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又募了60億
一則消息打破了市場的平靜。
十部門發文,支持境外機構投資境內科技型企業,這是最近幾年里,對外資投資中國市場動靜最大、內容最詳細、扶持力度最大的舉措。
《若干措施》不僅積極回應了市場需求,既涉及境外機構“募投管退”各業務環節,也包括支持供需對接、暢通投資退出、便利享受優惠等政府管理服務。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措施提及將依法高效審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資格申請,更好滿足境外機構進入國內市場意愿。
已經有投資機構率先行動。
就在日前,高瓴資本宣布旗下HHLR管理有限公司已募集完成一支規模約60億的二級市場投資基金,加大中國資產配置比例,繼續投資于A股市場。
一舉募資60億,這是最近幾年內美元投資中國市場最大的一筆募資額。
冰雪初融,冰封良久的湖面,似乎已經有了破冰的先兆。
高瓴,60億加倉A股
融中獲悉,日前,高瓴旗下HHLR管理有限公司已募集完成一支規模約60億的二級市場投資基金,加大中國資產配置比例,繼續投資于A股市場。
據了解,作為高瓴旗下獨立的美元二級市場投資管理平臺,HHLR于2007年在新加坡注冊成立,2012年經證監會批準取得QFII資格。(QFII機構可以將境外的美元資產,匯至中國內地,兌換成人民幣后,進行在岸投資。)
過去,HHLR在A股的歷史持倉包括寧德時代、紫金礦業、格力電器、萬華化學等知名上市公司。
60億新基金,高瓴還會投什么?要展望未來,先回溯歷史。
今年2月,高瓴公布了去年四季度的持倉情況。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HHLR共計持有49家美股上市公司,持股市值合計為49.62億美元,環比去年三季度末增長10.7%。
從持倉來看,HHLR依舊偏愛中概股,并對多只科技和生物醫藥股票進行了增持。
據披露的持倉情況,截至去年底,HHLR前十大重倉股為拼多多、百濟神州、貝殼、傳奇生物、微軟、賽富時、Take-Two互動軟件、亞馬遜、丹納赫和DOORDASHINC,中概股持倉市值占比超過70%,占據主導地位。
不同于海外二級市場偏愛互聯網電商和醫療項目,高瓴在國內更注重科技創新的機會。
再看高瓴一級市場的動作。2023年,高瓴重點投向了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生命科技等領域。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高瓴的代表項目包括新能源領域的液流儲能、時代儲能、欣視界、思格新能源,能源轉型技術領域的ROTOBOOST、費曼動力,人形機器人項目智元機器人,新制造領域的諾德凱、Tenways(十方科技),生命科學領域研發生態平臺飛鏢加速器、多肽藥物原料領軍企業泰和偉業等等。
近幾年,國內一級市場風云變幻。在募資端,國資成為主流LP,在投資端,硬科技成為絕對主角。這樣的變化下,各家機構都放緩投資,更加謹慎的對待投資標的。縮減投資金額、放緩投資節奏已經成為當前主流業態。
數據顯示,2023年,市場中公開披露的投融資事件數為11113起,同比下降24.04%,公開披露的投資總金額為7208.54億人民幣,同比下降16.12%。國內融資事件已連續三年持續下降,2023年投融資事件及金額是近三年以來的最低值。
在市場整體風格都趨于謹慎的當下,高瓴在A股將投向何方?
一位市場人士對融中表示,從高瓴在國內的布局、近年投資風格,結合其在A股過往重點關注領域,包括所披露的幾個過往案例來看,新基金大概會瞄準以下主題:
1)科技創新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中國乃至全球最主要的投資主題,關注具備較強創新競爭力的企業的投資機會;
2)備結構性增長潛力的優質資產;
3)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作為國內美元基金的領頭羊,高瓴的一舉一動吸引著整個行業的目光。60億加倉中國A股之余,已經有不少人民幣基金開始著手二級市場基金的備案。某深圳頭部人民幣基金對融中透露,目前他們已經在香港著手設立二級市場基金,并同時建設投資團隊。
在不遠的未來,這種從一級市場出發,將業務延伸到二級市場的投資機構數量將激增。通過一二級市場的同時布局,增強自身的業績和安全線,可能是下一階段,從單純VC/PE到大資管的必由之路。
一周內發布兩大利好,美元基金要殺回來了?
