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唐文斌:我們要打更多實戰證明自己
采訪整理:唐煜
編輯:趙艷秋
人工智能正在從一種輔助技術,逐步進入行業應用的深水區。這個過程的難度之高,時間之長,可以想象。它需要證明人工智能的可量化價值,更需要行業人士與人工智能人士相向而行,共同創新。
2019年1月,曠視科技推出機器人網絡協同大腦“河圖(Hetu)”,攜人工智能進入供應鏈市場。這是在個人物聯網和城市物聯網業務之外,這家成立8年的AI公司對產業的新布局。
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對AI財經社坦言,相比人臉識別,做供應鏈AI是在進入行業深水區,難度更高,需要的時間更長,創造的價值也會更大。作為一家以算法見長,但行業經驗欠缺的公司,團隊也在這期間經歷了很多挫折和挑戰。
唐文斌說,曠視最終想成為一個更普惠的平臺,但不是現在,要先努力成為這個供應鏈行業里所有人都信任的玩家,這還需要更多的實戰來驗證。
AI財經社=AI
唐文斌=TWB
有些東西,時間是不可壓縮的
AI:不久前阿里王堅博士當選院士,他是民企院士第一人,你跟他很熟,有評論說這是民企科研創新嶄露頭角,你怎么看?
TWB:現在很多科技創新發生在企業里,尤其是AI時代,很多就是發生在企業界,因為企業界有更多數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和信號。
AI:你有這個目標嗎?
TWB:孫劍(曠視首席科學家)可能更靠近這個目標一點,我是一個產品經理,產品經理也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
AI:今年見到你還是在河圖發布,曠視進入了供應鏈物聯網市場,現在怎么樣?
TWB:河圖剛發布的時候,只有一個雛形,現在它有相對清晰的骨架,我們一直在往里面填東西,版本也在迭代中。它之前經歷了很多次小考,比如我們有連接天貓超市幾百臺機器人一起跑的案例,未來它經歷大考,可能會有三個復雜性高,規模很大的項目。
AI:海康威視和京東也在做河圖類似的事情,你們的區別是什么?
TWB:所謂的河圖系統,就是我們用一些AI技術、機器人技術,也就是所謂AI+IoT,讓物流環節變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這個系統可以分為三個角色:傳感器、決策器、執行器。傳感器像視覺、聽覺一系列的東西,把物理世界數字化;執行器是一些機器人、自動化設備還有人,曠視在這方面也有一些硬件;但我們與友商相比,更多是當決策器,指揮所有的設備協同工作。坦白講曠視并不是一個擅長供應鏈和生產制造的公司,我們是一個以算法和軟件見長的公司。
AI:這些不同廠家的設備都能連上嗎?
TWB:我認為一定是可以的,設備的類型其實沒有那么多種。像倉庫里物料搬運,無非就是幾種不同的對象,從小的單件商品,大一點的中轉箱,再到托盤,這是一個有限集,是可以被標準化和抽象化的。它的無限性在于方案是復雜化的,有很多的組合邏輯,把這些模塊組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倉庫或者物料搬運的大模塊,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AI:形成這個大模塊需要多長時間?
TWB:這是一套非常復雜的體系。把所有設備連接起來,對它們的小腦進行控制是第一步;設備之間自己跟自己玩,形成一個子區域是第二步,這個叫中腦;第三步有個大腦要來控制所有子區域。小腦、中腦和大腦從下至上搭建一個技術體系,我覺得要小幾年的時間,也需要更多的實戰來驗證。
AI:你剛才說未來的幾個大項目,銷售額是什么數量級?
TWB:AI對工業場景的價值很容易計算,你幫助客戶提升效率多掙了多少錢,省了多少成本,客戶是愿意跟你分享。
AI:有和客戶簽對賭協議嗎?玩砸了怎么辦?
