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字節搶人、軟銀紅杉騰訊投出獨角獸
為什么說人工智能浪潮堪比工業革命?看看AI制藥大概就知道了。
由人工智能制造出人類吞下去的藥物,真是個夢想照進現實的過程。現實越來越近了。
首先是國內頂尖的科技公司在用錢投票。近的有字節和華為:上個月,字節跳動 AI Lab的三地團隊傳出了在招攬AI 制藥領域的人才,在此之前,該AI Lab的定位是作為字節跳動內部的研究所和技術服務商。與此同時,華為也發布了藥物研發算法工程師的招聘啟事。在此之前,谷歌、百度、阿里、騰訊都已先行落子。
風險投資市場也非常活躍。劑泰醫藥在成立短短不到一年的世界,就完成了三輪融資,融資金額超過億元;晶泰科技更是獲得了創造全球AI藥物研發細分賽道最高融資額—超3億美元的C輪融資。
到了2020年12月,一下有四家AI制藥相關賽道的企業都拿到了融資,AI制藥變得炙手可熱起來。
看看晶泰科技上一輪的投資方陣容:軟銀愿景基金2期、人保資本、晨興資本、中金資本、招銀國際招銀電信基金、Mirae Asset(未來資產)、中證投資、中信資本、海松資本、順為資本、方圓資本、IMO Ventures、Parkway 基金等多家來自全球的投資機構跟投,騰訊、紅杉中國、國壽股權投資、SIG海納亞洲等早期股東繼續追加投資。
這條賽道上,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名字都入場了,當然商業前景還有待驗證,但這至少說明了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AI制藥,當下是沒人敢錯失的賽道。
投資密集期到來
AI制藥有多熱?
2020年12月,字節跳動向AI制藥人才伸出了橄欖枝;9月,騰訊推出首個AI驅動藥物研發平臺“云深智藥(iDrug), 百度也宣布成立“百圖生科”;更早的1月,阿里與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GHDDI)合作;華為也開始招聘藥物研發算法工程師,為其AI研發平臺醫藥智能體(EIHealth)搭建團隊。
不僅科技巨頭加入了這一場技術賦能醫療的競技中,更多的初創企業也在源源不斷地浮出水面。
據相關數據顯示,AI制藥領域的投資正在持續增加。2019年全年該領域1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只有1項;到了2020年上半年,1億美元以上的投資有2項;2020年下半年至今,該領域1億美元以上的投資有4項。
與此同時,企業融資的速度在不斷加快。
Insitro繼2019年4月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A輪投資之后,2020年5月宣布已通過超額認購的B輪融資籌集了1.43億美元;
繼2020年5月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新投資之后,一個多月后,2020年6月30日,Owkin從Mubadala Capital和Bpifrance又獲得了1800萬美元的融資,其A輪融資達到7000萬美元。
而在2020年7月拿到1.21億美元C輪融資之后,2020年9月9日,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又宣布獲得了2.39億美元超額認購的D輪融資。
隨著時間到了2020年9月,2015年才從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走出的晶泰科技,獲得超3億美元的C輪融資。這一數字直接創造全球AI 藥物研發領域融資額的最高紀錄。
乃至進入到了12月,AI制藥的投資變得更加密集:
METiS 劑泰醫藥宣布其完成過億元的天使+輪和Pre-A輪融資;AccutarBio冰洲石宣布完成近億美金新一輪融資;未知君宣布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星藥科技宣布完成最新兩輪數千萬美金融資。在過去四個月內,星藥科技已連續完成三輪融資。
站在這幾家AI 制藥公司的背后,其投資機構名單則是星光熠熠:紅杉資本、峰瑞資本、源碼資本、光速中國、春華資本、鼎暉資本、高榕資本、五源資本、君聯資本、DCM……甚至連同在產業中的晶泰科技、依圖科技也下場了。
對此,劑泰醫藥CEO賴才達透露,投資方看重的,一是 AI 技術在生物制藥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將 AI 算法應用到藥物遞送環節;二是中美一二級市場對于 AI 制藥的認可,AI + 制劑是AI 制藥鏈條中的重要一環。
為什么現在來爭奪AI制藥公司?
