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95后女生,買下一家上市公司
一位26歲的Z世代女生,剛剛在港股完成一次教科書級別的“鯨吞”式并購。
近日,中國新零售供應鏈披露公告稱,萬疆資本將以2.228億港元收購公司控股股東Alpine Treasure Limited所持有的3.6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75%。而萬疆資本的背后,正是王凱莉,前常州首富的女兒。
王凱莉的父親曾一手打造一個破千億銷售額的“A+H”雙平臺地產帝國,卻因一場轟動全國的刑事案件,市值蒸發、家族分權。如今,女兒接過資本接力棒,瞄準的不再是鋼筋水泥,而是更上層的“資本游戲”。
與此同時,香港市場正迎來并購大年:硬科技、綠色能源、AI數據成為資本競逐的主賽道,估值洼地疊加政策紅利,讓“技術驅動、綠色先行、分拆上市、資金池提速、合規趨嚴”成為新關鍵詞。
“鯨吞”式并購
前常州首富的女兒,最近要談下一筆大生意。
近日,中國新零售供應鏈披露公告稱,萬疆資本將以2.228億港元收購公司控股股東Alpine Treasure Limited所持有的3.6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75%。
不僅如此,萬疆資本還提出了強制性無條件現金要約,以每股0.6189港元的價格收購剩余1.2億股股份,總代價約為7427萬港元。要約價較停牌前收盤價3.5港元大幅折讓82.32%。也就是說,萬疆資本僅以2.97億港元的總價,就買下了中國新零售供應鏈100%的股權。
據介紹,收購方萬疆資本成立于今年7月,26歲的王凱莉公司的唯一股東及董事。除執掌萬疆資本外,王凱莉還擔任Astrum Apex Investments Limited(一間從事投資控股之私人公司)的董事,主要負責物色及評估投資機會。萬疆資本(Ever Realm Capital Limited)和Alpine Treasure Limited都是注冊于英屬處女群島的投資控股公司。
作為被收購方,Alpine Treasure Limited則是中國新零售供應鏈的控股股東,一年前通過低價收購成為控股股東。
根據中國新零售供應鏈集團有限公司的2024年報,集團已成立逾25年,在新加坡主要從事建筑服務及物業投資業務。集團致力于提供建筑服務及解決方案,服務范圍包括:1、土木工程(包括道路工程、土方工程、渠務工程、護土及固土結構工程及土質改良工程);2、以工業大廈為主的樓宇建筑工程(包括地基工程、打樁工程、加建及改建工程及機電工程);3、其他配套服務(包括建筑材料的物流及運輸服務)。
集團的物業投資業務主要包括住宅及工業物業租賃。集團總收益由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年度約56.1百萬新元減少約0.1百萬新元至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年度約56.0百萬新元。集團的毛利由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年度約3.8百萬新元增加約1.0百萬新元至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年度約4.8百萬新元。另外,本集團年內凈虧損由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年度約1.0百萬新元減少約0.2百萬新元至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年度約0.8百萬新元。
萬疆資本在公告中表示。“要約完成后,將繼續維持中國新零售供應鏈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未來,萬疆資本可能會從“業務換軌、資產置入或資本運作”三個方向開展對并購企業的業務與估值重構——首先,保留新加坡建筑與物業投資業務作為現金牛,繼續聘用現有管理層與雇員,確保公司持續經營、保持殼資源潔凈;其次,利用新城系在商業地產、物流園區、智慧供應鏈及產業地產方面的成熟項目與品牌資源,擇機將部分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實現資產證券化與估值重構;再次,借助王凱莉個人掌控的家族信托及SPV架構,把萬疆資本打造成王氏家族在港股的資本運作中樞,未來既可配售融資、并購上下游,也可轉型為專注新經濟賽道的資產管理平臺,從而在港股流動性回暖與內地資本跨境投資加速的背景下,為家族財富提供新的增長極與風險隔離通道。
前常州首富的女兒
這場并購備受矚目,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發起這場收購的王凱莉之父王振華正是常州的前首富。
回溯王振華的發家史,有獨屬于60后的“逆襲”色彩。
王振華1962年生于江蘇常州武進一戶貧農家庭,七口人擠在二十多平方米的草房里,童年全靠政府救濟和學費減免度日;1980年代,他頂母親班進入武進第一棉紡廠,憑高產和勤奮三年便升為車間主任;業余讀電視大學時,被美日企業傳記點燃野心,遂辭職買下六臺紡織機辦織布廠,三年攢下兩百多萬元的第一桶金。1993年,他讀到一本寫李嘉誠的《投資潮中永不沉沒的船》,認定房地產才是“永不沉沒的船”,于是籌資50萬元與朋友創辦“武進新城投資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從灣里村兩棟72戶的動遷安置房起步,用“底層商鋪抵地價”的靈活手法完成原始積累。
