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連你吃的鮮肉都管:一頭豬多賣200,生鮮平臺出數據
一頭頭整豬順著吊臂運到生產線上方,四條產線的工人揚起刀,同時開工。順著前中后三段,整豬被帶皮膘切割,再順著流水線到精加工車間。此時,三四十人分布在一個個小操作臺前,圍著電子秤把五花肉、肋條、瘦肉餡埋進小包裝盒里,再小心貼好封條。
圖/新希望千喜鶴集團工廠
這里是每日優鮮的供應商——新希望千喜鶴集團位于北京郊區平谷的工廠,每天上午是工廠最忙碌的時候。
很快,加工完的鮮肉會標上9.9元、12.9元進入每日優鮮的前置倉,也出現在千家萬戶的手機頁面上,人們得以更實惠的價格,買到入手時冒著冷氣的新鮮豬肉。
普通消費者看不見的是,每日優鮮正在與供應商密謀一項更大的大計劃——如何通過數據、算法以及背后的系統改造上游供應鏈,讓消費者長久享受高性價比商品。這是五歲生日后,每日優鮮的新方向——做一個技術驅動、重倉供應鏈的生鮮零售商。
一盒鮮肉的“小心機”
千喜鶴工廠的整個鮮肉生產流程乍看一氣呵成,其中卻也暗藏了不少“小心機”。
比如為了食品安全,流水線上的每個工人,被橙色或白色工作服從頭包裹到腳,只露出兩只眼睛盯著鮮肉,完成精確操作。
圖/流水線
不同于超市里用保鮮膜包裹,這里的鮮肉盒都要塑封充氣。要知道,肉類保鮮是一項精細到“細胞級”操作。
原來,鮮肉細胞需要接觸空氣呼吸,如果細胞死亡,鮮肉會快速失去新鮮度;而且不少菌類為厭氧菌,缺氧會加劇細菌滋生。為了延緩細胞衰老,還要加入控制細胞呼吸頻率的惰性氣體氮氣,因而氣調盒里的配比為70%氧氣、20%二氧化碳、10%氮氣,做到最大程度的鮮肉保鮮。
氣調盒經過流水線包封好,碼進一個個紙箱里。奇怪的是,最多不能超過三層,否則會把最底下的盒子壓變形。至于為何上限是三盒而非四盒,則是工作人員經過兩周測試得出的。
加工廠小心呵護的鮮肉,卻很令城市大倉的人叫苦不迭。每日優鮮一位員工解釋說,“有次我們提前跟大倉的人打招呼說,最近會有一萬五千盒肉送來,把大倉的人都整郁悶了。”
原來,為了讓肉不貼到盒子上面的塑料膜,防止加速變質,內部規定鮮肉盒在分揀搬運中不得翻轉過來,也就是必須正面朝上。工人分揀其他貨物,一次能搬好幾十個袋子,到了鮮肉這就得分外小心。
城市倉原本下午六七點就能下班,當有很多鮮肉登門時,他們總要加班分揀到很晚,為的就是縮短時長來保鮮。
過去不少供應商習慣前一天宰殺,當天加工,次日配送,或許還要用更長時間售賣,而每日優鮮把流程從五六天縮短到三天,變成了前一天宰殺排酸、當天凌晨加工包裝、當天傍晚送到大倉、次日送到前置倉,并配送到用戶手里,絕大多數鮮肉商品都會在上架當日銷售一空。
一盒鮮肉的旅程就這么結束了,背后的融合,以及國內鮮肉線上化進程卻剛剛開始。
“再不干就沒機會了”
每日優鮮和新希望的合作并非一時興起。
負責平谷工廠的廠長老于為人務實,說話言簡意賅。三年前,正是他主導了和每日優鮮的合作。他沒想到的是,每日優鮮在線上賣鮮肉的決心不小。
每日優鮮強調從用戶需求出發,很早發現受制于冷鏈和儲存,習慣吃鮮肉的國人要么線上買凍肉,要么花高價線下買鮮肉,公司因此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圖/每日優鮮官網
“能合作這么久,主要是因為我們兩家思路一樣,未來都想改變用戶體驗。”老于回憶稱,“我們2017年就開始往C端轉型,以前做原料端,受行情影響太大,議價不穩定,所以那時就意識到產品和渠道都要轉型。”
新希望只是眾多想與C端消費者拉近距離的食材供應商之一。此前,千喜鶴工廠主要為食品企業供應大塊肉的原料,一車能拉走幾十噸貨,但B端渠道技術含量低,客戶對渠道的依賴度也很低,大家只能通過相互壓價攬客,無論是向消費者輸出質量穩定的商品還是維持自身發展,都不是長久之計。
而C端渠道不同,需求相對穩定,“要想做產業鏈一條龍,就必須建立C端的渠道能力,因為需求確定后就能匹配好準確的產能和資源,成本才能優化,品牌認知才能打出來。”
“整個市場都有需求,再不干就沒機會了。”在危機意識的驅動下,于廠長很快敲定了與每日優鮮的合作。雖然這一決定早期在內部也受到挑戰——同每日優鮮的合作,量不算最大、但流程更麻煩,這種合作是否值得?
