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技術距離商業落地有多遠,創新工場小米投資法國機器視覺公司
機器視覺領域再次出現新的融資動態。
7月6日,神經擬態視覺解決方案企業普諾飛思(Prophesee)宣布完成C輪融資。普諾飛思是一家總部位于法國巴黎的公司,此前的融資主要是北美、歐洲和日本投資機構的支持為主。機器視覺主要用計算機來模擬人的視覺功能,它處理的速度快、信息量大,能提高效率。在自動駕駛、生產制造被逐步應用。根據相關統計,我國機器視覺行業市場預計2023年規模將達到155.6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此輪融資的投資名單中,首次出現了幾家國內熟悉的身影。創新工場作為領投方,小米、上海韋豪創芯跟投。其中上海韋豪創芯是半導體企業韋爾股份作為發起人的投資機構,韋爾股份旗下的豪威科技則是知名CMOS圖像傳感器供應商。
“創新工場、小米、豪威等機構的投資,是為了加速普諾飛思技術的迭代,針對廣大的中國下游客戶市場,快速大規模商業化落地。”普諾飛思的投資方,創新工場方面表示道。根據目前的披露,除了投資方,華為也在其生態伙伴的名單當中,未來或有合作。
普諾飛思的技術可以被理解為“神經擬態機器眼”。與當前許多機器視覺“基于幀”的成像方式不同,受人眼視網膜和大腦工作原理的啟發,普諾飛思創建了神經擬態傳感器和生物啟發算法,將基于圖像靜止幀的傳感器改為“基于事件”的視覺系統。
據介紹,在“基于事件”的視覺傳感器上,每個像素都是異步且獨立的,能獨立感知并記錄場景中物體的運動。像素會隨著場景變化的節奏而動態變化,而非按照預先設定好的每秒25幀。通過普諾飛思神經擬態視覺傳感器和軟件技術,生成的數據量比傳統的圖像傳感器減少十到千倍。
創新工場合伙人方益民表示,在決定投資之前,創新工場跟蹤普諾飛思的時間長達三年半。創新工場方面認為,這個技術目前的成熟度到了爆發增長前夕的時間點,“很看好它大規模商用的潛力”,包括在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物聯網、醫療保健、計算攝影等場景的應用。
普諾飛思大中華區商務發展主管陸大鈞對AI財經社表示,目前該公司的產品在工業領域已經落地,主要用于震動監測、弧焊引導等方面。而在消費者側的項目,比如用在手機攝像頭模組,今明兩年會有落地,備受關注的自動駕駛上則還需要更久的時間。
陸大鈞告訴AI財經社,自動駕駛因為成本、發展階段的問題,在部件和解決方案上更能接受的是“替換”者,而非“補充”者。他表示,目前普諾飛思的傳感器技術和產品在自動駕駛的應用上主要是作為激光雷達、視覺系統的補充,比如在車行進過程中對側方突然出現的移動物更敏銳地捕捉、對駕駛員眼球狀態動態捕捉等。他認為,當下還不是公司技術落地的時機,L3、L4發展的更為成熟時,才會迎來需求爆發期。
正如在自動駕駛領域應用遭遇的現實,實際上,對于這項走出實驗室不到10年的技術,其在商業化上面臨的挑戰并不小。
一方面,國內的機器視覺賽道競爭激烈,AI四小龍、海康威視、華為,甚至根據相關報道,廣東地帶成立的上千家相關公司都在爭搶這塊藍海市場。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關鍵詞為“機器視覺”的現存企業2677家。其中廣東共有相關企業1778家,占全國所有企業總數高達66%。
另一方面,找到規模化落地場景也是此類企業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此前,人工智能領域頗受關注的AI四小龍幾乎都是機器視覺領域的參與者,盡管一輪輪融資在推進,但在商業模式和技術落地上并沒有交出令市場滿意的答卷,營收小,虧損大,這些問題在它們沖刺IPO時更加凸顯出來。
負責普諾飛思的投資總監王震翔則回應AI財經社稱,與AI四小龍專注于AI視覺算法不同,普諾飛思是完全不重合的領域,做的是更基礎更底層的技術創新,該公司的神經擬態傳感器技術,在國內也沒有直接的競爭者。這也意味著它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上難有經驗可以參考,未來如何落地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