“現在排名前10的藥企,每年的研究經費都在50億美元以上。” 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溫書豪分析,而創新投入的回報率在逐年下降。
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有一個數據:新藥的研發成本大約是26億美元,耗時約10年,成功率不到十分之一。
為此,截止目前,幾乎所有的頂尖制藥公司,阿斯利康、拜耳、諾華、輝瑞、賽諾菲等公司都與AI技術公司有明確的合作,充分地利用AI帶來的機遇。
這就是因為,對于藥企而言,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持續時間久、效率低,一直是他們的“心頭之痛”。
根據塔夫特藥物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一款新藥的面市從藥物發現到獲得FDA批準平均大約需要96.8個月。而在成本上,德勤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12家主要制藥公司的獲批藥物開發成本已經增加了33%,每年約16億美元。
德勤的數據顯示,自2010年以來,12家主要制藥公司的獲批藥物開發成本已經增加了33%,至約每年16億美元。在2015年,FDA報告了60種獲批藥物,每種獲批藥物的研發成本平均高達6.98億美元,并且有將近420億美元用在了失敗藥物研發上。
但AI的加入,則讓人看到了可喜的改變。TechEmergence的研究報告就指出,AI可以將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從12%提升至14%,這2%的增長可以為整個生物制藥行業節省數十億美元,同時,還可以省下很多研發時間。
此前在峰瑞資本生物醫療創投峰會上,峰瑞資本執行董事馬睿也分享到,在AI制藥和計算制藥領域,峰瑞有三個觀察:
一是,在中美資本市場,AI制藥這個領域在一二級市場熱度高。二級市場美國在2020年上市了兩個公司,一個是薛定諤(Schrodinger),一個是Relay Therapeutics。薛定諤的股價從首發價17美元,一度漲到近百美元。
投資的熱度從美國傳導到中國。在中國一級市場上AI制藥主題的公司受到追捧,晶泰科技近期完成了三億美金的超大額融資,估值達到10億美金,晉升獨角獸。市場上還有若干一億美金左右估值的公司。
賴才達也表示,大家最近為什么對AI制藥這個產業這么有興趣,其實來源于整個醫藥開發效率性的問題,就是Eroom’s Law(反摩爾定律)。醫藥產業要面臨的一個場景是,大約每九年藥物研發的成本會翻倍。
至于AI 制藥為什么這么熱?為什么是現在?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賴力鵬則表示,AI制藥的驅動力一方面來自藥物研發工業的挑戰,另一個驅動力來自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制藥成本一直增加,但成功率卻逐年下降,非常不平衡。另一方面,在藥物市場里,不管是患者的需求,還是國家的一些政策,都在期待更有創造性的、更高質量的藥物出現。”
在最近的一期《今日AI》播客中,葛蘭素史克公司消費者保健業務美洲創新和新興技術負責人Subroto Mukherjee,也指出,受到新冠疫情和尋找有效疫苗競賽的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面臨著過敏、感冒和流感等季節性疾病的威脅。商業用例使用了一個預測模型,該模型可以預測即將到來的過敏、感冒和流感季節在不同地區的行程情況,并且預測高峰和低谷將在何時出現。”
Subroto Mukherjee舉例道,“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最大的用途在于,找出新冠肺炎的生物秘密,既減少藥物發現的時間,也減少臨床試驗開發以及最終FDA批準的時間。看看現在疫苗開發的速度和敏捷程度——從鑒定出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到第一項疫苗研究出爐只花了300天,而之前這類研究通常平均要花費8-10年。”
收購潮將開啟?
新年伊始,著名AI科學家吳恩達曾回顧2020年AI領域的一些重大事件,不少與生物醫學有關,包括AI應對新冠疫情、AlphaFold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
他預測,2021年 AI 藥物公司將被大型制藥公司以超高價收購。因為大型制藥公司已經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即機器學習提供了革新藥物發現和開發的潛力。一家主要的制藥公司將出資收購一家 AI 藥物初創公司,將其技術和人才引入到公司內部。
畢竟,以成立于2015年的AccutarBio冰洲石來說,其就正致力于各類癌癥靶向藥物的研發,特別是針對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藥物,已列入2021年臨床實驗計劃。
藥物和靶點的結合就像鑰匙和鎖孔的關系,有效的藥物像一把專為靶向蛋白配置的鑰匙。但尋找靶點有多難?數據顯示,腫瘤的靶向藥物有數百種之多,即使只是兩兩組合,組合也多達數千種之多;有時,患者還可能同時使用數種藥物才能抑制腫瘤轉移。所以,目前最制約抗癌藥物研發的難點,是藥物篩選。
李開復就表示,“我們投資了一家AI制藥公司,利用生成化學和對抗神經網絡技術,尋找最合適的小分子,優化藥物發現和生產順序,提升通過臨床實驗的概率,大幅加速新藥小分子研發,讓藥物發現階段的研發速度提升5倍,而該階段的研發費用能降低3-5倍。”
這或許可以解釋在行業發展之上,投資機構的蜂擁而至。
DCM 的曾振宇就在投中網的采訪中提及,“或許AI制藥完全取代傳統制藥公司的路會很長,但在局部進行優化,這個時間節點可能會很短,并且已經處在了真正的商業化前沿,也已經有一些公司慢慢地探出了一些路子,所以自然就進入了我們關注的視線之中。”
押注在AI制藥領域的經緯中國合伙人左凌燁也對投中網表示到,“今年大的主題的確是硬科技、醫療這些,經緯以前也有覆蓋這些賽道,但今年很明顯更加重視了,我們也新招募了很多新人才。二級市場本身也對這些領域的項目更加包容和重視,例如以前創新藥的投資周期非常長,甚至都超出一支基金的生命周期,但隨著香港對這方面的政策放開,我們看到今年有很多不錯的退出案例,所以這方面的投資也變得火熱。”
“資本市場就已經很火,只是疫情推高了,資本市場科創板典型預期,有預期在大家就會改變,大家就會嘗試著進入,估值一輪又一輪推高,然后都能退出,形成一個正循環的狀態。”身處一線機構的投資人這樣對投中網說道。
比如,在紅杉中國就選擇向下深耕更底層的藥物研發,收獲晶泰科技、深度智耀、星亢原、硅康醫藥4家AI制藥企業,他們可以從根源上為提升新藥研發速率提供關鍵助力。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年度“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中,AI發現藥物分子技術登上榜單,就指出,“AI藥物分子發現”入選為年度突破性技術,認為該行業的成熟期為3-5年。
正如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符績勛所言,“現在的AI變成了先發優勢,是通過AI來直接定義產品或服務。先發優勢在于要用AI作為技術來改造行業,比如利用AI來進行藥物發現,基于AI來主動定義產品和服務,而不是靠先有了產品和服務再去通過AI來增強效果。這意味著,AI和大數據在未來會繼續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