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產業投資人,奔赴武漢東湖募資
武漢天河機場,投資人已經聚集。
就在一周前,清控銀杏光谷創投基金簽約儀式在東湖高新區舉行,光谷首支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子基金成功落戶。
除了該只基金之外,武漢正在加大投早投小的力度。
“我們這次來也是看看東湖新區的機會。”市場上,哪里有資金,哪里就有投資人的到來。“我們也為了參加硅光產業會,這幾年光谷的發展非常好,我們也有幾個項目要聊。”汪仲華是深圳某VC的投資總監。
就在今天,武漢召開了中國硅光產業論壇,引來了一批投資人的造訪。
“硅光產業鏈最近幾年發展良好,這個產業鏈長,所以機會也非常多。”汪仲華表示,“材料、工藝、器件模塊、光通信儀表、裝備。每一個節點上都存在大量投資機會。”
更值得關注的是,參會方除了企業和投資人,還有一批科研實驗室的研究院、教授。他們掌握著硅光商業最新的工藝開發、技術和商業落地的思考。
如今,坐擁多所院校、科研實驗室的武漢,一面加大以光芯片為首的產業扶持力度,另一面,不斷通過千億基金集群,匯聚投資人的到來。
光子,真的火了
今天的硅光論壇禮堂外,已經有三、兩投資人熱絡的嘮起嗑。
“2018年之前,投光子的機構幾乎沒有。也就是這幾年,硬科技火了之后,帶動了這個產業的發展。”上海某VC投資總監李東對融中編輯表示。“以前都說投芯片的湊不齊一桌吃飯,其實現在真懂光子的也湊不齊一桌。”
和他正在嘮嗑的汪仲華吐槽,“研究員給自家機構大佬一通科普光電芯片,在座的沒幾個真聽懂了。”
“聽不聽得懂無所謂,就是跟著別人家跟投項目。”李東接著說。
隨著硅光產業的崛起,這一行業已經成為資本關注的又一個熱門產業。但真正能投資到好項目的機構并不多。
Yole Group發布硅光子報告稱,2027年硅光子芯片用于數據通信的光模塊市場份額將從目前的20%提高到30%,以36%的復合年增長率從2021年的1.51億美元增長到2027年的9.72億美元。隨著數據通信速率的不斷提高,硅光產品的使用及技術研究將加速,諸如400G ZR/800 ZR和1.6T Coherent lite,1.2T OBO和1.6T/3.2T CPO將重點使用硅光技術。
巨大的市場,吸引著投資人的到來。
“光子作為下一代顛覆性技術,雖然有些熱度,但仍未到達大規模爆發期。一方面市場空間還遠遠沒有打開,有很多應用要去拓展,另一方面還有很多前沿技術在發展引領,能創造價值的地方還有很多。”中科創星合伙人袁博對融資中國表示。“對于光子產業而言,近些年,在基礎的材料層面,得益于新材料的應用,對光子的操作和調控越來越精確,非常利于光計算等前沿科技的突破。在器件層面上,許多領域的激光器技術正逐步被國內頭部公司突破,成本正在快速下降,不少激光應用設備已經開始走向尋常百姓家。在功能和應用層面上,信息光子、能量光子、生命光子等細分領域的應用面也越來越廣。”
縱觀全球市場,這一產業已經有了三十余年的發展歷史。
早在1991年,美國政府便將光子列為國家發展重點,認為光子學在國家安全與經濟競爭方面有深遠的意義和潛力,通信和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的未來世界屬于光子學領域。同年,成立了“美國光電子產業振興會”,以引導資本和各方力量進入光電子領域,美國國防部更是光子學列為美國的20項關鍵技術之一。
2015年由美國國防部牽頭正式成立AIM Photonics,集結了124家企業、非盈利機構和高校院所,投入數十億美元攻關光子技術。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在白皮書《Optics and Photonics: Essential Technologies for Our Nation》中指出“光子學是重拾美國競爭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關鍵”。
2021年5月,美國中情局旗下投資基金In-Q-Tel投資光計算芯片公司Xanadu,扶持光量子技術發展。
回到我國光子產業發展, 2018年,工信部發布《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 (2018-2022年)》,正式定調,聚焦光通信器件、通信光纖光纜、特種光纖、光傳感器件四大方向。
由此,光子產業開始熱了起來。
“在這之前,關注這個領域的投資人真的太少了,主要是標的也不多。從事相關研究的主要是各類實驗室和園所。市場化的企業非常少,能走到商業應用的更是鳳毛麟角。”汪仲華表示。
但是這并不影響行業投融資逐漸走熱。一些個別細份賽道已經出現了搶份額的情況,其中一些頭部項目的份額更是遠遠超過募資需求。
為了更好的在項目發展早期、估值不是特別高的時候入手,更多投資機構開始關注實驗室、高校的動向。
