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虧損3億,因虛增2億營收被罰40萬,美國巨頭惠而浦在華敗退?
入華26年,但美國白電巨頭惠而浦最近的日子并不好過。
2020年一季報顯示,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系惠而浦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下稱“惠而浦中國”)實現營收8.82億元,同比下降近40%,期內虧損1.07億元。
除了業績下滑外,近日,證監會對于惠而浦中國此前信披違法、虛增營收一事的處罰正式落地。
惠而浦中國8月1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證監會安徽監管局《行政處罰決定書》。根據該《決定書》,安徽監管局對惠而浦中國信息披露違法一案現已調查、審理終結。監管部門的處罰決定包括:對惠而浦中國給予警告,并處以40萬元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金友華(惠而浦中國時任董事長)給予警告,并處以20萬元罰款;對其他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5萬元不等的罰款。
8月3日,惠而浦中國股價報收5.19元,較前一交易日漲1.97%,總市值39.78億元;股價較2015年巔峰期19.76元/股相比,已跌去73%。
白電巨頭在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創立于1911年的惠而浦是世界最大的家用電器制造商之一,在《財富》雜志2019年美國500強榜單中排名第148位,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密歇根州。經過百年打造,惠而浦旗下擁有包括Whirlpool、Maytag等在內的多個子品牌,其白電產品的市占率曾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
1994年,惠而浦進軍中國,并于1996年起在中國投產。2005年,由美國惠而浦集團實控的惠而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惠而浦投資”)成立。除了作為惠而浦集團在中國區的區域總部外,惠而浦投資還擁有采購、研發、家電銷售和服務等業務,產品以洗衣機和冰箱為主。
不過,由于未能在中國搭建起成熟的經銷體系,惠而浦在中國區的業務并不亮眼。
惠而浦中國成立前,惠而浦投資2012年度財務數據顯示,報告期內惠而浦投資實現營收12.05億元,但凈利潤卻為負值,虧損4653.89萬元,已是連續第三年虧損。
對于彼時的惠而浦來說,拓展渠道、增加銷售收入迫在眉睫。公司希望在中國尋找一個現成的家電企業標的,以對惠而浦中國本土化戰略落地有所助益。
2013年,時值安徽省合肥國資國企改革,合肥市國資委意在設立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借此契機,惠而浦和當時由合肥國資委實控的家電企業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合肥三洋”)走到一起。
2013年8月,合肥三洋向惠而浦投資定增2.34億股股票,總交易金額為34億元。交易完成后,惠而浦投資持有合肥三洋51%的股權,替代合肥國資委成為合肥三洋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
收購完成后,2014年11月,如今的惠而浦中國宣告成立,原合肥三洋的證券簡稱變為“惠而浦”,時任合肥三洋董事長金友華擔任惠而浦中國董事長、總裁,惠而浦的全系白電業務也注入到新惠而浦中國公司。
入主三洋后,惠而浦中國可謂雄心勃勃,曾表示將在合肥建立除美國本土外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并計劃用5年-10年的時間進入中國白電第一集團,“如果說上一個百年,惠而浦的發展重心在美洲市場,那么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市場以及歐洲市場將成為惠而浦下一個百年的戰略要地。”
財務爆雷
新戰略要地尚未筑成,惠而浦中國先在財務上爆了雷。
據前述《行政處罰決定書》披露,惠而浦中國作為上市公司,虛增營業收入和利潤,公司披露的2015年年度報告、2016年年度報告涉嫌虛假記載,而現有證據不能證明惠而浦中國時任董事長、時任首席財務官、時任副總裁等人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
