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大街的BP名字都拿元宇宙當定語了
《失控玩家》火了,這部被打上“元宇宙(Metaverse)”標簽的游戲電影,國內上映一周,票房就達到2.35億元。而我看完這部電影,居然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我不否認,電影是一部水準之上的爆米花之作,元宇宙也是關注度極高的概念,只是“元宇宙”這一標簽,貼的也太生硬了。
電影中游戲的設備并不是VR(虛擬現實),只是與現在并無二致的電腦,游戲也是“接任務-完成任務”的傳統模式,除了能用聲音與NPC、玩家對話外,女主與NPC男主接吻都要卡個BUG。如果這也能叫元宇宙,那我十幾年前玩《魔獸世界》時開YY語音打副本,不也是元宇宙嗎。
業界對于元宇宙還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作為移動互聯網之后的下一代平臺是基本共識。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其字面定義“Meta+Verse”,意味超越現實的虛擬宇宙,不少公司已經宣布向元宇宙轉型,比如Facebook就宣布5年內成為元宇宙公司,國內社交平臺Soul的Slogan也變成了“年輕人的社交元宇宙”。甚至現在滿大街的BP名字也都拿元宇宙當定語了。
既然元宇宙算是共識,努力奔向未來當然不應被排斥,我只是懷疑,大眾被區塊鏈、VR、AI等概念反復折磨的神經,能否再次經得起這樣的消耗?我們畢竟經歷過太多這樣雷聲大雨點小、掛羊頭賣狗肉,甚至打著未來的幌子收割的事情。
再強調一次,我不排斥元宇宙,任何偉大的事業,當初也許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三年前,斯皮爾博格執導的《頭號玩家》上映時,就為觀眾呈現出一個驚艷的虛擬世界:未來的人們通過頭盔等外設,將自身意識與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相連接,也就是游戲“綠洲”,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甚至性刺激,都可以在游戲中體會到。
以現在的定義來看,“綠洲”這個虛擬空間完全符合元宇宙的標準,不過其時元宇宙概念還未大行其道,虛擬現實(VR)技術正處于應用的低谷,今年VR游戲平臺Roblox上市時,首次將元宇宙寫進招股書,450億美元的市值帶火了元宇宙概念。
登錄Roblox,能夠參與的依然只是由像素塊構成的簡陋游戲,豐富了創作自由度卻限制了沉浸感,如果類比起來,除了3D、官方交易平臺、創造獨立游戲等元素,我感覺不出與十幾年前《魔獸爭霸3》編輯器,有任何本質區別,如果只以玩家角度來看,Roblox恐怕也只是元宇宙的雛形,但不得不說,Roblox也為后來者提供了前進的方向。
不止游戲公司,其它領域也正在逐步構建自己的元宇宙,8月20日,微軟公司公布了企業元宇宙解決方案;字節跳動收購Pico小鳥看看,希望借助其VR技術在未來構建社交元宇宙。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元宇宙構建完畢后,會不會出現一款統治級應用,打破不同領域元宇宙的壁障,建立一個大一統的虛擬世界?
即使建立起元宇宙之后,挑戰也不會少。如果盡情想象,創造一個如綠洲般的元宇宙,擁有與現實獨立的社會法則、經濟系統甚至生存方式,勢必會顛覆現實世界,而且與移動互聯網應用如短視頻等不同的是,一旦陷入沉浸感甚至超過現實的元宇宙,現實世界除了作為維系元宇宙存在的基礎存在,恐怕沒人會在乎。
現在的劇本殺,未來的元宇宙
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誕生了描述虛擬世界的科幻小說《皮格馬利翁的眼鏡》,70年代獲得雨果獎的《插電女孩》、80年代的《創》《神經漫游者》等,無一不是從各種角度描寫了未來的虛擬世界,2005年上架起點中文網的小說《從零開始》,主題就是一款高度真實的虛擬游戲,至今還排在游戲小說總榜第三位。
一本90年代科幻小說《雪崩》帶來的元宇宙概念,因一家公司的上市被推至風口,這事本身就很科幻,細究下來,不管是元宇宙還是虛擬空間,亦或是數字化生存,不如說是人們一直幻想的生存方式,如今終于有了實現的希望。
如果不談花里胡哨的概念,現實中最接近元宇宙的活動,我認為要數劇本殺:一段脫離現實的劇情,與劇情有極高契合度的空間,玩家還要換上合適的服裝,不管是推理本破解兇案,還是情感本體驗劇情,在一場劇本殺局的幾個小時中,玩家全部深度沉浸其中,我時常想,是不是現實世界實在太過無聊,劇本殺為人們提供了短暫的逃離空間。
不過劇本殺終究還是少數人的娛樂活動,互聯網才是幾十年來改變人類生活的核心,然而不管是游戲、視頻還是電商、外賣,從根本上來說,依然沒有幫助人類擺脫現實的束縛,元宇宙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登上舞臺,以國內外頂尖互聯網公司的布局來看,元宇宙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方向,愈加成為強有力的社會共識。
