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十年,終究沒把自己折騰成“蘋果+騰訊”
五年做到中國第一,九年進入500強,雷軍以“小米速度”著稱。
一直快跑的雷軍,卻在小米十周年時說:“所有事情,我們都會用十年的長度來看,做長期有價值的事情,和時間做朋友”。
十年前,雷軍堅持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十年后,在疫情的推動下,被小米寄予厚望的互聯網收入初現曙光:同比提升29%,在整個集團的占比首次超過10%,MIUI的月活躍用戶大漲23.3%。
堅持了十年互聯網打法的雷軍,這個時候卻又說,“下一個十年,小米將成為中國制造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剛上市時,雷軍說小米的市值將是“蘋果+騰訊”;現在,蘋果的市值是小米的30倍。小米既沒有成為蘋果,也沒有成為騰訊,更沒有成為“蘋果+騰訊”,反而成為了另一個小米——從前依靠饑餓營銷就能“出圈”,如今卻要干起“苦活累活”。
小米十年,走下神壇;小米十年,又重新開始探路。
從押注智能硬件,到自研芯片,再到頻繁出手投資半導體公司,小米為何不斷淡化互聯網屬性?為何最后轉向制造?這條路通過投資曲線的造“芯”野心又能否成功?
十個季度后,還是老五
"小米手機要在十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這是在2018年的小米年會上,雷軍定下的新目標。
十個季度后,今年8月,小米還是“老五”。“全國第一”的目標遙遙無期:二季度,華為在國內市占率46%,小米9%。8月26日,小米公布了最新的二季度和半年報的業績,由于二季度業績超預期,小米股價大漲超8%,截止8月27日發稿前,小米總市值再度突破5000億港元。
只是,小米的各項數據環比均有所改善,但依然未完全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在之前的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小米的歸母凈利潤大跌31%。在隨后的二季度,小米實現營收535億,同比增長3.1%,增速為上市以來新低,去年同期這個數字為20%;經調整后凈利潤34億,同比下滑7.2%。
進一步拆解來看,小米手機和硬件業務還未擺脫疫情的影響,是互聯網收入的逆勢提升,提高了整個集團的盈利質量。
其中,智能手機業務收入同比下滑1.2%,手機出貨量呈下滑態勢,小米稱背后是疫情因素。但好消息是,小米中高端智能手機的銷售占比提高,使得手機平均售價ASP從998.7元提升至1116.3元,同比提升12%。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方面,小米二季度收入同比增加2.1%至153億元,主要是由于掃地機器人、路由器等需求增長。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米IoT平臺的已連接設備數達到2.71億臺,同比增長38.3%。
互聯網收入方面,同比大幅提升29%,在集團總體收入中占比11%,首次超過10%。
從毛利率來看,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從8.1%降至7.2%;LoT業務的毛利率從11.2升至11.4%,互聯網服務的毛利率從65.6%降至60.3%。
在手機銷量下滑之外,各種費用攀升也是導致凈利潤下滑的因素。在二季度,公司的銷售費用、行政費用都同比有所提升。
特別是,在高端手機推出后,由于加大了5G和高端手機的推廣,銷售費用大漲。在該季度,小米花了超過6%的收入用于銷售,這在歷史上較為罕見。
在研發方面,小米二季度的研發支出為20億元,同比提升了25.8%。
綜合來看,雖然業績失速,但盈利質量有所提高。由于毛利率較高的互聯網服務收入占比提高,帶動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公司的毛利率和凈利率都同比提高了超過一個百分點。
剔除疫情因素,與其他手機品牌相比,小米手機作為整個集團的“基本盤”還是拖了后腿。
