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100億美金巨頭宣布:全部關閉
最近,小紅書宣布關閉2個重磅產品,看似有些自毀長城,把自營電商的路掐斷了。
9月15日,小紅書關閉“福利社”。它成立于2014年12月,是小紅書的自營店鋪,主營美妝、時尚等商品。
截至發稿,“福利社”粉絲約1669.6萬,多款商品銷量破10萬。
而就在9月4日,小紅書宣布關閉“小綠洲”。
它成立于2022年初,也是小紅書的自營店鋪,只是品類略有差異,主要聚焦戶外生活品類,目前粉絲37萬。
在商家眼里,小紅書過去10年最大的成績,還是在于“種草社區”。
不論品牌大小,只要有賣產品需求,都愿意去小紅書上“投點預算”。
在這一專精領域,小紅書算是找準了自己的不可替代價值。
有一組很典型的數字。2020年4月,QuestMobile發布數據,從平均帶貨轉化率比較,抖音、快手分別為8.1%和2.7%,小紅書則為21.4%。
這是由小紅書的業務定位決定的:與幾個綜合平臺比,小紅書定位切得更小,內容更純粹,用戶更純粹,轉化率自然高。
當下經濟周期處于收縮期,企業也要跟著收縮。我個人認為,這種大背景下,小紅書砍掉自營電商,做法是合理的。
從體量看,小紅書算是一個“小巨頭”,但前后左右都遍布著大巨頭,業務邊界擴張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大的擦槍走火。
據鉛筆道DATA,小紅書成立于2013年,完成了6輪融資,大約10億美金(72億RMB),最后一輪融資發生在2021年11月。
小紅書目前沒有IPO,過往最高估值約200億美金。但據英國金融時報消息,在私募市場,2023年估值已降至100-160億美金。
與京東、淘寶、抖音等巨頭相比,它的體量不算大,所以必須小心翼翼。
在業務定位看,小紅書的最大價值在“種草”。在甲方眼里,“種草”的職能在市場部,是其中的一個小環節——社交媒體營銷。
“種草”和賣貨(電商)還是隔著一座山。
若業務聚焦種草,小紅書可以和阿里京東做朋友,而一旦定位電商,京東和阿里就要撩起袖子干架了。
這種場面,就像京東當年與當當、蘇寧易購干架一樣。以小紅書當前的實力,很難經受得住這種陣仗。
如果它要做自營電商,那就是與京東對著干。如果它要做平臺電商,就是與阿里對著干。哪一方都是銅墻鐵壁。
之所以陣仗暫時沒打起來,是有一些關鍵原因。
比如過去10年,小紅書雖有涉獵自營電商,但僅開過2個店鋪,每個還隔代7-8年,步子較慢,體量較小,對阿里、京東構不成威脅。
此外,資本也不會支持小紅書這么干(自營電商)。
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小紅書融不到干自營電商的錢了。
早在2010-2014年,電商的戰爭就結束了。電商屬于典型的平臺生意,競爭上很容易“一家通吃”,很少會有小而美的縫隙生意。
大家也會看到,最近幾年,垂直電商幾乎快死絕了,如聚美優品、寺庫、樂蜂網、貝貝網等。
這些案例指向一個啟示:品類差異難以形成競爭壁壘。
電商的真正壁壘還是供應鏈、物流等重環節,而流量是可以買的,它不是大壁壘。
VC只會投資下一個時代,沒有誰當下還愿意主投電商。
電商也失去了投資價值:大部分痛點已經被解決完了,已經花了VC很多錢。
以京東為例,2011-2013年,它在物流方向的投資計劃就是100億。
從資本市場的上層意志看,大家并不喜歡存量競爭,而是增量競爭。要做好自營電商,就必須擁有極致的物流體驗、供應鏈,這意味著京東花的錢你必須再花一遍。
即便VC錢再多,也經不住這樣的鋪張浪費。
綜上我認為,小紅書舍棄自營電商是對的。
它的戰略必須和抖音不同。抖音家大業大,糧草充足,跟阿里、京東掰掰手腕還有一些勝算。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22年抖音集團凈利潤約250億美元(約1700億RMB),首次超過騰訊、阿里。
我認為小紅書的最佳定位是電商上游(帶貨區域),手段必須依靠內容——小紅書最擅長的武器。
在種草帶貨環節,阿里京東缺乏統治力,而與抖音、快手相比,小紅書又有其獨特性。深耕放大這一價值,可能讓小紅書基業長青。
今年8月,小紅書舉辦電商大會,被外界解讀為“押注買手電商”。如果外界猜測為真,這條路我也不看好。
買手的主要價值在“跨境電商”,國內用戶與國外市場信息不對稱,消費決策不透明,物流又不暢,這才需要買手。而國內電商并不那么需要買手,更需要帶貨達人。
我相信,在小紅書的特殊土壤里,能長出一批特異氣質的帶貨達人。
而依靠這些達人,小紅書可以通過“促成交易”賺錢,而不是靠交易本身賺錢。
我們應該牢記蘑菇街的教訓,多和巨頭做朋友,當隊友,而不是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