這家公司正是1998年復制萬科“滾動開發”模式、2001年借江蘇新城地產登陸上交所成為江蘇首家上市房企的新城控股。2002—2008年公司以長三角為核心高速擴張,2008年躋身全國地產20強,同年啟動商業產品線“吾悅廣場”,形成住宅+商業雙輪驅動。2009年總部遷至上海,確立“以上海為中樞、長三角為核心”的1+3全國布局。2012年新城發展控股在香港上市,2015年通過換股吸收合并完成B轉A,新城控股登陸上交所,成為國內首家B轉A民營房企;2018年新城悅服務再赴港掛牌,形成“A+H”雙上市平臺。2017年銷售額突破千億,2018年沖到2500億元,總資產超5000億元,位列行業前十。
至此,新城控股從常州一家小型開發公司起步,完成了“地方房企—省內龍頭—全國十強—A+H雙平臺”的三級跳。
王振華的身價也水漲船高,一度成為常州首富。
不過,好景不長,2019年王振華涉案,即便新城控股第一時間撇清和王振華的關系,并讓其兒子王曉松擔任董事長,但股價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在案情被披露后,新城控股連續3個交易日跌停,股價從43.65元/股的高位掉落至28元/股左右,市值蒸發達到353億元。
自此王振華涉案后,整個家族權力結構也發生了調整。長子王曉松接棒家族地產主業,并穩步運營新城控股。而年幼12歲的王凱莉,則被安排成為家族新一代在投資領域的代表,通過資本試煉、業務拓展,為家族開辟全新的價值增長路徑。
這位前常州首富的女兒,是一個標準的Z世代,出生在1999年的她今年剛滿26歲,這位剛剛買下一家上市公司的首富之女,還是個“文藝青年”,2021年,她取得北京大學文學學士學位,隨后在海外繼續深造,2023年取得悉尼大學策略公共關系碩士學位,之后在2024年又取得倫敦大學學院文學碩士學位。自2024年10月起,王凱莉開始在投資領域嶄露頭角,擔任Astrum Apex Investments Limited的董事,主要負責物色及評估投資機會。名校的教育背景為她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而在投資公司的任職經歷,則讓她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不過,即便如此,26歲就成為一家上市公司的收購主體,這樣的年紀和成就,在資本市場中依然是極為罕見的。
并購熱回歸
今年,香港市場正掀起一輪明顯的并購熱——一季度IPO融資額同比暴漲六倍,并購活躍度同步上升,跨境并購總額持續增長,香港作為交易樞紐和融資平臺愈發凸顯。
科技、醫療、綠色能源及AI數據處理等硬科技賽道成為并購主戰場,綠色ESG概念被廣泛納入交易考量,綠色并購項目加速落地。典型案例此起彼伏——奧瑞金完成中糧包裝私有化并退市,震動港股消費包裝板塊;京東宣布收購香港佳寶超市連鎖,正式進軍香港實體零售;同時,多家內地生物醫藥公司在港進行大額并購,如中國生物制藥以9.51億美元收購禮新醫藥。估值修復、流動性改善、上市制度優化(18A/18C章節)及“中概股回歸”需求,為企業并購提供了寬松融資環境。
港交所2025年新推的便利外資及內地資金入市措施更進一步降低并購門檻。多重因素疊加,香港正處于“估值洼地+政策紅利+產業整合需求”共同催化的并購窗口期,預計科技、消費、綠色能源等板塊的資產整合與私有化案例將持續涌現。
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今年香港市場的并購熱回歸,可以說是“技術驅動、綠色先行、分拆上市、資金池提速、合規趨嚴”。
硬科技與綠色經濟成為并購主線,半導體、鈣鈦礦電池、固態電池、生物醫藥、AI醫療器械等技術導向型交易上半年金額同比增60%,其中綠色技術并購占比達45%。
“A拆H”蔚然成風,越來越多A股母公司把孵化成熟的科技子公司送來香港上市,實現資產重估與專業化運營雙贏。
跨境資金池與穩定幣金融創新同步落地,企業通過“資金池+財務公司”模式降低匯兌成本30%以上,同時港版穩定幣試驗帶動數字資產并購及衍生產品落地。
同時,交易重心由“規模擴張”轉向“存量整合”,橫向并購與上下游互補案例上升,紫金礦業137億元收購藏格礦業、北森1.8億元并購酷學院等均為典型。五是監管與合規門檻提高,CFIUS、歐盟FSR及數據安全審查趨嚴,企業在估值、流動性及整合后業績兌現方面面臨更大壓力。
在“新質生產力”概念的加速下,硬科技并購將徹底告別過去“橫向囤資產、拼規模”的舊邏輯,全面進入“縱向補鏈、生態卡位、技術并購”的新階段。
交易動機從“買收入”升級為“買節點”,半導體設備、EDA工具鏈、第三代化合物襯底、激光雷達模組、AI訓練框架等關鍵環節的稀缺技術將成為并購主戰場。企業不再追求整體收購,而是鎖定一兩項能決定產品性能或良率的“釘子技術”,通過小比例股權+技術授權+后續增持的“階梯式”并購,把技術節點嵌入自身供應鏈,既降低一次性資金壓力,又保留創始團隊創新動能。
支付方式將呈現“股權+可轉債+對賭”的組合化趨勢,面對硬科技普遍高估值、長周期、盈利不確定的特點,買方用可轉債鎖定下行風險,用股權對價分享技術突破后的上行收益,再用三年期業績對賭確保技術落地節奏,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新型交易結構。
與此同時,國資基金與產業資本深度聯動,催生“小步快跑”的系列并購模式,國家大基金、地方產投、上市公司三方共同設立SPV,先以5%—15%股權切入標的公司董事會,掌握技術路線與專利布局;半年到一年內,再根據研發里程碑或客戶驗證結果,啟動后續股權收購或資產注入,既滿足監管對“審慎并購”的要求,又讓技術團隊在每一輪融資中都能獲得資本加持。
在ESG備受關注的背景下,ESG與數據安全審查將成為并購盡調的硬門檻,綠色制程、碳足跡追溯、敏感數據出境評估不再只是合規清單,而是直接影響估值倍數。綠色技術企業可獲得10%—20%的估值溢價,而高耗能、高排放或數據合規存疑的標的則面臨折價甚至交易終止。
港交所“科企專線”、科創板“小額快速”通道、北交所直聯機制三大資本市場改革疊加,為未盈利硬科技公司提供了“并購退出+二次上市”的雙通道,技術領先但體量尚小的企業可先在北交所或港交所18C板掛牌融資,再被產業龍頭并購整合,既縮短投資人退出周期,又讓并購方獲得公開市場的估值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