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落地又攜手大基金“華潤微”豪賭芯片擴產勝算幾何?
“芯荒”持續發酵,IDM企業動作頻頻,作為行業龍頭的華潤微更是不斷擴產。我國半導體產業長期產能不足和“芯荒”背景下,擴產勢在必行,但追趕之路也定不平坦。
芯片緊缺已經持續發酵近一年,影響了汽車、消費電子等多個下游行業的出貨。央視財經報道,全球汽車業因為芯片緊缺,累計停產299萬輛。在此背景下,部分半導體企業動作頻頻。
來源:央視財經,東方財富
2020年10月19日,華潤微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過50億元,用于建設功率半導體封測基地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2020年12月30日,士蘭微公告擬發行股份購買集華投資19.51%和士蘭集昕20.38%股權并配套募資;
2021年2月9日,華潤微公告,全資子公司華潤微控股擬以14.43億元收購重慶西永持有的華潤微電子(重慶)47.31%股權至絕對控股;
3月3日,采用Fabless模式的國內IGBT龍頭斯達半導發布定增預案,擬募資不超過35億用于自建生產線等項目;
6月4日,士蘭微公告,向參股公司士蘭集科增資7500萬元;
6月7日華潤微公告,全資子公司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簡稱“大基金二期”)合資建設12吋功率半導體晶圓生產線。
這些動作的主體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主營功率半導體,而且采用或即將轉為IDM(設計與制造一體模式)模式。這背后到底有什么邏輯?或許從一直擴產的華潤微(688396.SH)身上能找到答案。
芯片緊缺仍將持續,IDM優勢明顯
半導體位于電子材料和設備的下游,消費電子、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等行業的上游,在全球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功率半導體則是電子裝置中電能轉換與電路控制的核心,主要用于改變電子裝置中電壓和頻率、直流交流轉換等。
近幾年,功率半導體的應用已經從工業控制和消費電子拓展至新能源、軌道交通、智能電網等諸多領域。
來源:華潤微2020年年報
銀河證券研報顯示,功率半導體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景氣度高漲,供需錯配是主因。
需求端,新冠疫情大大促進了線上辦公、學習等的需求,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等應用市場容量持續擴張,又帶動以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和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為代表的功率半導體需求持續提升。
賽迪顧問發布的《2021全球半導體市場發展趨勢白皮書》也指出,2020年全球遠程辦公、遠程教學等應用大爆發,帶動下游中通信和計算機產品的快速復蘇,這使得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長強勁,市場規模達到4404億美元,同比增長6.8%,半導體產品開始進入景氣周期。
供給端卻明顯不足。近期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等芯片產業較集中的國家和地區的疫情爆發只是疫情影響的一個反映,晶圓制造產能不足也是導致功率半導體市場供不應求的原因之一。
供不應求的局面導致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安森美以及國內的士蘭微等主流廠商都出現功率半導體產品漲價和交貨周期延長的現象。在調研中,華潤微表示,供需緊張的局面短期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從在手訂單和客戶庫存來看,華潤微對今年后市保持樂觀。并且定價會隨行就市,針對客戶結構、不同產品線及其終端應用等因素綜合考慮價格策略。
行業景氣度高,廠商擴產也就積極。之所以是IDM,這主要是因為IDM企業在內部資源的整合方面有明顯優勢。
在IDM企業內部,從芯片設計到制造所需要的時間比較短,不需要進行硅驗證,不存在工藝對接問題,從而加快產品面世的時間。尤其是在當前部分環節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行業原有的供應鏈體系被打破,內部資源更完善的企業,受到的掣肘更少,在應對時更游刃有余。
進擊的華潤微
202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廠商排名前十的公司有六家采用IDM模式,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導體廠商全部采用 IDM 模式,2018年國內前十半導體企業則僅有華潤微采用 IDM 模式。
