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VC,年過40
2020年,吳明柯43歲,一紙離職通知沖淡了數月前項目IPO的喜悅。
43歲,這個年齡在經驗及資源至上的VC/PE行業并談不上“危機”,但是機構風光不再,吳明柯只能感嘆時運不濟,再擇良木而棲。“入職7年,眼看著機構從‘財大氣粗’到被迫‘精打細算’,心里挺難受的。”
對于吳明柯來說,找工作并不難。1個月后,他心懷期待地入職了一家小型專項基金,職位也從原來的董事總經理升級到合伙人。但很快,“水土不服”的跡象逐一顯現,吳明柯才發現,過往大基金的諸多操作經驗在每次出手不超過1000萬元的小基金并無用武之處。
并無意外,離職通知又來了。
“40歲以后,我自然知道成為頭部基金管理層是最理想的職業通道,但能成功躋身頭部基金的中年人是金字塔塔尖的絕對少數群體。我自認為在同齡人里資歷不算差,確實沒想到會在職場如此難以自洽。”已然將薪水自降30%的吳明柯頓感無所適從。
無人能逃“中年危機”?
“自降身價”是吳明柯面臨的第一道難關。
“做出這個決定肯定是很難受的。但我心里很清楚,小基金對于用人的預算有限,而且即便我在大基金的項目履歷比其他候選人豐富,也未必見得有用。”吳明柯表示,“不能為機構產生效益的優勢,對方沒有理由為之付費。”
“路越走越窄了,下一步該去哪兒?”吳明柯每每自我懷疑時,總是忍不住望向金字塔塔尖。
盧清就是吳明柯眼中生活在“金字塔塔尖”的人。
作為某知名VC機構的董事總經理,盧清一向將自己的勤奮和高效看作事業上最大的資本。
但年過不惑,盧清不得不承認,“精力大不如前了,有時候會覺得累。這種累不僅僅是體力上的,承擔的責任越重,心理壓力也越大。”盧清告訴投中網,“一個團隊中拍板的人,必須要想得很周全。”
“注意身體”是盧清近年來和朋友聚會中聽到的最為高頻的叮囑。“但我們都知道,這就是VC/PE行業的固有節奏,留下就要順應。”
和吳明柯一樣,盧清不是沒有想過離開。
畢竟,即便離開投資機構,也并不意味著徹底揮別VC/PE行業。在VC/PE行業中結交的人脈、增長的經驗,都可以運用到昔日VC/PE從業者未來的事業發展中。
“最近,我有兩個同齡的朋友離開了所在的投資機構。”盧清告訴投中網,“一個和朋友合伙做外匯投資和資產管理;另一個則和前同事合伙創業,做起了咨詢和培訓生意。兩個人做得都不錯。”
“換一種活法,也未必見得是壞事。”吳明柯提到,“也會有曾經從事投資的朋友說:沒有再賭一次的必要了,最好的時代回不來了。”
“有水的小坑越來越少”
對于VC/PE從業者而言,最好的時代,實則最瘋狂。
1999年,在PC互聯網熱潮的助推下,美國有457家公司上市,117家上市當天市值就翻了一番。
科技巨頭們PE接近或超過150倍的情況數不勝數:思科148倍,甲骨文153倍,高通167倍,AOL-時代華納217倍……在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達到峰值之際,中國最大的四家門戶網站中華網、新浪、網易和搜狐相繼上市。
“最顛狂的時期,任選40個科技股,收入為0,三個月也能漲四五倍。”五岳資本創始合伙人蔣毅威曾如此回憶。
吳明柯和盧清都親歷過那個時代,他們的故事亦是時代的縮影。“見過暴富的神話,也做過夯實的積累。我們挺幸運的。”吳明柯說。
2015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逐步回歸理性,很多創業項目經營陷入困難或估值大幅下滑,VC/PE機構投資逐步進入退出期,大量投資機構面臨項目退出困難與投資業績不盡如人意的局面。
與吳明柯并肩作戰5年的馬凌峰將VC/PE稱為“只有大水漫灌的時候,你的小坑才會有水”的行業。“現在,大水褪去,有水的小坑越來越少,投資人自然越來越難。”馬凌峰說。
2020年,更是如此。
數據顯示,當前,頭部機構的募資總額已占全市場總規模的大部分版圖,2018及2019年,該比例均超過50%。2020年上半年數據來看,CVC資本、鼎暉投資、光速中國、凱輝基金、啟明創投等斬獲巨額募資,最高達45億美元。
換言之,資本寒冬募資難的形勢下,頭部機構的優勢愈發凸顯。然而,業績并不出眾的機構仍深陷募資困境難以維系,兩極分化明顯,機構迎來深度洗牌。
按照這樣的邏輯,馬凌峰與吳明柯所在機構的“日落西山”亦不難理解。但是,“被拋棄”的中年吳明柯們就該離席嗎?
“一件可以做一輩子的事”
馬凌峰曾建議吳明柯去創業。“‘投轉創’本來就不稀奇,我們也最知道投資人想要尋找的是哪種創業者。”
在美國VC界,“藍色火焰”被用來描述投資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創始人。
他們20歲出頭,沒有成家,也無需個人生活,沒有其他負擔,愿意全天工作。在一部分投資人看來,這些“藍色火焰”燃燒得最亮,最熱。
在這一串描述中,“20歲出頭”顯得格外刺眼。然而,年齡真的是一個大問題嗎?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發布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增長最快的前0.1%的企業中,創始人平均年齡為45歲。通過IPO或收購成功退出的企業創始人,平均年齡為46.7歲。與30歲的創業者相比,一名50歲的企業家創立一家成功企業的概率是前者的1.8倍。
這個答案對于投資行業同樣適用。
獵頭顧問Vera告訴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對于直播、潮牌等新消費行業,VC/PE更傾向于選擇年輕投資人,畢竟這些投資團隊的創始人很多也只有三十歲出頭。但是,對于更多的其他賽道,年齡從來不會成為投資人的障礙。”
甚至有機構創始人向Vera表示,中國投資行業的大邏輯就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建立的,并延續至今。經歷過數次周期的投資人,最知道市場想要的是什么,也能在黑天鵝來臨時保持冷靜。這是年輕人無法企及的優勢。
但是,“中年危機”這一存在于各行各業的矛盾焦點,又怎會將某一行業完全排除在外。
“不少公司反映,一些35歲以上的員工會在入職沒多久就迫切希望得到晉升,能在40歲前到達理想的職位。一旦要求不能滿足,他們就會選擇跳槽。這在VC/PE行業也不例外。”Vera提到,“所以,現在各行各業都會傾向于招聘30歲以內的年輕人,公司認為這些人思維更為活躍,對晉升的需求相對沒那么迫切,也更樂于積攢工作經驗。”
殘酷亦合理,職場似乎本該如此。
馬凌峰還有2年也將滿40歲,卻并未表現出過分的焦慮。“歸根結底,無論是中年人還是年輕人,還是要清楚自己的訴求及自身的價值。至于能否自洽,只能說我們要盡力尋求一個平衡,這也是職場人的使命之一。”
“投資是一件可以做一輩子的事。”直到如今,馬凌峰依舊如此相信。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吳明柯、盧清、馬凌峰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