圖/天風證券
騰訊研究院認為,2020年開始的疫情,也加速了元宇宙時代的到來,許多真實場景被搬到虛擬世界中,發布會、演唱會、畢業典禮、在線教育,種種體驗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轉移到線上。隨著線上線下的打通,人們傾向于將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到虛擬世界,因而認知也逐漸轉變。一種新的社會共識正在誕生——虛擬世界不是假的、無關緊要的,而是一種人類全新的存在狀態。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最近接受了一場采訪,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主持人與他分處兩地,均頭戴VR設備,手持動作捕捉設備,最終模擬出一場與以往不同的“面對面”采訪,效果令人驚艷。扎克伯格曾表示,5年內要將Facebook變成元宇宙公司。
未來的生活將是一場游戲
改善線下生活方式和效率,提升線上內容質量和數量,是過去二十幾年來互聯網發展的兩大核心方向,也催生了如Google、Facebook、阿里、騰訊等一眾市值龐大的互聯網公司。如今,這些公司正緊鑼密鼓籌劃元宇宙時代的模樣,虛擬的游戲空間將是承載未來生活的主要方式。
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中,認為在有限的游戲中,玩家在封閉的空間內,是以洞悉游戲規則、提高數值,獲取最終勝利為目的;而在無限的游戲中,沒有勝負概念,沒有開始結束,目的就是將更多的人裹挾至游戲中,不斷探索游戲邊界。雖然書中的“游戲”實指社會,不過當一款游戲的邊界,超越如今的社會范圍時,游戲即社會。
曾經我們逛BBS、博客,現在我們用微博微信,刷短視頻看綜藝,再時不時幫朋友砍上一刀,刷幾局王者吃雞,這些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部分功能,在元宇宙游戲中都能實現,而且沉浸感更強。2020年4月,游戲《堡壘之夜》邀請美國說唱歌手Travis Scott(章魚哥),在虛擬世界中舉辦了一場“沉浸式”演唱會,吸引了全球數千萬名觀眾,當巨型的章魚哥從玩家身邊走過,沒有一場現實的演唱會可以比擬這種效果。
在元宇宙時代,一部分需求也將不復存在。試想,如果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都在元宇宙游戲中,精致的大房子還有什么意義?有了游戲中精致、絢麗的服飾,現實中的幾衣柜衣服如何安放?在家里就能開會、與朋友面基,還用得著天天擠公交地鐵上班,排隊打車嗎?
圖/天風證券
這一天還有多遠?現在還不得而知,不過按照目前我國VR行業的發展規劃,目前我們正處于視覺的部分沉浸向深度沉浸過度,2030年將實現完全視覺的沉浸感體驗,部分重要的技術指標分別為:單眼屏幕分辨率8K、精細化虛擬化身、 渲染處理速度16K/240 FPS、眼球追蹤、觸覺反饋、虛擬移動等,通俗地講就是基本能達到現實的體驗。
圖/安信證券
相關的融資規模也在擴大,據統計,2020 年全球 VR/AR 投融資規模達到 244 億元,投融資并購發生 220 起,規模與數量均實現連續三年上漲。2018/2019/2020 年海外 VR/AR 投資規模分別為 108/163/223 億元。安信證券認為,考慮到國外 VR/AR 產業領先國內 2-3 年,資本對行業的研究和理解更加深入且投融資活動更活躍,預計未來 2-3 年國內 VR/AR 初創企業將迎來一波并購熱。
圖/安信證券
要實現如《綠洲》般的體驗,腦機接口是沒法繞過的門檻。目前熱度最高的,要數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創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最近馬斯克公布了一段腦機接口的最新測試視頻,其中顯示一只名為“帕格”(Pager)的9歲獼猴通過內置的Neuralink設備實現了用意念操控電子游戲,不過這一技術顯然面臨不小的難題,除需要在大腦植入芯片讓人難以接受外,對道德和倫理的挑戰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元宇宙中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普通人很難拒絕暢想,但就如同《失控玩家》中的臺詞,“這一刻是真實的,我們別錯過今天”,在元宇宙時代來臨之前,咱們能不能稍微真誠點面對生活和工作?也希望巨頭們在產品還未成熟之時,少一些大詞崇拜和概念魔方,多一些舉重若輕和真心實意,千萬別像王小波喜歡引用的寓言一樣:大山臨盆,山崩地裂,生出的卻是一只耗子。
猜你喜歡
斥百億美元進軍元宇宙,至今仍未盈利,扎克伯格身家縮水6000億元!
臉書母公司Meta CEO扎克伯格因押注元宇宙的策略,使他在現實世界中的財富縮水了一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