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第一股箭在弦上,馬上消金搶頭籌,互聯網巨頭緣何青睞
銀保監會利好政策出臺兩個月后,一家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即簽訂上市輔導協議,這或許表明,消金公司上市的帷幕已正式拉開。
1月8日,重慶證監局官網公示,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上消金”)與保薦機構簽訂輔導協議,擬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1月6日在重慶銀保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
在此之前,馬上消金A股上市申請已獲得重慶銀保監局的批復。2020年9月7日,銀保監會表示,原則上同意馬上消金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發行規模不超過1.33億股,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后,應全部用于補充公司核心一級資本。此外,去年以來,馬上消金的高管層也歷經變動,業界將其視為上市的準備動作之一。
我們注意到,早在2019年7月,捷信消費金融母公司捷信集團曾在港交所申請IPO,但在11月卻主動放棄上市計劃,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中還未出現一家上市公司。這意味著,如若成功上市,消費金融第一股將花落馬上消金。
三年時間凈利暴漲130倍
“馬上消金的上市或許會開啟持牌消金公司上市的序幕。”蘇寧金融研究員高級研究員黃大智指出,“2009年至今,消費金融公司已經發展超過十年,在疫情的影響下,消金公司面臨著資產質量下滑、壞賬率上升的問題,無論是防風險還是促發展,都需要消金公司持續補充資本金,而上市是補充資本金的重要方式。”
官網顯示,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于2015年6月正式開業,股東包括重慶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關村科金技術有限公司、物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其旗下產品包括“安逸花”、“馬上金融”、“馬上分期”等,信貸消費產品涵蓋家電、零售、旅游等場景。
背靠重慶百貨、物美控股的線下零售場景,馬上消金從成立到沖刺上市只用了6年,在此期間,其業績經歷了大躍進式的飛速增長。
2016年、2017年、2018年,馬上消金歷經三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從創立時的3億元擴張至40億元,成功躋身行業第三位;資產規模方面,2019年末馬上消金的資產規模為548.2億元,較2016年的76.3億元劇增了6倍。
經營業績方面,2019年馬上消金分別實現營收和凈利潤90億元、8.53億元,而2016年時,該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還僅為15.8億元、652萬元,三年時間,盈利數額就暴漲了130倍,迅速從一家新興消金公司晉升為行業第一梯隊。
不過,業務加速擴張和疫情的影響,也令馬上消金資本充足性問題日漸凸顯。2016年—2018年,馬上消金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21.68%、9.03%、13.99%,到了2019年9月,這一數值已降至11.49%,已經逼近監管紅線。
資本的強烈渴求之下,近年來馬上消金補血動作格外頻繁。
2020年4月14日,馬上消金發行第二單ABS產品“安逸花2020年第一期個人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規模17.05億元。8月3日,重慶銀保監局批復了馬上消金發行金融債券的資格,同意該公司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不超過2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債券。10月22日,馬上消金發行系列金融債,發行規模5億元。
上述舉動意味著,馬上消金已經打通包括ABS、金融債在內的多元化全渠道融資體系,但該體系中還缺乏上市這一環,在消金巨頭相繼打響燒錢大戰的行業態勢下,備足資金彈藥對馬上消費可謂意義重大。
“馬上消費金融上市無疑是提升品牌的助推劑,既可以使更多用戶熟悉了解馬上消費金融,又可以吸引外部合作伙伴,為其實現‘自營+開放平臺’的戰略目標鋪路。”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專家蘇筱芮表示。
消費金融牌照含金量驟升
消費金融公司盡管在持牌金融機構體系中比較年輕,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和互聯網科技的迅猛發展,消費金融領域已經展現出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
《2019年消費金融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約8.45萬億元,2020年將達到12萬億元。此外,央行預計,到2023年,我國短期信貸消費余額規模將達到23.46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8.68%。
黃大智認為,“從宏觀的角度看,消費金融的發展取決于消費的增速和整體杠桿率。與國外發達國家比,我國無論是最終消費率還是消費信貸的杠桿率,都有一定提升空間,從這個角度而言,消費金融仍然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消費金融市場日益成熟的同時,監管新規正在不斷釋放促進持牌消金公司發展的信號,行業利好消息頻頻傳出。
