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國內新能源車的搏命戰場
新能源車市依舊“很燃”。
根據乘聯會數據統計,2021年4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量16.3萬輛,同比增長192.8%,環比3月略降12.0%。放眼2021年前4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總體零售量60萬輛,同比增長高達265.6%。
與行業蒸蒸日上不同,各大車企冷暖不一。
上演滑鐵盧的,是近期處在輿論風口的特斯拉。根據乘聯會統計,4月特斯拉銷量減少近萬臺,環比下跌27%。其中,Model 3跌幅最大,具體銷量環比大跌75.3%;另一款Model Y亦環比下跌46.7%。
與特斯拉形成鮮明對比,比亞迪、長城(歐拉)、奇瑞等國內新能源巨頭都在一路高歌。
尤其是新能源造車勢力,4月表現頗為不俗。蔚來、理想、小鵬、哪吒4月交付量分別為7102輛、5539輛、5147輛、4015輛,分別同比增長125%、111%、285%、532%。
盡管高增趨勢不改,但新勢力車企整體銷量依舊較小,且相互間差距不大。
一位車企負責人指出,“雖然新能源車前期投入大,但門檻兒并不太高,這就導致入局者眾多,這些車企產銷差距不大,國內市場趨向白熱化。”
于是,一眾新能源車企不得不將目標轉向海外。
挪威是個好生意場?
5月19日,比亞迪第100萬臺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創造了國內車企不大不小的奇跡。
與此同時,比亞迪開出了最新的全球戰略:歐洲出口計劃。首站挪威,首批100輛唐EV三季度交付,預計年內完成1500輛唐EV交付。
無獨有偶,5月6日,蔚來正式宣布開始在歐洲市場提供服務,第一個國家亦是挪威:9月全新 ES8交付,智能電動旗艦轎ET7明年正式進入。而在5月23日召開的清華五道口論壇上,蔚來董事長李斌再次毫不掩飾對挪威市場布局的野心。
而更早之前,一眾新能源車企也在積極布局挪威市場。2019年9月,上汽名爵ZS純電動SUV登陸挪威。2020年6月,小鵬G3進軍挪威;幾乎同時,上汽328輛大通MAXUS EV30也在開進挪威。
一眾新能源車企,為何獨獨青睞不足600萬人的挪威市場?
答案在于挪威的頂層設計與市場需求,對新能源車具有“天然友好性”。
從政策規劃來看,2050年歐洲將全部禁售燃油車。其中,挪威與荷蘭最為緊迫,兩者都將禁燃油車的時間表定在了2025年;其后是德國與瑞士,兩國將禁油車時間表定在了2030年。
從市場來看,挪威也走在最前列。根據挪威公路聯合會(OFV)數據顯示,2020年,挪威新車銷量為141412輛,其中純電動車76789輛,市場占比超過50%。挪威也成為世界首個電動車年銷量過半的國家。
從細分來看,2021年4月,在挪威新能源汽車市場中,插電式電動汽車市場份額高達80.1%,遠高于歐洲市場的平均水平。
這也算是比亞迪優先進入挪威一個考量,其最擅長的也是純電動力以及插電混動集成。
對蔚來而言,大舉進軍挪威市場的決心,還在于高端市場的契合。
以出海挪威的蔚來ES8為例,公開信息顯示,這款在售車型頂配價格已超60萬元,與奔馳EQC一個價格檔位。
而李斌也從不否認蔚來對高端市場野心:“我認為做一個高端市場成功概率,要比做一個十萬車市場更有競爭力。“”原因有很多,包括稅收、電池成本,還有另外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如果車太便宜,很多新技術用不起;二是傳統豪華品牌針對中國市場的創新比較少,它們的速度更慢一些,(這都是蔚來的機會)。”
從現實來看,蔚來也是這么做的。
截至2021年4月底,蔚來3款SUV交付102803臺,平均的終端銷售為43.7萬,比特斯拉平均單價高出13-14萬。
在李斌看來,蔚來已在國內高端市場成功地站住了腳跟。
電池荒與高成本
毫無疑問,國內新能源車賽道變的愈發擁擠,“名企造車”漸成行業標配。
進入2021年,新入局者浮出水面。互聯網巨頭小米、360,家電巨頭美的、海爾,房企巨頭恒大紛紛亮劍新能源車。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戰國時代,競爭不斷加劇。
從這個視角來看,新能源車出海既屬遠慮,更是近憂。
但挪威市場既是車企的沃土,也是煉獄。
除了幾家中國車企外,大眾、奧迪以及特斯拉早已深耕歐洲(挪威)市場。日企品牌三菱與日產也將第一輛純電車推向挪威。
“請君入甕”的挪威市場,就像一個巨大口袋:(新能源車)進場好容易,勝利殺入難。
在新能源車企奮力沖殺的時候,車企后院卻起火了。
近期,已經有多位車企老板表示,“擔憂電池的供應不足”,“電池荒”蔓延開來。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聯盟數據,前4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機量約為31.6GWh,同比增長241%。不少行業人士直呼,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太快了,電池產能跟不上了。
根據中汽協預測,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80萬輛,同比增速在40%左右。
為應對電池供給不足,不少車企已通過自行投資、并購等模式,親自進入動力電池上游領域。一個現象是,特斯拉、寶馬、大眾等知名企業都已切入上游鋰資源的卡位戰中。
“鋰電池門檻兒不算高,車企進入并不難,電池主要原料(鋰價)成本上升才是關鍵。”一位車企人士表示。
從行業來看,自2018年開始,鋰價一路下滑至2020年見地。彼時,鋰價礦市價約4萬元/噸,現在鋰價已升至9萬元/噸。
按照西部證券4月30日研報顯示,當前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價格8.95萬元/噸,較年初上漲66.30%;氫氧化鋰市價7.98萬元/噸,較年初上漲50.71%。
一輛新能源車動力電池成本約占3-4成,是成本占比最大部分。而在此前,國內電動品牌吉利、蔚來都有過電池短缺的情況。“如果未來電池原材料成本持續上升,將從供給與成本兩個層面來卡主車企的脖子。”上述分析人士直言。
寫在最后
內部競爭激烈、電池供應緊張、原材料成本高位徘徊,所有這些似乎都沒能動搖新能源汽車激烈擴張。
關鍵還在于政策支撐。5月26日,美國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法案》提案。提案計劃提供316億美元電動車消費稅收抵免,對滿足條件的車輛將稅收抵免上限提升至1.25萬美元/車;同時,放寬汽車廠商享稅收減免的20萬輛限額,并將提供1000億美元購置補貼;在滲透率達到50%后,稅收抵免在三年內退坡。
加上歐洲與中國一貫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迎來全球利好。
不過對微觀車企來說,僅有行業利好還遠遠不夠,一切取決于銷量增長。這就不難理解,一眾車企馬不停蹄奔向挪威的急迫心情了。而能否成功出海開辟出第二戰場,也成為檢驗車企成敗的新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