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苗賽道,高瓴、淡馬錫收獲了一家上市公司
11月5日,三葉草生物登陸港交所。上市首日平開,截至發稿前三葉草生物每股報13.40港元,市值突破155億港元。
三葉草生物成立于2007年,聚焦于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病毒疫苗,公司的核心產品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重組蛋白新冠候選疫苗,有望在年底實現商業化。
上個月,三葉草生物完成了1.385億美元基石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奧博資本、高瓴投資、淡馬錫等知名機構。這是繼今年2月完成2.3億美元C輪融資之后,又一次的資本注入。
2020年,康希諾生物頂著“新冠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科創板,一時備受關注,其股價在今年6月曾創下798元/股的新高。然而在此之后,康希諾在二級市場的表現持續回調,截至發稿前跌至275元/股,僅僅4個月的時間,市值蒸發超千億。
市場對疫苗的狂熱并沒有延續,對于剛剛才登陸資本市場,并且沒有商業化產品的三葉草生物而言,其面臨的壓力顯然不小。
創業十五年上市,父子二人身價暴漲
三葉草生物的創始人梁朋出生于醫藥世家,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其父親是一位生物化學領域的教授。或許是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梁朋在北大讀書時選擇了生物系。
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后,梁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赴美留學,并在世界著名的《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在美期間,梁朋陸續獲得了伊利諾斯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博士后、范德堡大學終身教授等諸多頭銜。
由于對學術和商業都比較感興趣,1992年,梁朋在美國創辦了GenHunter生物醫藥公司。在美國擁有了自己事業的梁朋,想回到家鄉成都做點貢獻,研發出能夠真正治病救人的現代基因工程藥物。
于是在2007年,36歲的梁朋帶著幾千萬元的啟動資金和雄厚的技術功底,在成都創辦三葉草生物,如今三葉草生物的核心技術平臺Trimer-Tag就是由梁朋發明。目前,三葉草生物主要產品于各治療領域的適應癥分別為COVID-19、惡性腹水及強直性脊柱炎。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直至2026年全球需要的COVID-19疫苗量將達到約150億劑。 此外,尤其在出現新變種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定期的加強劑接種或再接種,導致未來數年全球對COVID-19疫苗有巨大需求。
在風口期選擇赴港上市,對于三葉草生物而言,無疑能讓其獲得更多市場關注。
招股書數據顯示,完成全球發售后,梁朋將持有三葉草生物17.83%的股份,梁果持股1.51%,按照發稿前三葉草的市值來算,父子二人身家已經接近30億港元。
主打新冠疫苗概念,最快年底商業化
作為一家處于臨床階段主要方向為開發新型疫苗和其他生物治療產品的醫藥科技公司,三葉草生物最大的亮點是其有望成為全球首批商業化COVID-19重組蛋白疫苗的公司之一。
招股書顯示,三葉草生物的核心產品是Trimer-TagTM技術平臺,用于研制新型疫苗及生物療法的產品開發。該平臺是全球唯一一個利用人源三聚體化標簽設計及開發重組、共價連接三聚體融合蛋白(三聚體標簽蛋白)的三聚體化技術平臺。
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制出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用于新冠疫苗,并有望年底上市。
今年9月,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在全球關鍵性II/II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預防重度COVID-19的效力為100%,預防因 SARS-CoV-2任何毒株引起的中至重度COVID-19的效力為84%。針對全球主流毒株德爾塔變種,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的效力也有79%。
為了能順利的實現商業化,三葉草生物在浙江省建設了內部生物藥生產基地,該基地已準備好進行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快速擴大規模的商業生產,最大產能有望超過每年10億劑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疫苗。
《柳葉刀》曾刊登文章稱,在I期臨床試驗中,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并無嚴重的疫苗相關不良事件及鮮有中度到重度的局部及全身的不良反應。
除了安全性,三葉草生物的疫苗產品還表現出了優異的穩定性。招股書顯示,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的競爭優勢體現在高度穩定且非常適合全球的儲存及配送。在室溫下,能夠至少穩定保存兩個月,在冷藏條件下,預計將保持約12個月的穩定性。
相對輝瑞和莫德納等現有疫苗廠商需要極低氣溫保存,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可以利用現有及傳統基礎設施,該儲存方式有望作為全球分發的首選及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也向偏遠及資源匱乏地區輸送的必要條件。
公司預期將在全球范圍內商業化首批重組蛋白 COVID-19疫苗中的其中一款,尤其在出現新變種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定期的加強劑接種或再接種,導致未來數年全球對 COVID-19疫苗有巨大需求。
目前,三葉草生物共擁有三個臨床階段產品。除了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還有用于治療風濕性疾病SCB-808,以及針對惡性腫瘤細胞的SCB-313。
對于一家典型的研發驅動型創新藥企業來說,三葉草生物也難逃虧損的困境。2020年,三葉草生物是虧損就達到了9.128億元;在2021年前四個月,公司獲得營收549.1萬元,凈虧損9.09億元。
在制藥行業,研發投入是藥企保持競爭力的重頭戲。招股書數據顯示,公司的研發開支由截至2020年4月30日止四個月的人民幣2890萬元增加至截至2021年4月30日止四個月的人民幣3.7億元,增長幅度高達1185.0%,主要原因是SCB-2019(CpG 1018加鋁佐劑)啟動臨床試驗的成本。
作為一個疫苗企業,三葉草生物從2007年到現在并無獲準商業銷售的產品,也沒有任何產品銷售收益。目前的收入為其他開支,主要來自于政府補助以及銀行利息收入。在資本市場姍姍來遲的三葉草生物,需要對商業化進一步提速,搶占市場份額。
疫苗賽道內卷,三葉草能否“翻身”?
而在外部競爭上,新冠疫苗行業正面臨著“內卷”,全球疫苗的軍備競賽中,三葉草生物的優勢也并不明顯。截至目前,全球共有21款新冠疫苗上市及30款候選疫苗處于臨床期。
與去年先后遞表的火熱程度不同,新冠疫苗市場正歸于理性與冷靜。
從國內上市疫苗企業的三季度業績來看,今年7月1日到11月2日收盤,康希諾、復星醫藥、智飛生物、康泰生物股價累計跌幅分別為66.25%、33.63%、29.72%、27.77%。今年三季度,6家疫苗企業市值蒸發超千億元。
2020年,康希諾生物頂著“新冠第一股”的光環登陸科創板,其股價在今年6月曾創下798元/股的新高。對比今年初,康希諾年度跌幅已近三成,截至發稿前跌至275元/股,僅僅4個月的時間,市值大幅縮水。
疫苗板塊整體處于回調狀態,康泰生物股價也在近期出現調整,市值基本回到新冠疫情發生前的水平。去年,市場對于新冠疫苗過度樂觀,導致如今市場可能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
今年,國藥集團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清明表示,今年下半年國藥集團疫苗產量預計突破10億劑,明年將可以達到30億劑。按照這個數據,在明年,僅國藥集團的疫苗產量就可滿足全國接種需求。
新冠疫苗的商業化正在進入下半場,全球其他疫苗制造商也存在著潛在激烈競爭,留給中國疫苗企業國內市場的空間已經日益減少,在新冠疫苗市場中“突圍”將會更加困難。還未能實現商業化的三葉草生物,可能需要“未雨綢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