他承認自己當時也有疑慮,好在數據勝過一切雄辯。最讓于廠長滿意的是,每日優鮮對用戶需求“門兒清”,比如200g的肉絲最受用戶喜歡,他們在包裝環節就改成200g的;一名金牌刀手能讓豬肉比平均切法增值200元,他們就培訓好刀手。“以前做B端不注重這些,現在都得精挑細選,既要保證出品率更高,也要確保用戶滿意質量。我們現在的人效是300多,每日優鮮甚至要求我們做到500。”
今年五六月,每日優鮮啟動了一個叫做“十億補貼新菜籃”的項目,想要讓消費者用更實惠的價格買到優質好食材,同時也推動上游產業鏈的升級。他們和于廠長溝通,想通過改造供應鏈,降低成本、讓利用戶,沒想到雙方一拍即合。非洲豬瘟的影響還未散去,肉價高居不下,于廠長也想利用新希望的優勢,和每日優鮮共同提供好吃不貴的豬肉。
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改造計劃。原來需要人工搬運,現在豬肉全部上流水線,預計三個月后車間會再引進一條進口流水線。考慮到小包裝產品的短保質期特點,車間也進行了制冷改造、微生物環境改造。
車間負責人告訴AI財經社,改造三個月以來,車間的產量已經是原來的四倍。
這直接影響到成本優化。每日優鮮肉蛋商品負責人孫超透露,除了生產過程中的效率提升,每日優鮮會在盒子、水墊、包裝膜、標簽等輔助材料上統一采買,進一步降低供應商的成本。
于廠長透露,單就腿肉這一品類,成本已降低20%-30%;綜合所有產品看,成本降幅在20%左右,也因此,雙方才讓用戶買到的肉更實惠,“賣肉本身毛利很低,因為到零售端損耗大,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很不簡單了。”
截至目前,轉型三年的新希望千喜鶴工廠,C端業務占比已經超過20%,可以說終于走出傳統供應商“破圈”的第一步。
從“屠戶時代”到“算法時代”
在與線上生鮮零售商的合作中嘗到甜頭后,供應商們甚至開始改變挑選合作伙伴的標準。以前,他們關注對方的銷量和價格;如今,他們更看重雙方做事理念是否契合,以及能否共同成長。
這與孫超的想法不謀而合。加入每日優鮮以前,孫超曾在線下肉類貿易公司和社區生鮮店做過12年采購,與供應商是純粹的甲方、乙方關系。
圖/每日優鮮官網
但在每日優鮮不一樣,“訴求一致時,供應商會被我們的想法感染,雙方只圍繞用戶需要什么結合各自優勢,而不是互相爭奪利益。”
為什么原來互相博弈的零售商和供應商,愿意同心協力走到一起?
孫超總結出每日優鮮的核心能力:通過智能化預測給到穩定的訂單需求,方便供應商匹配資源、提高效率,這背后正是算法的力量。
這種理想的合作方式,并非一日達成。孫超曾接觸一個華南供應商,對方想做線上,但由于看不懂,始終不敢輕易邁出第一步。
聊過幾次后,孫超直接拉上技術、設計、營銷團隊,跟對方一起聊,手把手指導供應商如何用后臺軟件、如何對接訂單,甚至包括如何打標簽。
供應商發現眼前這群人很好打交道,且不像以前做線下生意時還要和店長、收貨員搞好關系,于是提出先在平臺上線幾百盒試試。到一個月后的中秋節,預期銷量就沖到兩萬盒。
“我憑什么有底氣要兩萬盒?因為算法已經幫我預測好了,每個環節大家跟進就好。我說到做到,對他來說就是可靠的信號。人家最怕你永遠畫大餅。”在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孫超深諳供應商的心理。
她自信的來源——智能算法,正是每日優鮮的核心能力,也是公司數字化運營的基礎。
在每日優鮮內部,專攻數據、算法的工程師團隊人數多達上百人,這給看上去沒多少技術含量的賣肉、賣菜憑添了不少硬核味。孫超特別喜歡和數據部門開會,會上了解到用戶的反饋后,她會及時在選品上做改進。
如果說菜市場小販“屠戶”式的賣肉處于最原始的“冷兵器時代”,有了來自消費端的數據分析,以及整個智能系統的支撐,孫超就像直接邁進了“核”時代,能和供應商合力爆發出更大能量。
孫超發現,今年開始,“技術驅動”、“重倉供應鏈”在公司內部被頻繁提及,老百姓日常接觸最高頻、最需要提升性價比的肉蛋品類更是大頭。她更加頻繁地輾轉于公司數據團隊和供應商之間,最近一個月,她有一半時間在外出差,平均要跑八九次工廠,身體上確實“累爆了”。
但每當想起那個周末的下午,孫超身體上的疲憊總會被撫平。那天,她正在電話里討論賣魚賣肉,保潔阿姨聽了奇怪,忍不住打聽她的工作。她報出公司名字,阿姨一臉驚訝,“我就是在你們家買肉。”
原來,三歲的小孫子愛吃肉,但年初肉價太高,保潔阿姨舍不得買太多。她每天跑上跑下,一天最多服務四五戶人家,有時趕上老伴忙不過來,還得帶著孫子去工作,謀生不易,生活節儉。
一次每日優鮮地推來到小區,她發現平臺上的肉很多只需9.9元一份,從此便過上了買肉不看價格的日子。
“能給普通人帶來一點幸福,也是自己的小確幸吧。”孫超感慨。
猜你喜歡
避免重蹈每日優鮮覆轍,留給叮咚買菜的時間不多了
近日,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第11屆中國食材電商節上,叮咚買菜旗下的朝氣鮮食第一次對外發布,同時宣布將在2023年賣出1個億。融資超13億僅賣3000萬,每日優鮮便利購業務被收購!
據關鍵人士透露,每日優鮮便利購業務最終作價3000萬被收購。目前,每日優鮮便利購還有1.4萬臺設備,在運營的有8000臺左右,相當于每臺設備價值214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