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潤“斷崖式”下滑,鹵味三巨頭為何“失寵”了?
年輕人依舊愛吃鹵味。根據美團發布的《2022鹵味品類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鹵味行業規模3691億元,預計2023年將達到4051億元,2018年至2021年復合增長率為12.3%。與此同時,國泰君安也在研報中提到,“近年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冷鏈運輸體系成熟、包裝升級與鎖鮮技術提升推動了鹵制品行業持續快速發展,預計未來中國鹵制品行業市場規模有望保持10%左右的較快增速”。
然而,如此富有“錢”景的鹵味行業,巨頭們卻過得并不好。
不久前,“周黑鴨業績大降超90%”登上了微博熱搜。
2月13日晚間,周黑鴨(1458.HK)發布盈利警告,預計2022年總收入同比由29.7億元下降20%左右,據此估算2022年總收入不到23億元;同時凈利潤不少于2000萬元,相較于上年同期凈利潤3.4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超94%,直接創下上市以來新低。
資料來源:微博。
對于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周黑鴨在公告中歸結為三點:疫情因素;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成本端壓力增加;因匯率變動導致匯兌損失增加。
事實上,周黑鴨業績斷崖式下跌或為必然,早在1月受“周黑鴨預計公司2023年凈利潤僅為1.5億-2億元”的傳聞影響,股價當天暴跌超20%。
這糟糕的業績表現“嚇壞”了投資者。2月14日以來,周黑鴨股價呈下滑態勢,由2月13日的4.39港元/股下滑至目前4.03港元/股,短短6個交易日股價下跌8%,市值“蒸發”近9億港元,目前市值96億港元。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2022年業績“變臉”的不止是周黑鴨,絕味食品(603517.SH)和煌上煌(002695.SZ)凈利潤降幅也均在70%以上。
鹵味巨頭業績集體暴跌的原因何在?又該如何突圍?
01
群狼環伺,鹵制品行業利潤或有所波動
鹵制品作為傳統美食,起初以小作坊模式為主流,后伴隨食品加工業技術的進步以及市場規模的擴張,鹵制品行業的生產模式逐步向規?;?、標準化、自動化的流水線模式轉型,上游屬于農副產品行業,中游可分為佐餐鹵制品和休閑鹵制品,下游以年輕群體和家庭為主。
資料來源:東亞前海證券研報
其中,按產品定位和消費場景劃分,鹵制食品主要可分為佐餐鹵制食品與休閑鹵制食品,而周黑鴨,絕味食品和煌上煌均主要生產、銷售休閑鹵制食品。
要問誰最喜歡鹵味食品,答案無疑是那些年輕人。據艾媒咨詢調查結果顯示,在2021年有超過96.6%的人購買過鹵制品、有超過90%的消費者喜歡購買鹵制品。同時,鹵制品消費者以女性居多(占58.7%),而且以中青年為主(占78.9%)。
受益于近年來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購買力的持續提升,鹵制食品因其便捷、口味、營養等屬性,市場規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增長。據紅餐大數據,2021年我國鹵味市場規模同比增長9.5%至3140億元。未來,隨著經濟增長持續推動消費升級、城鎮化率進一步提升、消費理念的變化、配套產業的逐步優化以及新零售模式的快速發展等驅動因素的影響,鹵制食品市場規模將獲得更快的增長,預計2022年有望繼續擴大到3526億元,增長幅度約12.3%。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國鹵味市場已跨入千億規模,但行業集中程度低,競爭較為激烈。據東亞前海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1年休閑鹵制品頭部企業絕味食品、煌上煌和周黑鴨的市占率僅分別為5.39%、2.11%和2.07%,90%以上的市場規模被余下企業瓜分。
資料來源:東亞前海證券研報。
隨著鹵味賽道競爭不斷加劇,賽道加快洗牌出清速度。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1年期間我國鹵味相關企業吊銷、注銷量持續上升,自2017年的1310家上升至2021年的3131家,五年間增長超1倍。
雖然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水平和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具有較高產品質量控制體系、成本優勢和良好市場信譽的品牌企業進一步確立和擴大在鹵制品行業內的優勢競爭地位,規模效益得以進一步提高,鹵制品行業的利潤水平將在現有基礎上保持良性的發展態勢,但在海底撈等餐飲行業巨頭跨行業、跨領域進軍的同時,熱鹵品牌盛香亭、鹵味零食品牌王小鹵等新式鹵味品牌也在爭相涌入,群狼環伺下加劇了鹵制品行業競爭激烈程度,行業利潤水平可能會有所波動。
02
成本上升或為業績暴跌的根源
那么,什么是“鴨脖三巨頭”業績暴跌的主要原因?
