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推“多等5分鐘”引爭議,是矛盾轉嫁,還是該責任共擔?
“外賣騎手受困于系統”議題引發全網熱議,兩大外賣平臺美團、餓了么的回應備受關注。
9月9日凌晨,餓了么率先“出招”,其發文稱將盡快發布新功能,在結算付款的時候增加一個“我愿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按鈕,還表示會對歷史信用好、服務好的騎手提供鼓勵機制,即使個別訂單超時,騎手也不用承擔責任。
美團暫未公開發文。據第一財經報道,美團方面表示暫不回應此事,下周會舉辦小范圍的外賣業務溝通會。
輿論對“多等5分鐘”功能評價不一。有網友表示自己愿意多等一些時間,希望外賣騎手不要太趕時間,行駛安全最重要。但也有人認為,該功能治標不治本,在系統派單、配送時長限制等壓力下,多出的時間并不會讓騎手的配送時間更寬裕,亦無法從根本上減少騎手所面對的安全風險,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騎手“先送其他訂單”、“再多接一單”等情況。
還有部分網友質疑,“多等5分鐘”有將責任轉嫁至消費者之嫌——希望盡快拿到外賣是消費者的合理需求,外賣平臺應當盡可能平衡訂單量、訂單時間、安全等要素,如優化配送路線、取消對騎手不合理考評方式、用戶通過額外付費獲得優先配送等。
“多等5分鐘”功能目前還未上線,但從其引發的爭議可以看出,在外賣系統內達成責任共擔并不容易。
對于平臺來說,外賣場景復雜度高,諸如寫字樓不允許外賣員進入等“意外”情況比比皆是。有自稱做過外賣配送的產品人士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很多場景問題“解決起來棘手,需要大量調研、分析、落地實踐后才能有所優化。”
外界也質疑,經歷過數輪補貼大戰的外賣雙巨頭,未必有意愿和動力從底層產品邏輯上做根本性調整,說到底平臺追求的是效率。 從整個外賣系統來說,用戶對于送達時效的追求、平臺對于用戶量的追求、外賣騎手對更多訂單的追求同時存在,市場調節使得整個體系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局。
在這個涉及多方的系統中,“多等5分鐘”的道德呼吁并非有約束效力的規章制度,作為騎手、消費者的聯結點,外賣平臺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前述產品人士提出一種設想,如果產品人員能將外賣員的利益問題同“平臺整體收益”建立量化關系,公司決策層或將更為關注外賣員的利益情況。
猜你喜歡
立秋不拼單量拼新品,美團倡導行業回歸理性
當同行仍在追逐單量峰值時,美團卻選擇聯合100家茶飲咖啡品牌集體首發新品,并首次主動“停發戰報”,直言“不想向奶茶注入更多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