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保險能否打破七年虧損魔咒,連番增資自救
1月4日,中路保險宣布再次啟動新一輪增資。
這已是近三個月來中路保險第二輪增資。2021年11月份,中路保險剛剛完成其首輪增資擴股計劃,募集資金總額5.38億元。
自成立以來,中路保險便一直深陷收入穩增但虧損不斷的尷尬處境,同時償付能力也斷崖式下跌,使得其迫切需要增資自救。
而接連的增資擴股,能否挽回中路保險的虧損之勢,尚需數據證明。
連番增資,急需資本謀求突圍
公開資料顯示,中路保險成立于2015年,是第一家總部設立于青島市的全國性法人保險機構,由國有資本發起設立,注冊資本金為14.4億元人民幣,主營產品包括車險、家財險、企財險、工程險、責任險等,已設立青島、山東、河北3家分公司,鋪設分支機構45家。
1月4日,中路保險召開發布會,宣布面向全球征集戰略合作伙伴,采用公開招募的方式邀請戰略投資者,參與第二輪增資擴股,計劃募集資本規模15億元左右。
據了解,去年10月18日,中路保險啟動首輪增資,以1.225元/股的價格,通過非公開協議方式,面向青島國信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青島國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青島地鐵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青島金膠州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進行增資。
此次增資,引入了青島地鐵金控公司、青島金膠州資產經營公司2家股東,股東數量由8家增至10家,增資募集資金總額5.38億元,增加股數4.4億股,注冊資本金由原來10億元增至14.39億元。
在首輪增資獲批后,中路保險就提出了即將進行第二輪增資。其表示,下一步將適時啟動二輪增資,面向社會引入戰略投資者。
此前有媒體報道,中路保險增資擴股或是為提升償付能力的充足率以發展非車險業務,而發展非車業務對資本的需求更大。
據了解,中路保險在成立之初便提出了堅持車險、非車險均衡發展"五五戰略"布局,并且進行了多次強調。
但事實上,車險業務一直都是中路保險保費收入的主要來源。2016年,其車險業務占比從上一年的30%大幅提高到66.92%,成為主營業務“扛把子”。直到2020年末,其年報數據顯示,車險、責任險、意外險為中路保險營收為前三名,其中,車險業務占總營收超60%。
然而,自2016年大力發展車險業務以來,隨著車險業務收入不斷攀升,其虧損額呈現出不斷擴大之勢,累計虧損超6億元,同時償付能力也逐年大幅下滑。業內人士指出,中路保險此次連番增資,也正是為了補充業務消耗的資本金。
有專業人士認為,隨著近年來車險費改不斷拉低車險業務盈利能力,加之車險市場趨于飽和,發展非車險業務、提升非車業務的占比,成為財險公司發展的必由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數月前,中路保險剛因拒絕承保摩托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而遭受監管處罰。
虧損6億,中路保險能否打破七年虧損魔咒
在保險行業,新成立的公司一般都會先虧損七年,這一現象已然成為業內共識,而擁有國資背景的中路保險的發展,似乎也難逃保險公司七年虧損的“魔咒“。
成立以來,中路保險的保費收入一直保持逐年上升的趨勢。年報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中路保險的保險業務收入1354.5萬元、1.3億元、3.76億元、7.99億元、9.06億元、10億元。
但在保費穩步增長的背后,卻是連續不斷的虧損,利潤缺口越來越大。2015年至2020年,中路保險虧損3567萬元、1694萬元、9691萬元、1.46億元、2.5億元、6165萬元。截至2020年年底,中路保險累計虧損達6.07億元。
而2021年上半年154.61萬元的微弱盈利,也在三季度被拉回負值。其季報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保費收入為8.99億元,前三季度凈利潤-1476.96萬元。
業內人士分析,正因如此,中路保險迫切需要通過增資來補充業務消耗的資本金,拉拽償付能力指標,從而進一步突圍。
而償付能力方面也確實不甚理想。自成立以來,中路保險的償付能力呈大幅下滑的趨勢,2015-2020年間,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82842.71%、1000.97%、645.40%、404.64%、206.14%、156.87%。
今年第三季度,中路保險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45.51%,降至歷史最低值,較上二季度末的166.61%下滑21.1個百分點。
銀保監會披露,今年第二季度末,財產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86.8%,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58%。可見,中路財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中路保險曾預計,2021年公司將首次實現年度盈利300多萬元。2021年,正值中路保險成立第七年,連番的增資能否挽回其虧損之勢,擺脫“七年魔咒”?只等年報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