以絕味食品為例,業績預告中指出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系:(一)為響應國家新冠疫情防控的要求,部分工廠及門店暫停生產與營業,對銷售收入及利潤造成一定影響;(二)在新冠疫情期間加大了對加盟商的支持力度,導致銷售費用增加較大;(三)原材料成本上漲幅度較大,造成對毛利率的負面影響。
再來看煌上煌,下滑原因同樣歸結于疫情、成本上漲等因素。
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此表示,“綜合來看,顧客消費力的下降、部分消費場景的消失以及成本的上升是鹵味巨頭們業績下降的核心原因”。
的確,成本上升壓力對于周黑鴨等鴨脖巨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
還記得此前1月12日周黑鴨針對“黑天鵝”事件所做出的澄清公告嗎?其中明確提及,“公司繼續面臨來自可能對其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的各種因素的挑戰,包括當前產業趨勢下原材料和配料成本更高、公司在成都新設立的加工廠預計將產生更高的成本及費用等”。
國元證券也在研報中指出,“周黑鴨在2023年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公司原材料成本壓力自2022年第四季度已經逐漸顯現,該趨勢有望延續至2023年,個別大單品如鴨脖、鴨掌的價格漲幅預期達30%以上。公司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如主推利潤率較高的產品等,有望緩解部分原材料成本壓力”。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根據卓創資訊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肉鴨均價約為4.95元/斤,相較于去年同期上漲約12.51%。對此,卓創資訊分析師孫亞男表示,“2022年肉鴨價格處于近五年偏高水平,且下半年漲至近五年最高水平,核心驅動因素在于供應端減少及肉鴨養殖成本高位上漲。”
要想應對成本的上漲,鴨脖巨頭們只能通過提價來維持原本的利潤。
據悉,2022年絕味食品曾進行兩次提價:年初宣布部分產品提價5%;7月再次提價約幅度7%-10%,涉及鴨掌、魷魚、鳳爪等產品。
在連續提價之后,給消費者直觀的感受就是,“太貴了,真的吃不起了”。要知道,相比之前6元一個的鴨頭,現在已經漲到了9元至11元。
03
擴大朋友圈或為鴨脖巨頭的共識
如何“自救”成了鴨脖巨頭們下一節必修課。
單靠“鴨貨”一條腿走路的鴨脖巨頭們注定是走不穩的,也走不遠的,“擴大朋友圈”成為鹵味行業共識。
近年來,絕味食品、周黑鴨和煌上煌為了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逐漸由“鴨貨”大本營向泛鹵味領域進軍。
例如,絕味食品成立了投資平臺“網聚資本”,投資上游種鴨及其他食品品牌;周黑鴨不僅在2019年放開特許加盟限制增加鹵味品種,還聯名快餐品牌“維小飯”推出聯名盒飯“蜜汁鴨腿飯”;煌上煌不僅收購了粽子食品銷售企業,而且還推出以“烤豬蹄”為主的新品牌。
但從結果來看,由于這些業務尚處于初創期,因此還沒有對公司整體營收、利潤形成有效支持。以絕味食品為例,2022年前三季度“其他板塊”收入僅5.65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不足9%。
對于2023年如何提振業績,絕味食品方面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致力于穩健經營,將以提升門店運營能力作為重點工作,以消費者為導向,以市場為核心,因地制宜的制定市場經營策略,通過加盟商委員會各層級組織的自驅力驅動,品牌營銷和門店強基運營雙管齊下,為門店終端賦能,提升門店營收,以達成相應業績指標”。
至于未來鹵味三巨頭能否再現曾經的快速增長時代,朱丹蓬表示,“這將取決于多種因素。企業能否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市場競爭和原材料價格波動也至關重要。同時,企業在產品創新、渠道拓展等方面的發展也將決定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競爭力”。
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何提升綜合實力才是鹵味三巨頭“破局”的關鍵。
猜你喜歡
周黑鴨打造中國鹵味品牌新樣本 ,獲評“最受消費者歡迎鹵味品牌”
周黑鴨從產品研發、價格帶、消費場景、品牌營銷等方面均有大幅創新,展現出了強勁的品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