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騙局,終被捅破
今年股市發財的真理,二個字,芯片;三個字,半導體;四個字,集成電路 。今天,我們只談芯片,不談股市。
自2000年起至今,20年間,中國政府先后3次出臺政策鼓勵發展國產芯片產業,在政府鼓勵和資本吹捧下,國內造芯熱情不斷高漲,并從2017年開始更加狂熱。
根據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產業協會(SEMI)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至2020年間投產的半導體晶圓廠約有62座,其中26座設于中國,占全球總數的42%。
然而,這26座晶圓廠,目前已知有成都格芯、南京德科碼、德淮半導體和武漢弘芯4座晶圓廠,未到開花結果時即宣告停擺,給全省造芯熱潑下四盆冷水,這到底是在造芯片,還是在行騙。
反觀這20年間,發生在國產芯片行業里的騙局,從未間斷過。中國芯片亟需一個令國人振奮的消息來刺激一下,但是,噩耗卻接連不斷。
近日,被稱為中國芯片史上最大騙局終被捅破,帶有中國芯片明星公司光環的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暴雷并引發行業震動。該項目投資1280億元,作為武漢市明星項目上馬,如今卻傳出停工甚至可能爛尾,而此前斥巨資建造的廠房,已是雜草叢生,絲毫看不出這曾經是代表著中國芯片最先進生產基地。
投資千億的武漢弘芯項目停擺
研發芯片,人才、技術、設備和時間,缺一不可。
2017年11月,武漢弘芯在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成立,誰也想不到的是,正是這家國產芯片的新生力量,在聚集了至少幾十名行業頂尖技術人才、耗費了1280億后,連個毛都沒生產出來,而前期耗費巨資建起來的廠房卻長滿了野草。
不知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是懷著一腔芯片熱情,武漢弘芯的口號喊的石破天驚。作為當時全國半導體邏輯制程單廠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12英寸晶圓片生產基地。項目一期設計月產能4.5萬片,預計2019年底投產;二期采用最新的制程工藝技術,設計月產能4.5萬片,預2021年第四季度投產。
按照計劃,武漢泓芯項目分為兩期建設,一期工程于2018年初開工,總共投資520億元,二期工程于2018年9月開工,投資額760億元。2019年7月廠房主體結構封頂。
武漢弘芯的項目曾網羅一些非常資深的半導體產業員工加入,其中不乏臺積電的員工,包括芯片行業頂尖人物蔣尚義在2019年7月離開中芯國際加入武漢泓芯,并出任CEO一職。
即便是斥資千億、匯集了眾多的行業頂尖技術人才,武漢泓芯項目依舊未能如期投產,反而狀況百出。
早在2018年,市場是就曾傳言武漢泓芯接觸不少產業供應商,也許是供應商從中嗅到了危機,大多數對弘芯項目保持審慎態度,因此該項目沉寂了一段時間。
2019年9月,因為武漢泓芯一期項目工程總包方武漢火炬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拖欠武漢環宇基礎工程有限公司4100萬工程款長達一年。環宇公司向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火炬集團及弘芯,并于2019年9月4日向法院申請訴前財產保全。9月12日,法院裁定凍結火炬集團總計存款額度為3500萬元的3個銀行賬戶,并裁定查封弘芯的二期工程用地,裁定立即執行。
尷尬的是,2019年12月份,武漢弘芯花費5.8億引進了大陸唯一一臺7nm光刻機,當時武漢泓芯還曾高調的為此舉辦了入廠儀式。這套從開始就帶著歷史使命的先進設備,然而從被引進后至今,一次都沒有使用過,但在今年卻抵押給了銀行。
今年7月30日發布的《上半年東西湖區投資建設領域經濟運行分析》中明確提及,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存在較大資金缺口,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到了8月28日,武漢市東西湖區官方稱,經區商務局投資協調管理調查,武漢弘芯半導體項目因為資金鏈問題,項目暫停。
在一連串的打擊下,去年才接任武漢弘芯CEO一職的蔣尚義,現在也“萌生退意”。
是芯片,還是新騙局?
眾所周知,一直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芯片一直持以打壓的態度,涉及相關技術更是直接禁售封鎖。
根據美國調查公司高德納發布的各企業半導體消費額排行(快報值)顯示,2019年,排名前十的企業中,中國共有5家企業,分別為華為、聯想、步步高、小米和臺灣的鴻海精密工業。中國是最巨大的半導體消費國家,進口的金額超過石油,2018年,大陸進口集成電路金額高達3120.6億美元。
事實上,自2000年至今,20年間,中國政府就三次出臺政策,鼓勵發展芯片產業。也正是從2000年開始,中國加快從擁有高端半導體人才的臺灣引進人才。截至目前,累計從臺灣引進相關人才3000多人,其中包括張汝京、邱慈云、蔣尚義等頂尖人才被引進。
回顧國產芯片發展史,一把辛酸淚。在美國的封鎖壓制下,國產芯片熱情空前高漲,一時間,在政府鼓勵引導、資本競相涌入下,中國芯片行業變得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除了極少數實實在在的在研究芯片,更多的是在跟風炒作芯片概念,更有甚者打著研究芯片的幌子,在行騙。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客觀事實。
想當年,陳進靠著購買來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把標識抹去,打上自己的LOGO,搖身一變,成為自主研發出一種世界一流的“漢芯一號”芯片。陳進本人也借此落個名利雙收,不僅各種名譽加身,還前后總共向國家各個部門成功申請芯片項目次數達到40余次,累積騙走國家的無償經費撥款一億元,而這些錢大部分都是流入了他在美國的私人賬戶。
漢芯事件直接導致很多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敢再去發展芯片,很多的機構不敢去投資芯片。不僅如此,除了芯片之外,芯片相關的產業也同樣沒有得到發展。甚至當時有芯片制造商諷刺稱“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武漢泓芯會不會是又一個“漢芯事件”?