4月19日可能是個好日子,這一天,兩大利好紛紛傳向市場。
首先是商務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境外機構投資境內科技型企業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既涉及境外機構“募投管退”各業務環節,也包括支持供需對接、暢通投資退出、便利享受優惠等政府管理服務。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對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支持力度增大。”上述人士告訴融中。“這是鼓勵外資進入的積極信號。”
《若干措施》中提及,將支持境外機構通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方式投資境內科技型企業;支持科技型企業用足用好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等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政策,提高資金運營效率,降低財務成本。
此外,《若干措施》還將進一步完善明確有關政策安排。關于申請準入,將依法高效審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資格申請,更好滿足境外機構進入國內市場意愿。
在加大融資支持方面,《若干措施》積極支持境外機構和其所投科技型企業拓寬融資渠道,豐富科創資金來源。對于境外機構,在華發行債券尤其是人民幣債券能幫助其補充資金來源、降低匯兌成本。
不僅如此,在投資行業最關心退出問題上,《措施》中提出,將持續暢通科技型企業境外上市渠道。
在完善退出機制方面,該負責人表示,能不能順利、高效實現投資退出,是前期調研中境外機構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若干措施》的重點內容。中國證監會等部門圍繞境外上市、并購重組、份額轉讓等退出渠道,推出了一系列配套舉措。
比如:
一是支持境外上市。
二是鼓勵并購重組。
三是推進私募基金份額轉讓試點。
當日晚間,中國證監會關于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其中對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向科技創新領域、持續完善交易機制、加大科技型企業再融資支持力度、優化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環境等一級市場投資人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批示。
其中提及,將優化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環境。依法依規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進一步推動各類中長期資金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支持科技型企業依法依規境外上市,落實好境外上市備案管理制度,更好支持科技型企業境外上市融資發展。
此外,《措施》中還提及,將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向科技創新領域。完善私募基金監管辦法,豐富產品類型,推動母基金發展,發揮私募股權創投基金促進科技型企業成長作用。落實私募基金“反向掛鉤”政策,擴大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向投資者實物分配股票試點、份額轉讓試點,拓寬退出渠道,促進“投資-退出-再投資”良性循環。
兩大措施的發布,進一步在募投管退幾個方面釋放了積極的信號。“我們認為,這將進一步鼓勵、支持創投行業的發展。”
三大巨頭先后撤退,市場呼吁資金入市
高瓴資本順利在二級市場完成募資,或與當前松動的政策有關。
近幾年,海外資金對中國市場的投資確實在趨于謹慎。
先是去年,全球管理資產高達8.9萬億美元的貝萊德宣布關停旗下中國靈活股票基金,減少在中國資本市場活動。隨后不久,管理資金規模1.4萬億美元的挪威主權基金也宣布關停了上海辦事處。
又過了兩個月,管理資金規模達到7.8萬億美元的先鋒領航集團也確認關閉了在中國上海的辦公室,企業名稱也從原來的先鋒領航變成了螞蟻(上海)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三大資產巨頭敗退中國,拋開美國縮表、加息和俄烏沖突在內的主要宏觀經濟和國際市場環境影響不談,與不斷下滑的業績有著很大關系。
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是貝萊德基金在國內發行的首只公募產品,剛剛成立時的募集資金規模就高達66億元。一度成為當時的爆款基金。然而到2023年一季度,該基金規模縮水了26億,縮水比例高達39.4%。
不僅是這只新視野混合基金,貝萊德旗下的12只基金凈值全部下跌,無一幸免,最高跌幅已經超過30%。
更嚴重的是,由于業績表現不佳的原因,直接影響了后續貝萊德的募資。根據數據,貝萊德基發行的幾只新基金募資規模都只在5億元左右,與最開始60多億的輝煌相比,反差巨大。比如,貝萊德基金旗下的貝萊德港股通遠景視野混合基金在成立初期只募集到了5.73億元的資金,而貝萊德浦悅豐利一年持有期混合債券型基金在創立之初也僅吸引到了2.7億元的資金。不僅是二級市場的美元基金,一級市場上的投資人們也更加敏銳的捕捉到風險的放大。
這與投資方向和風格同樣有關。
互聯網投資時代,美元投資人是中國一級市場的絕對主角,此后風口轉向,硬科技登上舞臺后,投資風格開始轉換。
如此種種,這都加劇了美元基金的放緩。
“當前的市場情況下,高瓴募集60億激進加倉A股,不僅體現了高瓴持續投資中國的決心,也有利于活躍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上述人士告訴融中。
而如今,在新的政策扶持下,以高瓴為代表的投資人,打破了塵封已久的冰面。美元基金的市場,出現了回暖的信號。市場也在期待,在更多利好之下,市場上的資金更加多元化。唯有充沛的資金,活躍的交易,才能構成一個完善的市場環境,并促進更多創新機會的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