惠而浦中國的信息披露出了什么問題?公開信息顯示,該信披違法案要追溯至2015年、2016年惠而浦中國在銷售折扣處理、銷售費用、收入確認及庫存商品成本結轉方面存在的問題。
2017年,惠而浦中國通過公告自曝出現重大會計差錯。當年7月27日,已因“重大事項”停牌兩日的惠而浦中國稱,“經近期自查,公司發現主要在銷售折扣計提方面在2015及2016年度存在會計差錯,公司管理層初步估計該等差錯金額約為人民幣2.5億元-3億元。”當日,惠而浦中國股票復牌后,公司股價應聲下跌,跌幅達6.47%。
約三個月后,惠而浦中國公布相關說明,公司內控上的重大缺陷被披露。
以“收入確認”一項為例,經調查,惠而浦中國存在產品尚未發貨,即確認銷售收入的情形,這直接導致相關財年多記收入。
據惠而浦中國說明,“收入確認不準確”一項所涉部門包括銷售、營銷財務和物流部門,部門的部分員工違反了會計政策及公司相關政策。此外,惠而浦中國的部門管理人員也知曉上述行為,這說明管理層在監督方面存在失察。
除了收入確認方面,惠而浦中國還存在銷售折扣少記、未能及時與客戶對賬、少記營業成本的情況,內控可謂出了大紕漏。
這些錯誤也讓惠而浦中國此前的財報直接失真。據核查,2015年、2016年兩年,惠而浦中國累計虛增營業收入2.45億元,累計虛增利潤2.23億元。
自會計差錯被披露至2017年年末,惠而浦中國股價一路下跌,市值跌去近10%。
事件發生后,惠而浦中國對涉及不當行為的人員采取了人事處分,但監管層對這起會計差錯事項的處置并未結束。2018年5月,證監會正式對惠而浦中國立案調查。
目前,對惠而浦中國的處罰已經落地。由于金友華等多位高管知悉公司物流部門長期提前制單行為等,監管部門的處罰決定包括:對惠而浦中國給予警告,并處以40萬元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金友華(惠而浦中國時任董事長)給予警告,并處以20萬元罰款;對其他責任人員給予警告,并處以3萬元-5萬元不等的罰款。
業績承壓
處罰落地后,惠而浦中國能否挽回業績頹勢,仍待時間考量。
2019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惠而浦中國實現營業收入52.82億元,較上一年度減少15.9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23億元,與上一年度相比由盈轉虧。
若將時間線拉長,2017財年至2019財年,惠而浦中國盈利能力明顯遜于三洋時期。三洋時期,公司持續盈利;轉變為惠而浦中國后,公司先在2017年轉盈為虧,于2018年實現盈利后,又在2019年錄得3.23億元虧損。
對此,惠而浦中國解釋稱,2019年收入下降在預期范圍,“品牌投入和建設雖在短期內造成成本上升,但符合惠而浦中國長期規劃和發展戰略,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和盈利目標不可或缺。”在惠而浦看來,加強品牌運營、提高品牌區分度是重中之重。
上述品牌建設主要指公司旗下惠而浦品牌。據惠而浦中國披露,公司2019年通過品牌發布會,愛奇藝IP綜藝《做家務的男人》、《蜘蛛俠》、《雙十一生日趴》等品牌活動,結合電商和社交媒體進行投放,為惠而浦品牌實現了超過60億人次的品牌曝光。
但這些投放似乎并沒達到目標。年報顯示,惠而浦品牌的知名度增長水平并不理想,品牌凈收入增長低于預期,冰箱業務在2019年下滑嚴重,線上業務未達預期。
除了惠而浦外,惠而浦中國旗下本還擁有三洋、帝度、榮事達等品牌。但到2019年末時,四大品牌卻少了一個,三洋品牌的授權到期對惠而浦中國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造成了重大影響。
惠而浦中國未在年報內披露旗下各品牌分項收入的具體數據。但公司坦言,作為在公司內部占比較大品牌,三洋品牌授權到期直接導致三洋銷量嚴重下滑。
品牌力打造尚未成功,新冠疫情又使得白電企業業績承壓,惠而浦中國的未來如何尚不明朗。
猜你喜歡
國美否認拖欠惠而浦貨款,國美所屬集團旗下分支機構超2千家
4月26日早間,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發布聲明回應稱,公司不存在延遲支付貨款情況,而是惠而浦管理混亂,長期未按合同履行應盡義務;惠而浦對我司發函與其公告說法自相矛盾,缺乏事實依據,反映出惠而浦內部管理混亂,賬目不清,處事簡單粗暴,缺乏誠信。國美電器回應拖欠惠而浦貨款逾8000萬
據國美電器介紹,惠而浦大股東為格蘭仕,因格蘭仕與國美合作過程中投入了與其經營能力不符的資源,造成尷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