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速”的蒙牛正在迎來第四次低谷?
近期,A股與H股的26家上市乳企均陸續發布上半年成績單,從數據看可謂哀鴻遍野。中國圣牧凈虧損1.44億元,同比由盈轉虧;現代牧業上半年歸母凈虧損2.07億元;澳亞集團凈虧損6.36億元,虧損額同比繼續擴大…
而作為行業巨頭之一的蒙牛也難逃厄運。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蒙牛乳業收入446.71億,同比下降12.6%。歸母凈利潤24.46億元,同比減少19%。
對于公司收入下滑原因,蒙牛乳業稱,主要系2024年上半年原奶供給過剩、乳制品行業供需矛盾凸顯、消費需求不及預期。公司利潤下滑,則主要受原奶周期供過于求、原料粉庫存減值以及應占聯營由盈轉虧影響。
兜兜轉轉,蒙牛離“雙千億”目標越來越遠,與伊利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一路向下的蒙牛,何時能擺脫泥潭迎來反轉曙光?
01
股績雙壓,蒙牛的第四次低谷
發展螺旋理論告訴我們,世間萬物總是波浪式前行、曲折上升,蒙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008年因三聚氰胺事件蒙牛乳業經歷第一次低谷,當然,這也是全行業的低谷;2010年-2012年,蒙牛股價持續大跌經歷第二次低谷,直到2012年,蒙牛換帥,第三任總裁孫伊萍走馬上任。
到了2015年-2016年,蒙牛的第三次低谷發生,2015年,其凈利潤同比增速為-6.3%,而伊利為11.7%。2016年,蒙牛凈利潤為-8.13億元,而伊利凈利潤為56.7億元。
而今年上半年,蒙牛再次遭遇營利大幅下滑,據wind數據統計,自2005年起,公司歷年中報總營業收入共出現5次下滑,這次降幅是最大的,另外,公司上半年凈利潤也是近四年中報的最低值。
作為中國乳制品企業的雙子星,曾經,蒙牛和伊利一直是勢均力敵的雙寡頭,可是,近年來,蒙牛與伊利的差距已經越拉越大。
從營收看,今年上半年,伊利營收下滑9.53%,蒙牛營收下滑12.61%,兩者差距也由去年的148.64億增加到150.25億元。歸母凈利潤方面,伊利同比增長19.44%,而蒙牛卻同比下降19.03%,一升一降之間,更是差距立顯。
具體到業務來看,今年上半年,蒙牛四大業務線液態奶、冰淇淋、奶粉、奶酪上半年均出現下滑。蒙牛液態奶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2.92%、冰淇淋業務,同比下降21.77%;奶粉業務,同比下降13.67%;奶酪業務,同比下降6.29%。
而伊利液態奶業務營收同樣下降13.05%,但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45.09億元,同比增長7.31%,其中成人奶粉的市場份額提升到24.3%,穩居行業第一,嬰幼兒奶粉逆勢增長。冷飲板塊兒上半年業務營收為73.22億,同比下滑20.05%,但仍然霸榜國內市場。
對比可見,液態奶領域蒙牛與伊利半斤八兩,奶粉與冷飲上的落后,才是蒙牛被伊利甩在身后的核心因素。
業績之外,二級市場,蒙牛股價也一路下墜。2021年1月,蒙牛乳業迎來歷史最高價52.095港元,截至發稿前,蒙牛股價僅為12.44港元/股,短短三年,跌幅高達76%以上。
從市值看,截至發稿前,蒙牛市值只剩下489.55億元,而伊利總市值1401億元,蒙牛市值僅剩伊利的1/3,差距為917億元,而在去年9月,兩者差距也不過600億左右。