2020年11月,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提出,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可以向屬地銀保監局申請將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降至不低于130%;鼓勵消金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拓寬市場化融資渠道、增加資本補充方式。
這也被業內認為,繼股東借款、同業拆借、ABS和金融債后,消金公司又獲得了上市這一融資渠道。
另一方面,政策層面也傳達出加強監管的信號。2021年1月13日,銀保監會官網稱,《消費金融公司監管評級辦法(試行)》已經于2020年12月30日印發至各銀保監分局和消費金融公司,監管機構將首次對消費金融公司開展評級。
監管審批消費金融牌照的速度也在持續加快。2020年,平安消金、小米消金、陽光消金、螞蟻消金等6家消金公司牌照陸續獲批。2020年9月30日,銀保監會一天之內同意唯品會、江蘇銀行兩家公司籌建消費金融公司。
在中銀消費金融副總經理章濤看來,這一數字還未反映出消費金融機構的真正增長速度。他曾公開表示“目前尚在排隊申請消費金融牌照的公司多達10多家,未來消費金融牌照的審批將成常態化。如果不是疫情的影響,去年獲批的公司可能會更多。”
事實上,加速審批消費金融牌照、出臺利好政策,表明監管日益重視消費金融“正規軍”身份,因此,消費金融牌照的含金量隨之水漲船高。
2020年11月,央行和銀保監會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重拳整治網絡小額貸款,該辦法中的多項規定,如“單戶網上小額貸款余額不超過30萬元”、“注冊資本不少于10億元”,為小貸公司帶上了沉重的監管“鐐銬”。
與日益收緊的小貸公司不同,持牌消金公司在獲客渠道、放貸資格、資金來源方面限制更少,且被準許以10—12倍的杠桿率放貸,具有明顯優勢。伴隨著P2P等網貸平臺清退,消費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和業務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持牌機構有望成為消費金融賽道的中堅力量。
互聯網巨頭加入消金大戰
截至目前,我國共計有3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其中27家已經開業,還有3家正在籌建中。這些機構又可以分為銀行系、產業系、電商系三大類型。
三大類型的消費金融公司各具優勢,銀行系擁有雄厚的資金優勢,風控經驗豐富;產業系依托母公司的零售網點和供應鏈體系,線下場景的獲客成本較低;電商系得益于成熟的大數據體系,能夠精準地捕捉用戶需求。
其中,銀行系消金公司成立歷史最悠久,注冊資本的數額也往往較高。在消金公司誕生之初,以中銀消金、北銀消金為代表的銀行系一度遙遙領先,但產業系陸續入局后,行業很快經歷一場大洗牌。北銀消金等老牌消金公司逐漸被甩出前列,捷信消金、招聯消金、馬上消金成功擠入行業頭部。
僅從營業收入來看,2019年捷信消金的營收為173.22億元,遠高于招聯消金的107.4億元和馬上消金的89.99億元,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
不過從增速看,捷信消金近年來隱隱有式微之勢。2019年捷信消金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下跌4.91%和18.34%,而同期大部分消金公司的凈利潤均維持兩位數增長。
2020年以后,這一下跌趨勢愈發明顯,2020年一季度,捷信消金的凈利潤僅達到0.3億元,同比暴跌89.76%,其線下銷售和催收團隊在疫情期間大受打擊,行業老大哥地位大有被招聯趕超的勢頭。
那么,其他行業頭部機構和持牌機構就能高枕無憂嗎?如今各家機構的獲客成本總體上漲,加上監管劃定利率上限,持牌機構的利潤空間正在持續收窄。而業務規模較大的頭部機構,如馬上消金、中銀消金,營收和凈利潤增速也開始放緩。
不容忽視的是,互聯網公司早已加入爭奪消金牌照的隊列中,去年已有螞蟻集團、小米集團拿到消金牌照,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互聯網消費場景的成熟,互聯網公司將逐漸成為消費金融的主力軍。
雖然京東、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還未備齊消金牌照,其背后的消費信貸余額已達到數百億元,一旦拿到牌照,持證機構將再次迎來一場腥風血雨的廝殺。
消費金融行業未來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多位行業人士在回答中提到“兩極分化”這類字眼。章濤曾表示“未來消費金融公司會出現兩極分化,一種公司具有強大的消費場景、巨大的客戶流量,會迅速向千億規模發展。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規模會在百億左右。”
聯合資信評估公司也指出,長期來看,消費金融公司行業內部格局和盈利模式出現大變局,馬太效應加劇,資產端具有流量優勢和較強定價能力。負債端具有資金成本優勢,風控較強的消費金融公司,頭部優勢將會進一步凸顯。
猜你喜歡
海爾消費金融年內再發15億元ABS,融資實力和自營能力凸顯
7月3日,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簡稱“海爾消金”)發行2025年第二期夠花ABS,規模15億元,其中優先A檔票面利率為1.80%,創行業年度新低。天津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五連降,入股捷信消金能否成為突破口?
截至2024年末,天津銀行資產規模為9259.9億元,同比增長10.1%;實現營收167.1億元,同比增長1.5%;歸母凈利潤約38億元,同比增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