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賭深圳的“龍光地產”面臨新拷問,躋身TOP15,上半年拿地額290億元

2021年的上半年,多個龍頭房企在土地市場上一路陪跑,但對于龍光地產而言,卻是大豐收的關鍵半年。
近日,據中指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龍光地產以290億的拿地金額,排名房企拿地榜單第15名,相比去年年底提升了6位。
瘋狂進擊的深圳本土房企
龍光,是一家從廣東汕頭發跡的深圳本土房企。2020年,龍光的權益銷售金額為1206.9億元,同比增長31.9%,銷售上突破了千億門檻。而據中指院2021年上半年銷售排行榜顯示,龍光地產上半年銷售額達882.1億,躋身第20名。
龍光對于銷售規模增長的渴求,反映到了今年首輪集中供地的競拍中。在深圳,成都,佛山等多地的首輪土地競買席位上,都能看到他們的競拍號碼牌。而由于成功拿下深圳兩宗高價地,龍光更是成為深圳土拍市場最吸引眼球的存在。
2021年5月18日,深圳首輪集中拍地現場,負責舉牌的龍光地產投資發展中心總經理吳志平,成為了全場最受矚目的焦點。在這輪近兩個小時的土地競拍賽中,現場舉牌次數超過了190輪,手握29號號碼牌的吳志平,終于擊敗萬科+特建發的聯合體,從萬科“虎口奪食”,拿下了深圳南山西麗的地塊。此外,龍光還以10.88億元拿下了一幅光明地塊,兩宗地共耗資近80億元。
成交當日,媒體們迅速替龍光算了一筆賬。由于這兩宗地都有地價、清水售價限制,在觸碰最高限價后,房企之間拼的主要是自持租賃住房的比例。其中一塊地設置了45%自持比例,一度達到集中供地新高。
限房價和租賃住房高自持比例的組合,意味著項目的利潤空間將非常有限。而從拿地價來看,據粗略估算,該宗地折合可售樓面地價7.03萬元/平方米,后期商品住房限價8.33萬元/平方米(不含室內裝修),利潤空間僅剩1萬元,如若加之建造、設計等費用,利潤空間更是所剩無幾。
但龍光對于深圳地塊的考量卻不止于此。龍光曾多次表現出對深圳及大灣區較為看好的態度,其向來以敢于拿高價地著稱。據不完全統計,這是龍光至少第五次拿下深圳“地王”。
除了深圳土拍市場外,龍光在西南區域也斬獲頗豐。6月8日,成都集中供地第二天,在激烈的房企競拍中,龍光一舉拿下天府新區鹿溪智谷片區的2宗地,成為當日的大贏家。而在佛山,龍光經過超2個小時33輪競拍,又以總價近5.3億元拿下佛山三水新城,折合樓面價6108元/平方米。
事實上,龍光在制造地王方面是老手。譬如,2014年,龍光斥資46.8億拿下龍華區單價地王,樓面價超2.5萬元/平方米。而彼時地塊周邊的新房均價也只有2.4萬元/平方米;2015年,龍光以112.5億元拿下深圳總價地王龍華紅山地塊,成為總價地王,樓面價1.3萬元/平方米;2016年,龍光又以140.6億元總價拿下光明區商住地塊,刷新了全國總價地王。
作為一家中型體量的潮汕企業,龍光既沒有萬科、龍湖等低融資成本優勢,又不像中海一樣有較高的成本控制能力,但卻敢于不計成本的拿高價地。一系列大舉拿地背后的資金來源,一度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早在2014年-2016年,龍光的背后曾隱現平安大華的身影。2016年之時,畢馬威在龍光的財務報告中給出“保留意見”,主要原因是平安大華和龍光地產設置了“明股實債”,這些交易會讓本應在負債端的近百億資金放在了資產端,對債務結構、利潤有明顯影響。
不過2017年后, 平安大華的身影便逐漸隱去。時至如今,龍光地產背后結盟的“金主”依舊是個謎,但在土地市場上的“高價地”動作卻并沒有停歇。
如在2019年,龍光以65.85億元拿下龍華紅山地塊。2020年5月,其又以115.97億元的總價拿下深圳前海限價地塊,這兩塊地分列深圳龍華和前海“地王”。
過去房地產高速發展的時代里,龍光的深圳多宗地王項目,成為了支撐業績的重要來源。以2015推出的龍光玖龍璽項目為例,2015年10月,該項目一期均價約5.5萬元/平方米,比樓面價高出近3萬元/平方米;兩個月后,其二期開盤價格則突破6萬元/平方米,最高售價一度達到近9萬元/平方米。
通過豪賭深圳,多次拿下地王的方式,龍光靠賭對了時運獲得業績增長。龍光地產董事局主席紀海鵬曾解釋稱,“龍光戰略分析能力強,善于把握地產的周期性規律及發展趨勢,低買高賣,在地價低迷的時候大量擴充優質土儲。”
然而,時也勢也。在“房住不炒”,“兩集中”等政策形勢下,房地產的土地紅利和金融紅利日漸消退。高價地擴張,成為一場危險系數頗高的杠桿游戲。
高周轉光環不再,龍光直面盈利拷問
出手闊綽的光鮮行徑背后,龍光需要直面盈利拷問。
過去,高周轉模式是推動龍光業績增長的一大利器。紀海鵬曾直言:“龍光地產的可銷售物業周轉快、利潤高。”安信國際曾指出,2018年初龍光開始實行新的周轉策略。對預售工程進度指標較高的地區(主要為大灣區內)設立“3478”的標準,即要求8個月后可供銷售;對預售工程進度指標較低的地區(主要為大灣區外)設立“3455”的標準,即要求拿地5個月后可供銷售。
另據媒體報道稱,在高周轉的要求下,龍光的項目被設定了一個嚴峻的KPI考核指標:拿地88天開盤。相比業內盛傳的碧桂園的"456模式"(即拿地4個月開盤,5個月資金回籠,6個月資金再周轉),龍光員工們的壓力更甚。
但如今,房地產行業整體利潤下滑成為行業共識,高價地、高周轉以及高利潤率難以再兼顧。與此同時,作為全國房價上漲的“領頭羊”之一的深圳,在經過多次嚴厲樓市調控以后,房價也首次出現了下跌的情況。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5月,深圳成為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二手房價格下跌的城市:其5月環比下跌幅度為0.1%,而這也是自2019年7月深圳開啟連漲模式后的23個月以來,二手房價格出現首次下降。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分析認為,深圳房價兩年來首次下跌,這是一個標志性事件。從2020年二季度開始,從滬深兩個頭部城市開始,樓市熱度逐步傳導至二線熱點(杭州、成都等),再到非熱點二線(西安、重慶)。他認為,當下,正處于一線和二線熱點城市上漲后開始觸頂趨穩或回調(比如深圳),而非熱點二線開始上漲并向三四線傳導的開始階段。
對于重倉深圳市場的龍光而言,這將為其帶來更大的業績壓力。面對變幻的市場行情,龍光重新開啟的這一輪高價地行情,能再次賭贏么?
猜你喜歡
近十年首虧、行業一哥寶座不保的碧桂園,“利潤換穩健”惹的禍?
地產行業是否真正迎來筑底,碧桂園又能否成為行業復蘇中最快速受益的一批,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