“中科創星行研團隊和大部分科研院所和高校都保持著聯系,我們會時刻關注前沿的技術路線和科技成果,按照需求去尋找靠譜的早期團隊,當然也接觸到了很多由被投企業、龍頭企業推過來的項目。”袁博表示。
這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如果僅僅靠FA推項目,大多數都是相對成熟的項目,想要挖水下的項目,還是要憑借機構自身的產業資源去挖掘。”汪仲華直言。
武漢發力,2000萬基金打底
就在上周,清控銀杏光谷創投基金落地,清控銀杏光谷創投基金規模20億元。東湖高新區聯合清控銀杏牽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旨在帶動各級金融資源聚集光谷,支持光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簽約儀式現場,7家光谷優質企業進行現場路演,吸引了來自賽富投資、達晨財智、英諾天使、易凱資本、老鷹投資等投資機構的重點關注。
武漢對于創投行業的發展,已經持續多年。
就在今年3月,武漢宣布設立2000 億基金,幾天后,武漢經開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上,總規模500億的車谷產業發展基金正式揭牌。
武漢不斷發力,讓更多機構到來。
事實上,VC也在評判城市。如果產業定位不明確,也難以吸引一線VC的到來。一般而言,一個城市想要發展某個產業集群,有三個關鍵點:首先,院校、科研院所眾多。其次,產業先發優勢明顯;第三,有政策大力扶持。
武漢在高校方面看,武漢實力不容小覷。武漢目前有83所大學,其中本科大學46所,高職高專學校37所。按照武漢市內大學的數量,在我國城市中的排名可列入第二名,武漢的大學就數量而言僅次于有91所的北京。
其中,座落在武漢的大學,屬于部屬高校的有八所,它們是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
而武漢光谷就坐落在大學城的附近。
在光子產業上,早在2000年,湖北省、武漢市領導審時度勢,決定依托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武漢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一年后,國家計委和科技部正式批復東湖高新區建設集研發、生產、企業培育、人才培育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即“武漢·中國光谷”。
武漢締造的中國光谷,坐落于武漢東南部的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是中國光通信產業的發源地,也是我國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生產規模居全球第一;建有我國最大的光電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擁有我國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和唯一的光電子國家級實驗室——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光通信網絡技術領跑全球。
除了助力產業發展,光谷高度重視科技金融領域股權投資生態的打造,先后設立光谷產業發展基金、光谷創投引導基金、光谷天使合伙人基金3支政府引導基金,構建起覆蓋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政府引導基金體系,已參與設立基金51支,基金實繳總規模1630億元。
目前,武漢新城明確建設全國科創金融中心,光谷也正努力打造中部風投創投中心,出臺了“光谷創投十條”,引導風投創投機構加速集聚,2022年新增備案基金管理公司22家,總數達193家,管理基金凈值規模新增350億元,管理總規模超1400億元,占湖北省50%以上。
據悉,光谷將全力集聚各類投資機構,力爭2025年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基金達1000家;全力構建光谷產業基金集群,力爭產業基金總規模達到3000億元;謀劃打造光谷創投大廈,打造最優產業投資生態,吸引創投機構安心“重倉”光谷,共享光谷發展紅利。
作為東湖高新區以金融投資為主責主業的國資平臺,光谷金控受托管理三支政府引導基金,發起設立參股子基金45支,累計參股基金總規模達3836億元,圍繞光谷“221”現代產業體系投資布局,累計投資企業超1000家,參股上市公司55家,其中科創板上市20家。
陜西、浙江蓄力,打造光子產業集群
武漢不斷力推光子產業之余,還有更多省份同樣看到了這一產業的潛力。