TWB:這是我最近的一個感想,曠視這個業務正在進入一些應用深水區。之前的一些應用場景其實是偏輔助系統,比如身份驗證,不會只靠人臉識別,也會靠密碼和大數據,最終形成一套綜合服務。但我們現在進到工業,慢慢進入了主干系統,是不能玩砸的,生產線停線帶來的損失是非常大的。
有一個汽車客戶,需要我們幫它在生產制造過程做一些物料搬運自動化,客戶就提出一個要求,如果導致生產線停歇一分鐘,曠視要賠償多少錢。我認為曠視在進入一個對成功率、可靠性、穩定性要求更高的場景,它的難度更大,同時價值也會更大。這個經歷也讓我想到自動駕駛很難在短期內成熟。
AI:我看曠視沒有做自動駕駛也沒做醫療?
TWB:對。我們其實做了很多自動駕駛的技術儲備,只是沒有應用。因為出錯代價是一條甚至很多條人命,代價太高了。
整個AI應用的過程,其實也是從偏輔助的系統,往最核心的主干系統一步一步演進的過程。比如用人臉識別來做門禁,如果沒識別出來,就是用戶體驗不好。自動駕駛一旦出錯完全不可接受。生產恰好是中間環節,雖然也對技術可靠性要求很高,但沒有自動駕駛那么高。有時,生產環節機器有問題要報警,有人工介入,來確保整個運營是相對穩定可靠。
AI:做工業案例,有沒有遇到一些讓你比較沮喪的問題?
TWB: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不太能沮喪,但我們今年經受了一些挫折,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本客戶,對方非常信任我們,覺得我們在軟件和算法方面非常好,但是因為我們很多行業問題不懂,行業專家也不夠多,在工程上有的地方客戶有些不滿意,甚至考慮要找個Plan B。但我們根據客戶的批評在快速做調整,也請了很多人進來,最后客戶還是很堅定地要跟我們簽合作。這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鍛煉人的過程。今年算是曠視創立以來我熬夜熬得最多的一年。
一個公司最好別過早喊平臺
AI:曠視供應鏈物聯網是在一個立標桿的過程?
TWB:也不完全是,我們也有一些可復制的項目在進行著,只是我們在不斷接受更大的挑戰、更大的場景、更大的倉庫、更大的投資,讓這個東西的吞吐量變得更大,這是不斷迭代的過程,不單單是在立標桿的過程。
AI:這些案例做成后,曠視會抽象成一個平臺去提供SaaS服務嗎?阿里云的工業服務就是先立了8個行業標桿,然后開始做平臺。
TWB:我認為一個公司不要過早喊平臺,也許未來某一天我們會以平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但不是現在。因為當你要做一個平臺的時候,必須要身先士卒,成為這個行業里實力最強、所有客戶都信任的玩家,成熟之后再退回來做平臺。不然光做一個標桿,別人怎么能信你?未來3年,我要面向最終客戶去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沒有人一上來說我要做一個平臺,也沒有哪個平臺是這么成功的。
AI:你看到供應鏈物聯網市場目前誰走得比較靠前?
TWB:如果是一個成熟行業,格局已定,我們很難獲得機會。曠視在這個時間點來做這件事,一定是因為有變量出現。電商發達,有很多柔性化設備出現,現在有了一大堆自主移動的設備之后,調動變得復雜,對算法的需求變得很強烈,所以這個時間點我們才能進行業跟前輩做一些事情。
有一點很重要,一定要尊重行業,不要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能了解這個東西,時間是不可壓縮的。第二點,我要用我的AI去賦能它,把我們強一點的算法與它有機結合,我們才跟傳統玩家不一樣,這也是客戶為什么選擇我們的一個核心原因。
AI:有做工業數字化的人士說“相向而行”,講的就是尊重行業。
TWB:我覺得這是很對的。技術有它的局限性,很多東西要在里面定那個trade-off,這個trade-off是很藝術的一件事,不是說他提需求我幫他實現就好了,一定是以共同設計這樣的方式,這件事情其實是很關鍵的。當這兩邊能被有機結合的時候,這個業務才有可能成功。
我們在之前幾個板塊里,其實都有相應的一些實踐,我們叫聰明而謙卑的人,這個是蠻重要的,我們能夠去學習行業,跟行業的人相向而行,真正把兩邊結合到一起。
AI:有人說讓一個做AI的科學家跑到工廠去,不太現實。
TWB:這個問題很犀利,現在做算法的人很貴,讓他們去干一件不見得那么大的事,ROI不成正比,有可能企業會吃不消。我們有幾種解法,第一是你有沒有一種通用化的方式來做,讓技術在行業和多個客戶之間具備可復制性;第二是要讓算法的門檻沒那么高,這就需要一套普惠的系統,比如我們在做的Brain++算法平臺;第三要讓行業的人和做算法的人有一個科學的分工,后臺、中臺、前臺有機搭配,才能有更合理的成本和產出比。
我也不認為行業的人就便宜,一個人或者一個公司貴或不貴,取決于它的稀缺性和供需關系,我認為未來真正懂行業又有創新意識的人會是最稀缺的人,這些人不會便宜。
AI:行業分工確實要有邊界,據說現在大家都在爭搶增值服務開發商?
