(全球市占率37.1%)。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新能源電池廠商增長速度。
從裝機量來看,LG解決方案、SK on、松下、三星 SDI同比增速分別為2.5%、8.0%、—22.5%、9.2%,而六家中國新能源廠商增長速度基本都在20%以上,如寧德時代、比亞迪、欣旺達同比增長27.2%、25.6%、60.0%。
海量資金不僅砸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更是砸出了中國整個新能源產業鏈,實現了對日韓的反超,甚至是碾壓,從各項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中國新能源企業正在擠壓日韓等競爭對手的未來和發展空間。
【3】斷崖式領先
其實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領先不僅體現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當中的某一環節,更體現在從研發到原料供應再到終端商品生產的整條產業鏈上。
在研發上,在新能源有效專利前十的機構中,以中國科學院為首的中國機構占據7家,專利數量更是占到全球總專利數量的74%。
在原料上,國內鋰礦資源貧瘠,但在海外66個礦山、鹽湖鋰項目,中國廠商參股的項目高達十多個。目前中國鋰離子電解液產量全球占比85.4%,而國際能源署更是預計:到2030年,中國廠商將壟斷全球90%電池級石墨、77%精煉稀土。
(來源:互聯網)
在電池生產上,中國廠商更是逆天。以正極材料為例,2021年,全球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正極材料出貨量分別為48.5萬噸、71.8萬噸,而中國廠商全年出貨量就達到47萬噸、42.2萬噸。
對于包括日韓在內的國外廠商而言,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優勢不是單一領先,而是一種整體的領先,這就會給日韓廠商帶來喜馬拉雅山一樣的壓迫感。
其實看好新能源、扶持培育新能源的國家不止中國一家。
美國在2011年陸續出臺《美國清潔能源標準法》、《美國恢復與再投資法》、《2011-2016戰略能源規劃》等多項鼓勵措施;日本修改《戰略能源計劃》,新能源占比;德國出臺《可再生能源優先法》……
幾乎在全球所有不躺平的國家都在發展新能源產業,但為什么只有中國成功?其原因在于三點:
一是持續不中斷的政策支持,在大眾因續航里程等問題質疑新能源汽車時,政府依舊對新能源汽車保持支持態度,并將其作為未來新興的支柱產業。
二是國內人才儲備,與歐美側重金融不同,目前國內有近50個研究生項目專注于電池化學或與電化冶金相關的學科,每年發表的電化學論文數量占到全球總數的40%,而僅寧德時代一家的研發技術人員數量就超過2萬人,比歐美日韓相關廠商研發人員總數還多。
三是國內新能源汽車龐大的市場需求,新能源汽車在國內的市場教育已經完成,大眾積極擁抱新能源汽車,并認為電車取代油車是必然選擇。
“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整個國家”,曾經基辛格認為能源是掌控世界的關鍵,畢竟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是能源革命。
但在后生化能源時代,新能源的主動權已經轉移到了中國手中,目前中國鋰電全球占比65%、新能源汽車全球占比69%、氫能汽車全球占比38.8%、光伏全球占比90%、風電全球占比65%、儲能全球占比85%、綠色電力全球占比63%,在新能源產業上,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面領先。
而在這場新能源產業爭奪戰中,除了有技術創新、企業的艱苦奮斗,更重要的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持續推動,所以國內新能源產業的崛起和優勢碾壓,是一場能源轉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