去年,蘇州市光子產業聯盟啟動,并啟動太湖光子中心協同創新平臺。在推進太湖光子中心建設系列舉措發布環節中,發布了一系列推進太湖光子中心建設的舉措,包括成立光子基礎工藝平臺、長三角綠色金融數字化交易平臺,設立特色金融產品“光子寶”和“光通訊專項基金”,啟動建設南京大學獅山量子計算與量子探測前沿實驗室、先進傳感與成像技術產業研究院,省級院士工作站揭牌,以及宣布今年舉辦“世界光子發展大會暨太湖光子產業博覽會”。
近年來,蘇州聚焦光制造、光通信、光傳感、光醫學、光顯示等重點方向,初步形成了從光子產生、傳輸到應用的全產業鏈。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在蘇州市光子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大會上,蘇州正式宣布將重倉光子產業,啟動建設太湖光子中心,打造“東納米、西光子”產業發展格局,目標直指中國光子產業新高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光子產業創新集群。
提到重倉光子產業的,一定要提到陜西西安。
陜西光子產業基礎雄厚,且先發優勢明顯,是國內最有條件和潛力率先實現突破的區域。1978年,中科院西安光機所首任所長龔祖同院士就在國內首次提出光子學概念,揭開了我國光子學發展的序章。2021年,陜西省委省政府實施的“追光計劃”,是國內首個舉省級政府之力發展光子產業的省份,以西安高新區為主要承載地,陜西光子產業形成集聚發展格局,邁入發展“快車道”。
西安在光電產業上同樣進展迅猛。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西安高新區在光電子產業領域已經形成了光子、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智能終端三大產業鏈。其中,在光子產業領域,聚集了賽富樂斯、唐晶量子、炬光科技等一批科技企業,形成了“材料—器件—系統集成—工藝平臺與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在半導體及集成電路(IC)領域,擁有三星、美光等制造龍頭企業,還有紫光國芯、華為研究院、智多晶微等近60家設計企業,已初步形成“材料設備—IC設計—IC制造—IC封測”產業鏈條;在智能終端方面,形成了以華為、中興智能終端、比亞迪電子為代表的終端集成設計及制造廠商,正在打造“關鍵零部件—智能終端設計制造—應用與服務”的產業鏈條。
截至目前,陜西省已經聚集培育100余家光子技術企業,并培育了一批以源杰半導體、奇芯光電、中科微精、賽富樂斯、唐晶量子、立德紅外、和其光電等為代表的躋身全球光子技術產業一流梯隊的企業,在全國具有先發優勢,技術積累深厚,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有望引領全國光子技術產業發展。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曾指出,地方發展光電子產業最大的挑戰就是產業鏈是否成熟,生態是否完善,人才是否充足。“如果產業不夠成熟,就會導致很多企業既要做自己的事情,又要做產業鏈的事情,成本非常高,周期也拉長了,隨之而來的就是風險增加。”
為了更好的締造完成的產業生態,西安也不斷加強人才、技術等培養。
在高校方面,陜西光學科研基礎設施鏈條完備,擁有正在謀劃建設的全球一流阿秒光源大學科裝置,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大、西北工業、西安理工、西北大學、陜西科技大學、西安郵電、西部超算中心等一批光子學科健全、特色鮮明的高校院所。
而在重點實驗室方面,陜西擁有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陜西省光電測試與儀器技術重點實驗室、陜西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等數十家國家級、省市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光電信息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輻射探測與材料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十余個工程技術中心,匯聚了一批如劉興勝、王亞龍、張欣剛、程東、龔平、楊小君、朱銳、陳辰、張文松等為代表的數十個全球光子技術領域領軍人才,為光子技術產業后續發力提供人才支撐。
未來,隨著各地方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投入,光電子產業也將多點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