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導流到自營,市場格局或改寫,中移動擬設消費金融公司
近年來,流量巨頭布局金融已成常態,而坐擁海量用戶的通信運營商卻似乎一直未見動作。不過據了解,中國移動目前計劃設立消費金融公司。
事實上,2018年底,中國移動便成立了中移動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移金科),全面發展金融業務,但在牌照方面仍棋差一著。
而此次謀取消費金融牌照,或正是中國移動金融業務由導流轉向自營的關鍵一步。但在競爭激烈的消金賽道中,作為流量巨頭的中國移動,也同樣將面臨考驗。
流量巨頭布局消費金融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移動正在計劃獲取消費金融牌照,擬在自營金融業務方面作出新規劃,具體進度需根據集團戰略安排進行。
作為通信運營商中的頭部企業,中國移動在金融業務的布局上一直不溫不火。自2010年以來,中國移動便已開展支付業務,直至2018年12月,才整合旗下支付、電子商務等業務成立了中移金科,定位為“通信+消費+金融”的綜合服務商。
此前,中國移動已經陸續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和保險經紀牌照,若此次謀求消費金融牌照的計劃順利成行,便將獲得中國移動布局的第三張金融業務牌照。而這張牌照的獲取,在彌補自身牌照缺口的同時,將更進一步推動中國移動在相關業務領域發力。
以“和包”App為例,作為中移金科的核心產品,和包App當前為用戶提供支付、消費、貸款、理財等多項金融服務。其中,在消費金融、信用貸款等方面,采用的則是與金融機構合作的導流模式。
導流是流量機構與金融機構最普遍的合作形式之一。有專家指出,中國移動業務外延豐富,通過支付拓展業務范圍、以導流實現流量變現,審慎開拓金融業務是合理做法。
業內人士分析,此次謀取消費金融牌照,或正是中國移動金融業務由導流轉向自營的關鍵一步。而坐擁海量用戶數據及自帶流量光環的中國移動,具備著開展消費金融業務得天獨厚的優勢。
消金賽道競爭激烈,市場格局有望改寫
2021年,消費金融公司隊伍繼續擴容,不少銀行等金融機構著力拓展消費金融業務,螞蟻、滴滴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加入消費金融賽道。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持牌消費金融數量已增至30家,單是年內就已有三家新入局者。
今年以來,江蘇銀行旗下的蘇銀凱基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螞蟻科技集團旗下的重慶螞蟻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唯品會旗下的唯品富邦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等,陸續獲批開業。
互聯網方面,今年拿下牌照的還有滴滴。3月26日,杭銀消費金融將注冊資本增至25.61億元獲批,滴滴出行的全資子公司——迪潤(天津)科技成為杭銀消費金融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33.34%。
寧波銀行也不甘示弱,日前,中國華融擬向寧波銀行轉讓華融消費金融70%股權,待監管批準后,寧波銀行也將拿下消費金融牌照。
隨著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數量持續擴容,消費金融行業的監管也呈現出嚴監管態勢,年內消費金融行業迎來多份重磅文件,多家涉及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平臺被約談。
開年1月份,消費金融行業首次迎來監管評級規定,銀保監會發布《消費金融公司監管評級辦法》,較低評級的消費金融公司或將被責令實施接管,甚至退出市場。隨后,相關的監管制度陸續出臺,無論是貸款利率還是助貸行業都迎來了強監管,學生貸更是嚴厲禁止。
業內專家認為,消費金融市場已經逐漸步入存量時代,業務機會和盈利能力將加速向頭部機構集中。除了具備較強的資金實力和綜合經營能力之外,公司還需要關注市場消費需求、優化客戶體驗,打造出留存用戶的核心能力。
當前,消費金融行業參與者眾,對于起步晚的中國移動來說,獲取牌照之后,也同樣將會面臨多方考驗。但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監管趨嚴,加之近兩年互聯網公司涌入持牌消費金融賽道成為趨勢,行業競爭格局將有望改寫。
而自帶巨大流量的中國移動的入場,將對消費金融市場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