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針對誰,但在座VC里,恐怕曹毅的下限最高
1
最“穩”的打法
“源碼在‘掃’機器人項目”。
這幾個月,源碼策略和節奏的變化,很多人都看到了。暫且給個“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源碼出手了近50個項目,光機器人就有小10個,基本都是領投。
其實源碼出手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2014年剛成立,源碼就重倉Fintech,一年出手40多個項目,一期基金1億美元,四成彈藥投在互金。
但和很多VC不同,源碼的布局方向,你不好找“記憶點”,因為你老能看見它。比如要講某個賽道很突出,比其他賽道強,又很難講。而且你看看官方給的概念就知道了,叫“三橫九縱”。三橫是互聯網+、智能+、全球+,九縱是媒體娛樂、通信搜索、零售、出行旅游、餐飲、住、政教文衛、金融、企業行業。
是不是眼熟得很?是不是你能想到一家VC該看的賽道都在里邊了?所以我們這么概括吧,源碼的賽道就四個字:又熱、又全。
源碼成立6年時間,管理規模美元基金15億、人民幣基金88億,尚不足算deep pocket,但已然很可觀了。已然在規模化的打法上了。比如機器人,去年拿不準,就看完先放放,今年定了硬科技賽道,馬上找回來,掃一遍。
還有個案子,很說明問題——貝殼。貝殼是典型的頭部案子,企業家名氣大,起點高,價格貴。源碼從B輪開始投,C輪、D輪也持續地跟。
貝殼的B輪和C輪披露不多,2019年的D輪規模直接12億美元起跳,騰訊重倉8億美元,這一輪,和源碼擺在一塊的名字有哪些?Gaw Capital Partners、高瓴資本、碧桂園創投、新天域投資、華興資本、海峽資本。
D+輪更可觀,融資規模24億美元,投資方是軟銀、騰訊、紅杉、高瓴。
放眼望去,妥妥的大資本游戲,玩家資管規模看不見比源碼小的。D輪過后,貝殼的估值超過百億美元。
這種又大又貴的案子,源碼有錢投,敢投,關鍵還能投得進去,說明什么?說明源碼走的正是“自上而下”的規模化打法——熱門的賽道,頭部的案子,頂級的人脈,規模化的基金。
不過,凡事有例外,“例外”是“看懂”的最佳路徑。
源碼對熱門賽道的覆蓋,就有兩個例外——當時熱得發燙,源碼碰都沒碰——頭一個是共享充電寶,二一個是共享單車。理由也相似:商業模式壁壘不高,更適合作為AT、美團等大公司的一部分,而非單獨發展的市場。
通常來說,投資人在看項目先要考慮的是回報上限,算清“能漲多少倍”這個賬。但在這兩個案子,曹毅顯然不是純粹的財務投資,更有產業思考,這是正確的。君不見之后共享經濟的一地雞毛,多少人栽了跟頭?
源碼的打法,透著一個“穩”字。
大基金、頭部案例、頂級企業家關系構建打法這么理解:用大基金抓熱門賽道的頭部案子,就不會系統性錯失,不單獨押注某一條賽道,就不會系統性投錯。
解決了“錯失、錯判”兩個最核心的問題,源碼能不能做到“最好的那一個”是未知,但想必是會是“最穩的一個”。
2
從solo到大基金
大基金不是一天建成的。
翻看源碼的募資曲線,直到成立第三年的三期基金,募資才呈現陡然上升的態勢。2017年,源碼資本完成三期基金募集,美元基金2.6億美元,人民幣基金15億元,2020年四期人民幣基金直接來到38億元。之前的規模一期1億美元,二期1.5億美元和2億元人民幣。
同樣走向壯大的,還有合伙人隊伍。2017年,源碼引入兩位合伙人,分別是前金山CEO張宏江、前經緯中國董事總經理黃云剛,這是源碼前所未有的。
在此之前,曹毅基本“solo”模式——源碼有且只有曹毅一個創始合伙人。
“solo”本身不算出奇。VC 2.0里,峰瑞也是李豐獨挑大梁。只是,曹毅從紅杉單飛創辦源碼的那一年,剛剛三十歲。
30歲,在風險投資來說是什么概念?妥妥的“學徒”年紀罷?