根據Counterpoint的報告,2020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與去年二季度相比,華為市場占有率逆勢提升至46%,蘋果也提升了三個百分點,但小米的市場份額下滑了三個百分點至9%。
從手機銷量來看,華為和蘋果均逆勢以兩位數大漲,小米的銷量同比下跌35%。
此外,在小米重要的海外市場、市占率第一的印度,受疫情影響,出貨量也同比下降 48%。根據財報,在2020年7月,印度智能手機的日均激活數量已回升到了疫情前水平的72%。
十年后,小米初心“變了”
2020年,小米成立十周年。在十年前的2010年4月6日,雷軍帶領著十幾個人在中關村的一間小辦公室里,喝了一碗小米粥,開始了創業之路。
不懂硬件、不會做手機,小米的創業歷程從操作系統MIUI開始,這被認為是小米的互聯網基因。
從第一款操作系統面世,到第一部手機大賣,小米在上市招股書中這樣寫道:小米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雷軍堅持,小米這家一度占據中國第一的手機廠商,骨子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賣硬件只是手段。
雷軍曾說:“我們實際上是一個鐵人三項的公司,從創辦之初我們就在談鐵人三項,我們做硬件產品,同時也做互聯網,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電商、新零售。”
“鐵人三項”的模式為:小米依靠手機的高性價比,吸引大批忠誠的客戶,最后通過互聯網服務和新零售將流量變現。
遺憾的是,也就是因為此,在2018年上市之初,圍繞小米估值發生了激烈分歧。
雷軍希望將小米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來估值,對標亞馬遜、阿里巴巴,并稱估值將達到“蘋果+騰訊”,但更多投資者仍將其看成是一家硬件公司,后者估值水平遠低于互聯網公司。
也因此,小米最終以每股17港元發行上市,估值水平對標蘋果,總市值約500億美元。而且在上市后的一年半,小米的股價一直處于下跌中,在最近的連續上漲中依然低于上市初期的高點。
此前,與雷軍對賭的董明珠曾調侃了小米的股價,她曾說,雷軍用互聯網思維搞營銷是厲害的,股票從上市的17塊跌到8塊10塊了,而“我1萬塊的格力原始股現在已經變成3000多萬”。
股價側面印證:十年過去了,小米始終沒有擺脫賣硬件的命,互聯網變現始終沒有到來。
從整體來看,自從上市以來,小米的營收結構更像一家硬件公司——來自硬件的收入占比超過90%,手機業務占近60%。
而小米的戰略也在悄然轉變,互聯網屬性弱化、硬件的重要性提升:2019年,小米啟動“手機+AloT”雙引擎戰略,5年100億元All in AloT。
雷軍當時曾這樣闡述:“loT就是萬物智慧互聯,就是超級互聯網,AloT就是AI+loT即‘人工智能+互聯網’。所以說贏得了AloT,小米就贏得了未來的‘硬件+互聯網’。”
在上述定義中,智能硬件被看做通往互聯網的大道:在龐大的智能硬件基礎上,培育互聯網收入。
但現在,這個夢想只實現了一半:小米IoT智能硬件板塊收入快速增長,2015年收入占比只有13%,2019年就占到了30%,但互聯網收入并沒有隨之增長。
與之相反的是,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自有披露數據開始,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一直進展緩慢,長期在10%以內徘徊。
在最新的二季度,智能手機、IoT、互聯網服務三大板塊分別占比營收的59.1%、28.5%和11%。
在疫情期間,在線上業務普遍受益的情況下,互聯網服務收入的增長成為小米財報最大的亮點:互聯網服務收入同比提升29%、在整個集團的占比首次超過10%、MIUI的月活躍用戶大漲23.3%。
但剔除疫情因素,小米的應收結構并沒有發生質的轉變。從轉化率來說,二季度3.4億的月活用戶貢獻59億營收,平均每個用戶僅貢獻17元,依然稱不上一家互聯網公司。
在最近,小米又再次拔高了智能硬件的定位:將“手機+AloT”升級為“手機 x AloT”。在對這個策略的闡釋中,小米并沒有提到互聯網,而是著重強調了IoT設備用戶對手機的反哺作用。
再后來,在成立十年后,雷軍不再大談特談互聯網和電商,而是緊扣兩個字:“制造”。雷軍稱,未來小米將堅持用互聯網賦能制造業,并且會深度參與制造業,未來要做"制造的制造"。
未來十年,押注制造?
