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創業者,靠賣自行車要IPO了
一個成立超過40年的品牌正沖向港股。
近日,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行自行車)申請在港上市。在83歲的韓德瑋帶領下,這家深圳的明星企業通過賣折疊自行車等產品,9個月賣出超過17萬輛自行車,同期收入超過3.5億元。
作為公司的靈魂人物,韓德瑋的人生經歷獨特。博士畢業后,他最終加入休斯研究所,成為知名的航天專家和物理學家。41歲的時候,他選擇跨行創業,并一手打造了大行品牌,被業界譽為“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
經過數十年打拼,這位年逾八旬的創業者,終于要迎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IPO。
“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干出一家深圳明星公司
大行自行車的故事,始于四十年前。
在廣東韶關出生后,韓德瑋19歲與家人移民美國。從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到南加州大學,他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便進入休斯飛機公司工作,最終在休斯研究所做起研究。
通過領銜某激光技術研究,并受邀合編國際通用的《激光手冊》,韓德瑋在科研領域大獲成功,還成為美國知名的航天專家和物理學家。
只是隨著工作的深入,發覺研究的激光技術偏離了自己希望應用于綠色環保的方向后,他逐漸萌生了辭職并轉行的念頭。
由于大學期間便對改良自行車感興趣,韓德瑋即便在工作后也一直在研究如何將自行車折疊起來。物理學專業的背景,也讓他對于各類材料、力學原理都比較清楚,并對研究折疊自行車有所幫助。
在狹小的車庫里,他通過拆解、組裝和破壞性測試自行車,逐漸摸索出自行車安全、快捷的折疊和組裝方法。1981年,韓德瑋把一臺新組裝的折疊自行車推出車庫。創業的種子,也在那個時候種下。
雖然產品設計出來了,不過卻沒有合適的廠家生產。在弟弟的支持下,兄弟倆用幾萬美元當作啟動資金,決定自己生產自行車,從此走上創業之路。1982年,大行品牌由此成立,成為折疊自行車行業的先驅。
通過媒體報道、真人秀等多種形式,韓德瑋從35位投資人那里募集到二百萬美元。這筆資金,不僅讓他們實現折疊自行車商業化運營和規模化生產,同時還獲得了自行車折疊技術相關專利。
1984年,大行在中國臺灣建立工廠。隨著第一年生產的6000臺折疊自行車短時間售賣一空,該品牌迅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看到中國內地存在巨大機遇后,韓德瑋決定將投資重心由中國臺灣轉到中國內地。從1996年在廣州建設生產基地,到2000年將公司遷到深圳,大行最終成功在中國扎下根來。
一路發展至今,大行自行車不僅成長為深圳的知名企業,同時還順利騎行到港交所門前。與此同時,韓德瑋也被業界譽為“現代折疊自行車之父”。
9個月賣出超17萬輛自行車,收入超3.5億元
從折疊自行車,到公路自行車、登山自行車、兒童自行車和電助力自行車(E-Bike),大行自行車擁有超過70款自行車車型,產品平均售價最低超過千元。
通過與經銷商合作,這家公司的銷售渠道覆蓋中國內地,以及包括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在內的25個國外市場。與此同時,他們還入駐了京東、天貓及抖音等平臺,讓消費者能更加便捷地購買產品。
除了打造龐大的銷售渠道,他們還非常重視研發。從車架結構到騎行動態等自行車設計的各基本層面,這家公司在中國內地擁有108項有效專利,同時還在美國、歐洲及日本擁有22項有效專利。
這家公司的品牌和專利技術也獲得國內外不少同行的認可。截至2024年9月30日,他們將包含獨家專利技術的先進部件,例如易行輪和座管打氣筒,授權給18家同行。與此同時,也有14家同行獲得大行的品牌授權。
過硬的產品質量,最終讓大行品牌的自行車成為眾多騎友的選擇。他們的自行車銷量也從2022年的148956輛,增長到2023年的156877輛。2024年前九個月,這家公司更是賣出175218輛自行車。
其中,他們于2000年代初推出的長青車型P8,成為不少折疊自行車發燒友和入門新手的首選車型,累計銷量超過120000輛。
用灼識咨詢的話來說,按照2023年零售量計算,大行自行車在中國內地及全球折疊自行車行業均排在第一位,市場份額分別為21.1%及5.6%。
在這個過程中,大行自行車的業績不斷增長。
招股書顯示,在2022年至2024年9月,這家公司的收入分別達到約2.54億元、3億元和3.52億元,凈利潤則分別約為3143.4萬元、3485萬元和4583.8萬元。
千億市場,資本追求“新故事”
這些隨處可見的自行車,全球零售市場規模高達數千億元。
作為一種歷久不衰的代步方式,自行車一般可分為折疊自行車、電助力自行車、公路自行車、山地自行車等類型。
雖然大行自行車主打折疊自行車,但同時也在拓展自己的產品類型,其中便包括近年來獲得不少投資機構關注的電助力自行車。
在歐美短途出行風潮的影響下,再加上減碳環保、電動化等趨勢,電助力自行車賽道迅速獲得眾多關注。不管是TENWAYS、kuiperbelt、URTOPIA、Velotric、LEMMO、Aventon等創業公司,亦或是大疆、愛瑪、小牛等知名企業,都已入局。
從2021年開始,這個賽道的融資迅速增加。紅杉中國、高瓴創投、騰訊投資、華映資本、鐘鼎資本、L Catterton(路威凱騰)、阿里巴巴、黑蟻資本、險峰K2VC、愉悅資本、青山資本、DCM創投、復星銳正資本、UpHonest Capital、紅點中國等投資機構也已經布局。
如果再把時間維度拉長一點,會發現自行車行業上一次被資本熱捧,還是共享經濟時期。當時,主角還是摩拜和ofo。兩者不同的結局,如今看來還是令人感慨。
不管是共享經濟時期的大力砸錢,亦或是低碳環保和電動化趨勢下的深入布局,投資人看重的顯然不單單是自行車本身,而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能否催生出“新物種”。
只是隨著賽道的水溫下降甚至趨冷,一些電助力自行車公司的日子并不好過。有著“E-Bike界特斯拉”之稱的VanMoof,在融資超過13億元后于2023年宣布破產。2024年,獲得融資的電助力自行車公司數量明顯減少。
回過頭來看大行自行車,除了最初階段獲得個人投資者支持,此后數十年的發展中就沒拿過投資機構的錢。在這個過程中,投資機構有自己的考量。對于持續盈利的大行自行車而言,也有足夠的選擇空間。
在2024年9月30日的時候,這家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超億元。不過為了進一步發展和擴張業務,大行自行車最終還是選擇踏上IPO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