TWB:集成商其實是不需要爭取的,但集成商利益這件事有幾點蠻關鍵:你的產品好不好,集成商能不能用產品掙到錢,而不是說我們要分一部分利給他。像SAP這樣的公司,它的產品對于最終客戶有足夠強的價值,集成商都賺到了錢。我們其實最終想做平臺,但現在我們會跟集成商一起去做交付,有些項目也會直接做交付,如果不直接到達用戶,很有可能是閉門造車。
2B市場砸錢這件事,要辯證地看
AI:我們看到AI公司都在硬件化,從以前純算法授權開始做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
TWB:我們從3年前就開始這么做了,我們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我從來不覺得一家算法公司能走多遠,一直在做全棧式解決方案。因為你最后還是要去交付客戶價值,算法只是其中一環,把它給到集成商,集成商很難做完這件事,相向而行的過程沒有完成,必須能形成包括軟件、硬件、解決方案這樣的一套東西。
AI:你們在走軟硬件一體這條路,讓我想到30年前的通信熱潮中,華為也是這樣起來的,在如今AI時代,你覺得曠視會和華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TWB:我反倒覺得很多東西是一樣的。雖然技術和場景不一樣,但是華為核心的三句話: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以價值為綱,曠視內部也在貫徹這樣的邏輯,大道至簡。
我們目前還學習,怎么樣讓一個2000人的團隊依然保持非常高效率的狀態,我們需要形成做事的一種體系。
AI:華為的管理也不完全適應新時代的公司,你認為哪些需要做出調整?
TWB:我看到一個笑話,說00后為什么離職——老板不聽話我就離職。我覺得對于現在的年輕人,要有更不一樣的方式去激勵,其實更多是讓他們意識到對社會的價值,帶來自我的成長,自我的成就感。曠視的人員結構不一樣,需要形成我們自己的體系,任何一個學習都不是生搬硬套,沒有哪個東西套上去就能成功。
AI:怎么看在2B市場里有些人用互聯網模式砸錢、賠錢的模式?
TWB:我們不太存在,但我們看到行業里面其實還是有人這么玩。2B市場所謂的砸錢搞法,到底對還是不對?我覺得要辯證地看。曠視不是這么做的,我們只在前期產品驗證階段加大投入,因為我們對行業所形成的判斷,必須要走出去做驗證,這個驗證過程是要舍得投入的。互聯網模式是更加主動地去做這個驗證。
如果是通過持續地砸錢去拉客戶,我認為是不成立的。2B和2C的決策是不一樣的,2B的決策很理性,如果搞補貼,反而會摧毀這個行業,其實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會把固有利潤弄沒了,最后誰也掙不到錢。這其實是不對的,不應該那么做。
AI:曠視會投芯片嗎?曠視畢竟有芯片和算法,優勢會更突出。
TWB:做不做芯片其實要看,這不是一個絕對的話題。現在不能告訴你做還是不做,只能講我不會做跟別人一樣的東西。我只有在這件事上通過硬件、軟件的綜合差異化,能夠跟別人不一樣,而且是能拉開一個gap的時候,我才會做這個東西。
我不知道其他人,也許一個風口比較熱,很多人都愿意往上湊,但我們還是要做好產品經理最基本的工作,要回答做這個東西的價值有多大、邏輯合不合理。
猜你喜歡
榮耀Magic V3正式發布,9.2mm再次刷新折疊屏輕薄紀錄
榮耀Magic旗艦新品發布會在深圳灣體育中心“春繭”體育館正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