但“學徒年紀”的曹毅,獨立完成募資不說,還隨身帶著前兩期基金超過一半的項目。從紅杉離職時,曹毅是VP的title,第一期基金就拉到紅杉做LP,連續合作了幾期基金,這就不是背書,而是用錢投票的關系。
更難得的是,曹毅與王興、張一鳴、李想等80后企業家的交好,為源碼帶來Founder’s Fund的底氣,也帶來了美團、字節跳動、理想汽車等第一批portfolio。
年紀輕輕,卻已攜帶十分驚人的資金和人脈勢能,放眼投資圈,恐怕很難找出第二個。錯過了2.0的vintage Year,也難出第二個。
但專注“募投管退”的“俠客”,或許是不錯的投資人,卻未必是個基金管理者。那段時間,連王興和張一鳴都“拷問”曹毅關于基金組織建設和未來方向的問題。
期間,曹毅錯失了VIPKID。從Pre-A輪開始,VIPKID的連續三輪融資曹毅都有接觸,每次都覺得很好,但都“差了一點開槍的勇氣”。事后,曹毅總結原因,教育不是自己所擅長的主賽道,對投入“濃度不夠”,導致遲遲無法決定。
在“不斷認識到自己的瓶頸”之后,曹毅開始在資金和隊伍的規模化上發力。
2016年下半年,源碼確定“三橫九縱”的投資布局。第二年,同時在基金規模和隊伍建設上發力。新引入的兩位合伙人,顯然可以讓源碼在賽道覆蓋上更加廣闊。黃云剛擅長移動互聯網、交易平臺類、企業服務和在線教育。張宏江曾擔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席技術官、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是百度詞條上的世界多媒體和人工智能研究領域一流的科學家。
2017年的源碼是個剛剛成立3年的新機構,創始人也只是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就將重量級的資深人士“招致麾下”。
規模化后的第一年,用曹毅的話說,源碼“開始有自己生命了,不需要中央處理……授權也越來越多”。之后的源碼迅速壯大,如今的deal team接近30人,按VC的規模標準,算得上“大團隊”了。
規模起來了,基金管理也要跟上。源碼內部有“賽馬機制”,這是典型的大基金才用的內部競爭方式,需要足夠大的規模,足夠大的deal team才玩得轉。
有一點很有意思。源碼的aum接近200億元,deal team卻足有30人,諸位有心的話,可以和市場上管理規模過千億的大基金投資團隊人數做個比對,就能對這種人才策略一目了然。
源碼的打法,毫無疑問已經向大基金的方向去養成了。
3
“聚氣”
源碼的人員規模80人,大概也是VC2.0最大的。
經常拿出來對標的高榕,280億元規模,約50人的人員規模。源碼近200億元aum,約80人的人員規模。
二者的deal team規模相近,但源碼的中后臺占到足足50人。
源碼注重投后,也是出了名的。如果做個粗略的概念,就是投資像規模化基金,投后像經緯。
成立之初,源碼就建立了內部圈子“碼會”,被投企業的“同學會”,王興、張一鳴都是座上大腕。早期的碼會,是個關系緊密的小型俱樂部,據說曾間接促成張一鳴、王興打開李想融資困局。隨著成員規模的壯大,如今的“碼會”似乎更像個有吸引力的“老帶新”社群。
除了圈子,在資本市場層面,源碼也有引導。2015年市場炒中概股回歸,經緯就招了暴風CFO曲靜淵來迎接企業回A股,今年IPO大爆炸,源碼立馬新引入了原360集團副總裁王巍。
通稿寫道,成員企業上市愈發密集,王巍將助力成員企業在A股、美港股順利上市。隨后,源碼的公眾號報道了一系列碼會“IPO”主題分享。
對于一家機構而言,投后服務是“很精致的附屬產品”。從時間維度來看,源碼正在規模化的路上飛奔,相應的投后服務,是當下打法必須匹配的,而且服務的層次要多、能力要寬、頻次也要高,這都是一家規模化的基金必須解決的問題。
但源碼注重投后,理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聚氣”。源碼的優勢在于“人”, 規模只是方法,關系才是真正的獨特性。如果對曹毅的職業經歷有所了解,會發現他是“關系利用效率”極高的人。
清華讀書期間,曹毅在臺灣基金C Squared Capital實習,結識了清華師兄、之后的搜狗CEO王小川。之后,曹毅加入聯創策源,便是王小川牽線。后來曹毅加入紅杉,也是清華師兄周逵拉過去的。
反觀曹毅與王興、張一鳴的交情。曹毅與二人關系鐵,已經被寫太多次。但實打實的,是張、王做了LP,曹毅也投了美團和字節。據說源碼成立后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字節跳動。
但請注意,源碼成立于2014年,當時的美團和字節已經是小巨頭,盡管之前做過個人投資,但源碼已經錯過了美團、字節的最佳成長期,再怎么投,也不是重量級的機構投資人了,但曹毅還能“真銀白銀”保持緊密互動。
人們都愛說王興和張一鳴給曹毅當LP,但企業家要理財,支持的GP多了去了,憑啥跟曹毅處得這么好?SIG的王瓊同樣跟張一鳴相逢于微時,早早投了字節A輪,融B輪又幫了多少忙,但之后SIG還是該怎么投怎么投,外人完全摸不到線索。而在這兩個本地生活的案子就能看出來,像曹毅跟倆LP這樣,思考維度接近,就有了交朋友乃至長期密切合作的基礎。
所以可以這么講,曹毅是中生代投資人里,下限最高的一個。做投資,上限憑本事,下限靠策略。經營的是最頂級的企業家關系,募資走的是規模化策略,打的是最熱門、主流的賽道,拿得到最頂級的案子,還敢押注式掃賽道,這就會意味著穩,曹毅能不能有一天當“第一人”不好說,但“成事”的機會肯定是最大的。
最后,曹毅和源碼也有很強的地域特征。這話怎么來的,先從這個問題談:北京的vc,跟上海、深圳的vc核心區別是什么?
就投資來講,北京這塊市場的兩個特點:一個是“搶案子”,一個是“人脈”。案子多,同行多,搶起來最激烈,交起朋友來,企業家又是最多。上廣深杭很有機構和投資人可以走產業、走差異化路徑,但要在北京這塊市場混出來,毫無疑問要“更叢林”。
源碼總部放在北京,創始人base北京,他們要在“更叢林”的市場里長久地贏得競爭力,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在不確定性的叢林里找到確定性”。
源碼今天的打法,它的“穩”,就是確定性。這也可以視為一種經營理念,從“尋找確定性”的角度來講,作為風險投資公司的創始人,曹毅的經營理念,還真是更“現代化”的。
《底片》欄目介紹:拆解最有價值的案例,記錄最值得關注的人物,用“分析+素描”的寫作方式,同時向GP、LP和讀者提供閱讀價值。換一種語境,透視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