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置業如何退市收場?上半年凈利潤下滑73%,腳踩兩條紅線
8月4日晚間,首創置業發布2021年中期業績公告,若用行業均值評估這份成績單,可用一句話概括:盈利能力低于行業均值,負債水平高于行業均值,業績增速低于行業均值。
數據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10.1億元,同比增漲約19.0%;毛利率為19.0%,較上年同期減少5個百分點,低于2020年行業平均毛利率(26.7%)7.7個百分點;歸母凈利潤約2.3億元,同比減少73.0%,低于2020年行業平均歸母凈利潤增速(-17.8%)55.2個百分點;2021年中期首創置業資產負債率為81.1%,超過2020年行業平均資產負債率(79.1%)2個百分點。
依照國家設定的“三道紅線四檔兩觀察”這種調控規則,首創置業的核心經營財務指標仍維持在橙檔。與此同時,人們頗為關心的是,受近日退市風波的影響,首創置業將要如何收場?
業績萎靡,增速下滑
對于這份成績單,業內反饋稱并不意外。
作為一家京字號國企,首創置業于2002年成立,是北京市國資委下面大型國企首創集團的地產平臺。然而自2018年起,公司的規模出現增長停滯的狀況,利潤率也嚴重下滑。盡管2019 年首創置業提出實施“快周轉”策略,通過提升項目開盤供貨、銷售回款以及竣工交付節奏等,使銷售業績再創新高,實現簽約金額808億元,但當年簽約銷售金額和簽約銷售面積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緩,凈利潤率也出現增長緩慢趨勢。
今年上半年首創置業頹勢延續,實現合同銷售約402.7億元,同比增漲約19.5%,低于2021年上半年百強房企平均增速(37.8%)約 18.3個百分點。
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依照“三線四檔”融資新規,首創置業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78%,凈負債率為164%,現金短債比為1.34。由此,首創置業2021年中期指標一項超閾值,相較2020年末,維持“橙檔”行列。
有國企地產人士告訴AI財經社,首創做項目賠錢率高在圈內已不是秘密,“北京的天閱西山從一期開盤到現在5年了,都變成現房銷售了,還沒清盤呢。”據該人士反映,首創對這個項目的策劃定位不夠精準,戶型偏大,設計和交付貨不對板,施工質量不佳,客戶服務體驗差都是影響其銷量的原因。
另據北京土地拓展人士觀察,這些年首創拿地節奏也很奇怪,“要不就是突然殺出來拼死搞一塊,要不就看不到身影。”今年以來,首創置業只拿了上海松江區與青浦區兩宗地塊,拿地代價為33.7億元,是去年全年的17.7%,另通過股權收購方式獲得浙江桐鄉一級開發項目。
業內分析認為這是其降負債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今年年初首創置業出售首創陽光房地產46.486%股權及北京同創置地45%股權,還將全部奧特萊斯業務轉讓給首創集團。
首創置業總裁鐘北辰曾對外表示:“將首創巨大資產包出售給首創集團,可以有效盤活資產,優化資產結構,提升資產質量,把回籠資金用于償還債務,降低杠桿。”
退市在即,權衡利弊
2021年7月9日,首創置業宣布退市,自愿撤銷H股的上市地位。在私有化的要約公告中首創表示,由其控股股東首創集團全資子公司首創發展承接首創置業的全部資產、負債、權益、業務、人員等一切權力義務。
首創置業給出的退市理由是“基本失去上市平臺股權融資的優勢”。一位地產投資人士表示認同,在他看來,近兩年首創置業的股票在港交所幾乎沒有流動性,與其被上市公司的標簽束縛,還不如退市。“上市公司關鍵得有市值,才能完成融資圈錢的目的,現在來看哪個都實現不了,所以退市應該是管理層權衡經濟效益做出的決定,是有道理的。”
其實在作出退市決定前,首創置業嘗試回歸A股,但并不順利。赴港上市后,2004年、2007年、2009年和2016年首創置業都啟動了回A計劃,卻最終因各種原因失敗。
據觀點地產消息,自2003年首創置業港股上市以來,股價與市值表現一直不盡如意,2015年5月29日股價錄得最高值,為4.58港元,其余時間再無登上頂峰的時刻。今年4-5月期間,公司股價一度跌入1港元左右。
不過受近期私有化的消息影響,首創置業股價回升至2.46港元,業內認為首創置業主動甩掉高負債資產,全速降檔,似乎仍想朝著A股市場靠近。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表示,首創置業將最終在完成相關工作后注銷登記。“期待百強房企的首創置業,用新的身份繼續在行業中強基固本,穩中求進”。
但以當前的業績表現,首創置業在一眾京字頭的房企里并不突出,如何避免退市整理期的股價波動,如何保障中小股民的利益,是其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猜你喜歡
阿里2025:財年收入超9963億、凈利潤同增77%!張勇等9人退出合伙人
蔡崇信、吳泳銘表示,未來十年,最大的增量和變量都是以AI為核心的驅動力帶來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