雪上加霜的是,7月摩根大通發布報告表示,預計蒙牛乳業明年會持續面臨挑戰,決定下調對其投資評級由“增持”降至“中性”,削目標價近57%,由30港元大幅降至13港元。他們預計,蒙牛今年的銷售額和盈利將分別下降1%和10.5%。
業績股價雙雙承壓,還被投資機構看空,蒙牛正在迎來經營歷史中的第四次低谷。當然,反向來看,蒙牛現在也正是低價位、低估值、反彈機會最大的時候。
02
89億商譽懸頂、負債高企,經營現金流下滑44%
除了自身經營風險,逐年攀升的商譽,對蒙牛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危機。
2024上半年蒙牛乳業商譽為89.05億元,相比2017年的45.33億元已接近翻倍。商譽激增,跟蒙牛近年來頻繁收購有很大關系。
2017年以來,蒙牛對外收購花費的資金超過了100億,從2013年收購雅士利,到后來的多美滋中國、貝拉米、現代牧業、中國圣牧、妙可藍多等公司,蒙牛在并購上出手闊綽,但問題是,這些并購并沒有帶來預期收益。
比如,雅士利連年虧損最后慘遭退市,現代牧業上半年由盈轉虧,中國圣牧上半年凈虧損1.44億元,同樣由盈轉虧,奶酪市場不景氣,妙可藍多如今也陷入業績、股價“雙殺”的局面。在蒙牛的財報中,上半年應占聯營公司損益虧損達到1.71億元,便是投資生意后的虧損。
除商譽減值風險之外,蒙牛融資成本高企,這也跟其借債較多有關。
截至2024年中,蒙牛總借款高達415.63億元,同比2023年底增加41.51億元,而營收規模更大的伊利總借款也才247億元,從凈資產來看,蒙牛凈資產511億,凈資產負債率高達81.30%。
上半年,蒙牛經營現金流為19.9億元,而2023年同期為34.5億元,同比減少44%。與此同時,一年內到期借款高達177.555億元,而同期蒙牛在手現金為184.37億元,剛剛夠還短期借款。
行業退潮才知誰在裸泳。商譽懸頂、債務高企、現金流大幅下跌、高壓之下,蒙牛如何填坑,又去哪尋找新的增量?
03
營銷費用首次大幅下降,高管頻繁變動難掩焦慮
從上半年動作看,由于“缺錢”,資金緊張的蒙牛已經被迫開始了“戰線收縮”。
首先,蒙牛員工從去年年底的46064人降到了43000人,半年內裁員3064人。其次,一向愛打廣告的蒙牛,銷售費用減少了8.8%,這是近10年來蒙牛該項費用首次大幅下降。
面對寒冬,降本增效是穿越周期的有效方法,但內生改革也顯得更加緊迫。
在不利局面下,上半年,蒙牛管理層也發生巨變,盧敏放離職,新總裁高飛上任。而后,高飛上任僅57天后,董事會主席陳朗因為工作調動,辭去相關職務,新任董事會主席由慶立軍擔任。
高飛、慶立軍都是從業務條線成長起來的銷售系高管,實戰經驗豐富且任職期間完成了負責業務的業績增長。蒙牛匆匆換帥的意圖也十分明顯,希望通過二位成功的經驗,提振業績,恢復增長。
但換人真的能解決蒙牛目前的困境嗎?新帥高飛要如何努力才能帶領蒙牛逆風翻盤?
在業績會上,高飛首次對外公布了蒙牛未來“一體兩翼”的經營策略,即主體業務+創新業務+國際化業務。
在資本市場,蒙牛也在積極救市。宣布將在未來12個月內以不超過20億港元進行股票回購,按照當前股價計算回購比例不超過總股本的4%。同時,管理層承諾將在未來兩年逐步將分紅比例提升至50%以上。蒙牛已通過新發行的5億美元債來確保未來分紅金額。
只是,具體成效如何,還有待時間檢驗,熬過這輪周期,蒙牛是否會迎來柳暗花明,依舊還是個問號。
END
做企業好似媯鮭魚洄游,閱盡千帆,唯有保持韌性和定力,方能穿越周期、持續長青。除此外,蒙牛要想重整雄風,找回王者榮耀,更需要蝶變創新的勇氣。
猜你喜歡
阿里2025:財年收入超9963億、凈利潤同增77%!張勇等9人退出合伙人
蔡崇信、吳泳銘表示,未來十年,最大的增量和變量都是以AI為核心的驅動力帶來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