在十周年盛大演講的最后,雷軍充滿激情地為小米做了一個新定位:“下一個十年,小米將成為中國制造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這樣的定位,也許在當今重視高科技制造的環境下并無異樣,但對小米本身來說,制造(硬件)的屬性和重要性,或許已經超過了互聯網,制造或將成為小米的立身之本。
不再等待像互聯網巨頭一樣瘋狂變現、押注于本不擅長的制造,對小米來說也是無奈之舉,背后有許多因素,中國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手機高端化競爭等等,都使得依靠性價比起家、研發能力弱的小米不得不調轉方向。
反觀蘋果,就走出了從硬件向軟件公司轉型的初步道路:iFind數據顯示,蘋果的服務收入占比,從2013年9.39%提升至最新的19%,成功轉型使得蘋果的市值剛剛突破了兩萬億。
十年后,小米沒有成為蘋果,也沒有成為騰訊,更沒有成為“蘋果+騰訊”,反而成為了另一個小米:從前依靠饑餓營銷就能取勝,現在則要干起苦活累活。
實際上,小米的自研芯片之路早在數年前就已開啟。
在2014年10月,小米與聯芯共同投資成立了松果電子進行自研手機芯片。隨后,小米澎湃S1芯片在2017年2月正式發布,搭載該芯片的手機小米5C也一同發布。
但之后,小米的芯片研發遇到了巨大的困難。曾有報道稱,澎湃S2芯片幾次“流片”失敗。
2019年4月,小米對旗下的松果團隊進行重組,組建南京大魚半導體公司,專注于更加簡單的智能硬件芯片。
自研之路比想象中漫長得多,以華為為例,從第一款ASIC芯片流片成功,到首個手機SoC芯片“麒麟910”面世,華為用了23年。而小米的自研芯片項目,也不過5年時間。
外界傳聞,小米已放棄芯片研發,最近雷軍才公開回應:“請米粉們放心,這個計劃還在繼續。等有了新的進展,我再告訴大家。”
自研芯片至今無果,下一步還硬上嗎?小米也有自己的一套。按照雷軍所說,是用互聯網的方法賦能制造,做“制造的制造”。
雖然小米官方并未對此進行詳細闡釋,但小米最近在半導體領域的頻繁投資,通過旗下產業基金大量參投半導體企業,市場認為這是通過投資曲線造“芯”。
雷軍曾披露,小米產業基金已投資了超過70家半導體和智能制造的公司。
天眼查顯示,單單在8月,小米旗下的產業基金就投資了三家半導體公司:入股燦芯半導體,持股2.50%,為第十二大股東;領投芯來科技,持股10.1%,位列第三大股東;在寧波隔空智能科技持股4%,位列第八大股東。
對外投資也反映在財報中:上半年,小米投資活動凈流出現金42億。小米集團表示,公司積極對上游產業鏈公司進行投資,以加強與重點產業鏈公司的協同合作,提升公司在先進技術方面的采購和生產能力,并促進這些行業的發展。在2020年上半年,公司已投資超過20家上游產業鏈公司。
小米集團總裁王翔曾表示,智能工廠是小米布局智能制造的第一步,目前有每年一百萬臺的產能,工廠涉及的很多設備都是小米自己、或者與合作伙伴合作搭建完成。小米建智能工廠的目的是找到一條更好、更快、更高效率的路徑生產產品,未來小米還將持續投入,擴大生產規模,目前小米智能工廠以研發和試驗為主要目的。
投中數據顯示,小米產業基金自成立以來,已至少投資35家高新技術企業,涵蓋了手機及智能硬件供應鏈,電子產品核心器件、新材料及新工藝等領域。
(制圖:投中網 數據來源:CVSource投中數據)
依靠投資能否賦能小米自身?答案仍是未知。
一方面,在上述投資中,小米所占股比均在15%以下,話語權薄弱。同時,小米布局的大多是藍牙、Wi-Fi、射頻等外圍芯片設計公司,相比核心處理器芯片,技術難度與門檻更低。
這樣的芯片,短期內可與小米的智能設備形成協同,但要賦能于小米手機,還為時尚早。不過,在財報發布后,小米的股價創下新高,市場期待小米的定位更加清晰,并走出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