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與對手同一天沖刺IPO,7年融資10輪,超20家VC/PE入局
“生鮮電商第一股”的爭奪戰終于有了槍響。
2021年6月9日,每日優鮮正式遞交招股書,計劃以“MF”為證券代碼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同日,叮咚買菜也提交了美股IPO招股書。
每日優鮮成立于2014年,于2015年首創前置倉(DMW)即時零售業務。目前,公司整體業務可用一個公式來概括——(A+B)*N。其中A指的是前置倉即時零售,B是智慧菜場,N則是零售云,三條業務線將共同發力打造“中國最大社區零售數字化平臺"。
作為生鮮行業的新物種,每日優鮮成立以來便獲得了資本的青睞與加持。短短3年時間里,每日優鮮就登陸了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數據顯示,IPO前,每日優鮮共獲得了10輪融資,超20家VC/PE入局。
由于長期處于“燒錢”且盈利困難的階段,一路走來,生鮮賽道曾飽受市場質疑。直到2020年在疫情催化下,生鮮行業又一次進入了爆發期。
然而目前,不管是每日優鮮還是叮咚買菜,均暫未盈利。不過,2020年,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曾表示,“未來5年,每日優鮮一定要實現持續、健康增長,而不是靠燒錢來支撐,我們也建議整個行業往這樣來發展。”
年營收61億,累計交易用戶超3100萬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每日優鮮累計交易用戶超3100萬。2018年-2020年,平臺有效用戶分別為510萬、720萬、870萬,三年復合增長率達30.7%。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里,有效用戶為790萬。
可見,經歷了疫情下用戶消費習慣的進一步沉淀,線上買菜這件事已經逐漸成為常態化的需求。
作為前置倉模式的首創玩家,每日優鮮率先占據了華北市場。截止2021年3月31日,每日優鮮已在全國16個城市建立了631個前置倉。到2021年5月31日,每日優鮮已與14個城市的54家菜市場簽訂運營協議,并已在10個城市的33家菜市場開展運營。
按照GMV(商品交易總額)計算,2020年,每日優鮮在前置倉即時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為28%,華北地區排名第一。不過,伴隨競爭對手的發力,每日優鮮在全國范圍內的市占率略有下滑,2018年-2019年,平臺GMV排名第一,2020年則排名第二。
根據招股書,2018年-2020年,每日優鮮的GMV分別為47.26億元、75.97億元、76.15億元;其中,有效用戶的GMV分別為28.36億元、49.52億元、61.84億元。同時期內,每日優鮮的毛利率也在持續走高,分別為8.6%、8.7%和19.4%,2020年毛利額同比增長了128.5%。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優鮮的平均客單價在前置倉玩家中排名最高,2020年達到了94.6元。平臺極速達商品SKU超4300個,次日達商品SKU則超20000個,平均生鮮產品周轉天數為1.8天,庫存平均損耗率為2.5%。
在履約方面,近三年來,每日優鮮的履約成本連年降低。2018年-2020年,平臺履約成本分別為12.40億元、18.33億元、15.78億元,占公司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4.9%、30.5%、25.7%。
回歸到業績指標來看,雖然平臺營收有所增長,但仍未實現盈利。2018年-2020年,每日優鮮收入分別為35.47億元、60.01億元、61.30億元;同期凈虧損分別為22.32億元、29.09億元、16.50億元。2021年一季度,每日優鮮營收為15.30億元,同比降低9.5%,凈虧損則為6.10億元。
7年10輪融資,“沒人投我就把家當干進去”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由于高頻剛需的屬性,生鮮是個大賽道。但本質上,生鮮電商也是門燒錢的生意。
曾有生鮮創業者對投中網直言,生鮮電商是“寵兒級別”的游戲。縱觀每日優鮮的融資歷史,一路走來,每日優鮮的確得到了眾多VC/PE的加持,融資節奏平均為1年1輪。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14年-IPO前,每日優鮮共獲得了10輪融資,投資方更是超過了20家,包括展博創投、元璟資本、光信資本、騰訊投資、浙商創投、華創資本、遠翼投資、易凱未來產業基金、KTB投資集團、聯想創投、時代資本、元生資本、老虎環球基金、保利資本、華興新經濟基金、高盛、Davis Selected Advisers、Glade Brook Capital、中金資本、蘇州常熟政府產業基金、阿布扎比投資局、工銀國際、青島國信、陽光創投、青島市政府引導基金等。
由于引入外部股東較多,每日優鮮的股權比較分散。IPO前,管理層持股比例20.2%,擁有投票權75.6%。其中,創始人兼CEO徐正持股15.2%,投票權為74.1%;老虎環球基金持股為12.4%,有3.8%的投票權;青島國資委旗下國信創新持股8.7%的股份,擁有2.7%的投票權;騰訊持股為8.1%,有2.5%的投票權;元生資本持股7.2%,擁有2.2%的投票權。
作為每日優鮮的早期投資者,遠翼投資合伙人楊俊對投中網表示,“我們在早期就看到了每日優鮮對于服務品質、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作為前置倉模式的領跑者,領先的直采能力、扎實的供應鏈體系和前置倉基礎設施規模是每日優鮮的核心競爭力。”
據悉,每日優鮮當前的合伙人兼CFO王珺此前曾在遠翼投資任投資經理。關于加入每日優鮮的原因,王珺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我的性格里既有投資人嚴謹的一面,又有創業者火熱的一面,當遇到一個自己真心認可向往的事業,而且跟團隊之間又有很好的化學反應的時候,那為什么不呢?”