曾有知情人士稱:“這件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騙局,蔣尚義不過拿個出場費而已。而且所謂這套先進的光刻機也是假的,做不了7NM。高科技領域水很深,水平不亞于賈躍亭,其實都是一個套路。根本什么都做不出來,因為你無法檢驗,就安全落地,這是一個成熟套路。”
對于知情人士爆料的,現在無法考證,但值得關注的是,武漢泓芯從頭到尾還是充滿不少疑點。
首先那套耗資5.8億引進的大陸唯一一臺7nm光刻機設備,就值得考量,最高端的光刻機技術受到《瓦森納協定》影響,被禁止向中國大陸出售。中芯國際在2015年只能買到ASML2010年生產的32NM的光刻機。武漢泓芯能夠買到7nm的光刻機,不說沒有可能,但是要想通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層層封鎖,至少困難重重。
其次,武漢泓芯股東為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光量藍圖)和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發展投資集團,分別持股90%和10%。根據工商注冊信息顯示,北京光量藍圖一直沒有出資,而武漢臨空港經開區繳納了2億出資額。也就是說,從項目開始到現在,武漢泓芯都是在燒政府的錢,北京光量藍圖分文未出。
而北京光量藍圖注冊成立于2017年11月2日,注冊資本金為18億,股東為李雪艷和莫森,分別持股54.44%和45.46%。從時間上來看,北京光量藍圖僅僅比武漢泓芯早2周注冊成立。
此外,北京光量藍圖李雪艷本身也是一個傳奇式的商業人物,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她先后從事過生態科技、賣燒酒,辦餐飲和蓋園林,甚至還賣過中藥,但是,唯獨沒有做過芯片。
芯片研發需要頂尖的科技支持,僅僅靠著一腔熱情是不可能完成的,讓一個從未從事過芯片的人去帶領大家搞自主創新,這本身就是一場豪賭。
德淮,另一個騙局
2016年3月,總投資450億元的德淮半導體項目落戶淮安。該項目分批建設,一期項目建設投資約120億元,預計在2019年6月可達成全產能月產20000片、年產約24萬片的12英寸集成電路芯片。
德淮半導體意圖打造一個 IDM 型企業,成為中國圖像傳感器里的三星。先后取得意法半導體的 CIS 相關工藝授權,主要研發人員來自于原東芝 CMOS 圖像傳感器核心設計和研發團隊,具備豐富的 CMOS 圖像傳感器包括手機、監控和車載等產品設計、技術工藝研發和量產經驗。
不僅如此,在德淮半導體也同時引進了一群曾在中芯國際、茂德、東芝、Aptina 等在 CIS 領域和半導體行業背景的高管,力爭做到中國第一,世界第二。
據公開資料顯示,德淮半導體在成立不足4年間,已經發生6次股東變更。根據最初規劃,李睿為將通過碼揚(上海)微電子有限公司出資4000萬?;窗驳驴拼a開工之后,需要李睿為出資,在李睿為推脫數次之后,淮安才發現他根本沒打算出錢。剛剛開工的德淮項目不得不停滯,直到2017年淮安政府出資后才重新啟動。之后,淮安政府和李睿為發生糾紛,李睿為起訴淮安政府,要求對方不能使用“德科碼”這個名字,不得已,并改名德淮半導體。
不僅如此,多個在2016年就通過了發改委、環保局立項審批的項目一度擱置。
如今,德淮這個項目政府已經投資46億元,然而卻根本拿不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已經成為燒金的無底洞。
今年3月份,德淮半導體被爆出已停工50多天,且仍無復工跡象。雖然淮安政府早已公告“企業可自行復工,無需經政府審批”,但德淮仍對咨詢“何時上班”的員工回復稱“正在等待政府審批”。
值得關注的是,德淮半導整個項目在淮安政府2020年工作報告中已被除名,而且被踢出江蘇省2020年重大項目名單?;旧蠈儆诜艞壷委?,任由自生自滅的節奏。
在舉國造芯熱的浪潮下,真正在造芯片的有幾個?下一個武漢泓芯、又會是誰?中國芯片還能經受起這樣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