華潤微主營業務分為產品與方案(功率半導體、智能傳感器和智能控制)和制造與服務(晶圓制造、封裝測試、掩模制造)兩大版塊,是國內最大的功率器件企業之一,擁有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能力。
MOSFET領域,華潤微在國內營收規模最大、產品系列最全,是目前國內擁有全部主流MOSFET器件結構研發和制造能力的主要企業。在Omdia統計的2019年中國MOSFET銷售額排名中,華潤微僅次于英飛凌和安森美。
華潤微的IGBT技術已從6吋升級到8吋,自主研發的8吋1200V、650V IGBT 工藝平臺已建立完成,模塊產品也已在工業電源方面完成客戶驗證。
華潤微還積極布局第三代半導體,擁有國內首條6吋商用SiC(碳化硅)生產線,SIC二極管產品已經突破銷售,預計今年會進一步推出SiCMOSFET產品。此外,華潤微還積極布局SiC上下游產業鏈,以更好地保障產品供應鏈。GaN(氮化鎵)產品6吋和8吋平臺也都同步開展研發。
2016-2018 年,華潤微實現營業收入 43.97、58.76、62.71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19.42%。201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經過前三季度的調整逐步從谷底走出,華潤微2019年營收也同比下降8.42%,不過2020年逆轉頹勢,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1.5%和140.46%。凈利率總體保持穩定增長。
來源:華潤微公告
半導體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持續的研發投入必不可少。2016-2020年,華潤微研發投入從3.46億元增長至5.66億元,占營收的比例也維持在7%以上,2020年為8.11%。此外,華潤微將IPO募集的30億元(不包括超募資金)中的6億用于前瞻性技術和產品升級研發。
來源:華潤微招股書
除了研發投入,自IPO以來,華潤微的擴張也沒有停止。
上市伊始,華潤微在2019年年報中披露,在建工程包括6吋晶圓生產線擴容項目、8吋晶圓生產線產能擴容項目(從一期到三期),IPO募資投向也包括8吋高端傳感器和功率半導體建設項目。
在今年3月的調研中,華潤微稱,無錫8吋線的募投項目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釋放一部分產能;重慶8吋線升級改造項目也將為今年新增一部分產能。而12吋線預計要到2022年實現產能貢獻,該產線規劃月產能為3萬片,未來將全部用于生產自有功率器件產品。
還有開頭我們看到的,募集50億元資金用于建設封測生產線以及與大基金二期合資建設的12吋晶圓生產線。而且可以看到,華潤微的擴產是有針對性和系統性的。
來源:華潤微公告
華潤微在調研中直言,“目前公司功率器件的封裝大部分依靠外包,隨著公司未來成品化率提高和12吋產線投產,公司希望提高封測業務的產能,通過封測配套來提高產品業務附加值。”
全球擴產下的隱憂
不能孤立地看華潤微的擴產動作。
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貿易逆差高達1.6萬億元,相比于在半導體消費端34.4%的全球占比,我國半導體產能嚴重不足。如果將范圍縮小到總部在國內的企業,產能占比將更低。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半導體自主產能不足的問題還將長期存在,華潤微、中芯國際、斯達半導等企業的擴產也勢在必行。長期的產能不足中,未來暫時的或結構性的產能過剩恐怕難以避免。
而且追趕之路定不平坦。在全球“芯荒”的背景下,各大巨頭甚至國家都在擴產強化競爭力。今年以來,英特爾、臺積電和SK海力士先后發布幾百到上千億美元不等的擴產計劃,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格芯同樣積極。近日,韓國政府也公布了“韓國半導體戰略”計劃。
來源:中國稅網
產能之外,技術的差距更明顯。以MOSFET為例,雖然華潤微市占率已貴為國內第三,但其在調研中提到,國內約90%的高端產品市場份額仍被國外廠商占據。
更何況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內企業很難不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在產能和技術都處于追趕的位置時,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并不在自己手里。當追到一定位置時,現在的技術封鎖,也可以轉眼變成所謂的開放,但目的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