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紅杉、啟明等青睞,叮咚買菜與每日優鮮、美菜網爭當生鮮電商第一股!
2020年的疫情,使得生鮮電商行業迅猛增長,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多家平臺獲得融資。然而,隨之而來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近日,生鮮電商平臺——叮咚買菜傳出將赴美上市的消息。同日,有消息曝出,生鮮移動電商平臺——美菜網已探索IPO計劃。作為該行業的重要競爭者——每日優鮮的IPO計劃也已經啟動一段時間了。
生鮮電商平臺的競爭從占領市場份額轉到了資本市場?
2月18日,據媒體報道,中國生鮮類平臺——上海壹佰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叮咚買菜”)考慮赴美IPO,尋求通過IPO至少融資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37億元)。
對此,我們聯系叮咚買菜核實上述消息。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回復。
獲紅杉、高榕、啟明入股,不甘心只待在上海?
2014年3月,叮咚小區APP正式上線,揭開了叮咚買菜的序幕。公司官網顯示,成立后僅隔一個月,公司便獲得涌金集團、好未來集團(TAL.N)的天使輪投資。
數據顯示,叮咚買菜僅2018年便獲得5輪融資,股東名單星光熠熠,有紅杉資本中國、高榕資本、達晨財智、弘毅創投等眾多知名創投機構。
也是這一年,公司成功轉型在家庭買菜業務上,“叮咚小區”也正式更名為“叮咚買菜”。值得注意的是,在獲得了星界資本、CMC資本、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啟明創投、龍湖資本等機構投資的B+輪融資后,公司的融資歷程停留在了2019年7月。
(圖片來源:天眼查)
2020年5月,有消息稱,叮咚買菜半個月前完成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估值20億元,投資機構為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當時,叮咚買菜CEO梁昌霖對媒體回應稱,“信息不準確,最近沒有融資。”
雖然叮咚買菜出身于上海,融資也停留在了2019年,但是,公司的“野心”卻不止于此。2019年8月,盤踞上海已久的叮咚買菜大力擴張,陸續進入北京、深圳、杭州、蘇州、寧波、無錫等城市。
根據國內權威第三方數據機構QuestMobile發布的《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大報告》顯示,在2020年App用戶規模增長方面,叮咚買菜用戶規模同比增長率位列年度前十,用戶增速最快。
叮咚買菜作為沒有實體門店的前置倉模式代表,在廣告宣傳上一直舍得下功夫。不僅會在居民密集地,擺桌邀請路人現場試吃水果,還在APP中推出新用戶下單立減、返券、紅包拉新等優惠活動。此外在小區門禁、電梯及各類客戶端內,叮咚買菜的廣告出鏡率也頗高。
(圖片來源:官網)
賽道競爭激烈,前置倉模式不被看好?
根據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交易規模達2796.2億元,較上一年增長36.7%。
去年年初由于疫情影響,生鮮電商迎來了一波大爆發,越來越多玩家進入生鮮賽道,消費者對于生鮮到家的需求急速增長,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顯著提升。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曾表示,公司經營一年以上的前置倉,日均單量在1000單左右,客單價未到65元。2020年,叮咚買菜的核心任務是每用戶月均單量達6.5次以上。
但同時,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模式受到了同行業競爭者的質疑。有業內人士表示,建設前置倉需要大量資金,想要把傳統的建在郊區的配送中心,移到離消費者更近的位置,在租金上便會大幅上升。
2020年初,作為叮咚買菜的主要競爭者——阿里系的盒馬鮮生總裁侯毅決定舍棄前置倉模式。侯毅認為,前置倉難以克服品類寬度、客單價、毛利率和損耗等問題,mini店才是盒馬的“終極目標”。
同樣以前置倉模式經營的每日優鮮合伙人兼CFO王珺則表示,前置倉需要在獲客效率、履約成本、商品結構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實現健康盈利性增長,背后需要企業圍繞上游供應鏈、精準獲客和智能化連鎖運營打造核心競爭力。
(圖片來源:官網)
就目前來看,叮咚買菜的競爭對手除了每日優鮮和盒馬鮮生外,還有來自眾多互聯網巨頭的威脅。
2020年8月,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正式上線,將采用預訂+自提模式。拼多多除了砸10 億補貼搶奪團長外,還采取了高補貼拉新、高頻率拜訪、高效率入駐“三高”戰術。
(圖片來源:官網)
與此同時,美團發布組織調整公告稱,為進一步探索社區生鮮零售業態,滿足差異化消費需求,推動生鮮零售線上線下加速融合,將成立“優選事業部”,進入社區團購賽道,由美團高級副總裁、S-team(美團最高管理決策機構)成員陳亮負責。
此外,近日更是有多家平臺傳出新一輪融資的消息。2月19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京東入股的社區團購創業公司興盛優選將完成 30 億美元投資,紅杉資本領投,騰訊、方源資本、淡馬錫、KKR、DCP、春華資本、恒大等跟投,上一輪融資完成后估值 50 億美元,本輪融資完成后估值至少達80億美元。
除此之外,在叮咚買菜傳出上市的消息后,創業邦報道,生鮮移動電商平臺美菜網已探索IPO計劃,可能籌資3億美元。
2月19日,據BT財經報道,中國前置倉生鮮電商即時配送平臺“一哥”每日優鮮的IPO計劃已經啟動一段時間了,pre-IPO的融資已經接洽了很多家,目前高盛為主導投行。
行業賽道競爭如此激烈,生鮮電商平臺將迎來上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