或許許多人都認為,如此數量的資本加持,3年便長成獨角獸,每日優鮮的融資過程應該十分順利。但事實上,每日優鮮也經歷過不被投資人理解的“黑暗隧道”。
“資本市場與消費者市場不同。消費者市場是如果有100個人,你滿足80個得分就是80。資本市場是100個投資人,有1個投你,你就是100分。”徐正曾在采訪中說,在那段艱難時期,他總是以這樣的信念告訴自己,做一個正確的少數派,可能下一個投資人就對了。
“我把好多套房子都辦了抵押,就準備沒人投,我就自己把家當干進去。”不過,幸運的是,就在徐正的抵押貸款快要到賬之時,有個投資人就把協議簽了。“可能老天爺就是在考驗你的誠意。”徐正表示。
徐正稱得上是位明星創業者,因獲得全國數學奧林匹克大賽一等獎,他15歲就被保送上了中科大少年班。17歲時,徐正就在校園創業,做尋呼機在校園市場的開拓。28歲那年,徐正成為了聯想事業部總經理,部門1年銷售規模就達到300來億。
對于人生,徐正有著清晰的規劃:20-30歲在一家優秀的企業打工積累,30-40歲要去創業。對于生鮮電商這個賽道,徐正曾表示,“我相信女性生活中美好的一百件事情里絕對沒有去菜市場買菜。”
前置倉與社區團購,誰才是生鮮電商的最優解?
毫無疑問,伴隨每日優鮮與叮咚買菜的同時交表,關于生鮮電商的話題已正式進入了新階段,那就是“生鮮電商第一股之爭”。
不出意外,生鮮電商第一股將從這兩家前置倉企業中誕生。但從生鮮電商這個大賽道來看,還有一個議題依舊待解,即前置倉與社區團購,究竟哪種模式才是最優解?
生鮮電商主要包括兩種業態,分別為前置倉與社區團購。前者的代表企業為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后者的主要代表選手為十薈團、興盛優選與同城生活等。2020年以來,社區團購的發展態勢也非常迅猛,不僅有美團、阿里、滴滴等互聯網巨頭相繼入場,VC/PE也在爭相涌入,曾在一個月內向社區團購公司輸血達數十億元。
一直以來,市場對這兩種模式的盈利空間爭議不斷。有投資人曾提到,考慮到生鮮電商的成本控制,其并不看好純粹的前置倉模式;也有觀點認為,在供應鏈突破上,前置倉模式真正為用戶創造了價值。
高榕資本合伙人韓銳曾表示,“如果將可以無限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最優解稱為‘機器貓模型’——即每個消費者隨身都有一只機器貓、要什么有什么,那么今天在全球范圍內最接近‘機器貓模型’的商業模式就是前置倉。”
在徐正看來,這個行業經過了這么多玩家的實踐,如今已經過了比拼模式的上半場,進入到拼團隊、拼執行、拼效率、拼內功的下半場。他認為,無論是菜市場、超市、社區店、前置倉還是自提點,每個業態中都有不同的玩家,干的好與不好跟大的模式有關系也沒關系,拼的是組織基因和組織能力。“明明是一種強運營的業務,勝負手就在于組織。”
據悉,未來,每日優鮮將堅持用組織驅動連住人、用技術驅動鎖住事,打造數字化時代的智慧連鎖零售體系。
“作為有著豐富生鮮運營經驗及數字化能力的企業,每日優鮮未來還將繼續發力,在追求品類豐富、隨挑隨選的三線及以下城市布局以數字化能力改造傳統菜市場,面向生鮮零售行業不斷輸出基于技術的數字化核心能力,推動整體生鮮零售業的數字化進程。”楊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