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轉讓,有創始人為了退出“拼了”
隸屬于美國華納媒體,旗下HBO高分劇集《硅谷》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有這樣一段橋段:主角團隊研發的壓縮算法引發科技巨頭瘋搶,為爭奪核心技術,企業間不惜開出天價并購方案,甚至上演“截胡”戲碼。
在現實中,這充滿戲劇張力的劇情,也在國內半導體并購圈復刻,只不過是截然相反的一面。
近日,400億龍頭晶晨股份發布公告稱,擬以現金方式收購芯邁微半導體(嘉興)有限公司(簡稱“芯邁微”)100%股權,收購對價為3.16億元。
乍一看,這筆交易似乎并無異常,但仔細查看會發現,3.16億元交易對價的背后,是芯邁微創始人近28%股權的0元轉讓。這不由得讓人感慨:曾經,半導體資產是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如今卻要靠創始人讓渡近三成股權、零價退出才能達成交易,創始人真的是拼了。
罕見一幕:創始人0元轉讓
誰能想到狂歡之后,半導體公司創始人最終會以0元退出的方式,來結束這場創業。
時間回到2021年,彼時半導體資產正是融資的“黃金時期”。數據顯示,當年國內半導體行業共發生570多起投融資事件,總規模超千億元。
僅在2021年上半年,國內芯片、半導體行業融資事件數量就超過230起,220家企業獲得融資,總融資規模近400億元。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芯邁微應運而生,創始人孫滇堪稱行業“全才”。
孫滇在國內無線通信芯片領域深耕20多年,創業前曾任職于展訊通信,歷任高級工程師、部門經理、高級產品總監、部門代理副總裁等職位;2020年加入紫光展銳后,又先后執掌產品工程管理部、營銷管理部。
可以說,在研發、量產、市場拓展等關鍵環節,孫滇都積累了成熟經驗,是投資人眼中難得的“不偏科選手”。
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在成立當年,芯邁微就獲得了華登國際領投,星睿資本參投的數億元天使輪融資。前者是一家國內知名的半導體產業投資機構——華登國際;后者是具備產業資源的星睿資本。怎么看,芯邁微從起步之日就自帶“高光”。
之后,華登國際又聯手君聯資本、華山資本等行業大咖,參與芯邁微數億元Pre-A輪融資。作為領投方的君聯資本彼時表示,4G、5G IoT通信芯片已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新基建”,十分看好芯邁微在行業中極其稀缺的獨立研發能力。由此,領投該輪融資。
緊接著,隨著芯邁微5G芯片的流片、4G芯片的量產,華登國際、君聯資本持續加碼其Pre-A+輪;到2023年11月,芯邁微吸引了鋆昊資本的下場,后者由賁金鋒掌控,參與過安世半導體、北京豪威、恩智浦等多個大項目的Deal。
就連嘉興本地國資也“忍不住”出手,支持了芯邁微A+輪融資,彼時時間已是2024年11月。
然而,這筆融資沒能讓芯邁微撐過半導體行業的周期,僅1年時間不到,公司創始人就選擇以部分股權0元轉讓的方式,出手該公司,以實現安全落地。
有投資人,1年賺了3倍回報
盡管芯邁微創始人以部分股權0元轉讓的方式,出讓控股權,但與HBO劇集《硅谷》一樣,該退出情節卻充滿了反轉的張力。
部分股權0元轉讓之下,是有投資人“悄悄”實現了1年3倍的DPI真實回報。
從公告細節來看,創始人孫滇此次讓渡的相當“徹底”:不僅將直接持有的21.8%股權、通過鑫儒熤間接持有的6.05%股權(合計27.85%)以0元對價轉讓,其通過鑫騰翡持有的32.71%股權,也僅以112萬元交易對價出手,對應估值僅300萬元(112萬元除以32.71%),這或許就是他當年創業時投入的啟動資金。
與之相對,其他投資機構則均有“收獲”:君聯資本持有的9.1323%股權,以8000萬元價格退出;華登國際10.8254%股權,退出價格為6500萬元;鋆昊資本2.7027%股權,獲3000萬元退出款;嘉興國資4.5036%股權,也拿到4999萬元退出資金。
以此估算,鋆昊資本和嘉興國資的收益尤為突出。兩者退出時,芯邁微對應估值均為11.1億元,而回顧投資時間,鋆昊資本是2023年11月入局,嘉興國資與之一時間相近,也就是說,兩家機構僅用1年多時間,就實現了DPI。
再看回報率,據媒體報道,芯邁微2024年9月A+輪融資時估值僅4.3億元,短短幾個月后退出估值躍升至11.1億元,這意味著鋆昊資本、嘉興國資在這筆投資中,都斬獲了3倍左右的回報。
這背后,有投資人認為,是創始人孫滇為了平衡投資機構退出價格,而作出的“犧牲”。公告也從側面表示,3.2億元的價格,是雙方友好公平協商的結果。
可以說,在創業4年之后,是這名行業老兵“主動讓利”、壓低自身股權估值;或按照投資時的估值高低,給予投資機構足夠的“需求”,最終達成的該筆交易,讓各方皆大歡喜。
對于收購方晶晨股份而言,這筆交易也有意義:收購芯邁微后,晶晨股份在超低功耗、可穿戴設備領域的產品矩陣進一步豐富,能快速拓展廣域網AIoT應用場景,同時切入智能汽車賽道,實現業務版圖的關鍵補位。
同時,公告還披露了芯邁微當前的經營狀況:2024年凈利潤為-9031萬元,2025年1-6月凈利潤為-4006萬元,對應凈資產分別為5096.76萬元和3590.30萬元,仍處于虧損狀態。
半導體資產被扎堆收購,大基金三期也最新出手了
晶晨股份收購芯邁微的案例,并非個例。在“并購六條”政策推動下,國內半導體行業正迎來資產“扎堆收購”的熱潮。
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A股市場出現了逾40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半導體資產并購事項,這意味著幾乎每8天就有一個新的半導體并購案發生。
今年以來,僅A股半導體板塊就披露至少23份并購公告,其中幾個案子尤為值得關注:華虹公司收購華力微、中芯國際出手中芯北方、泰凌微收購磐啟微;以及芯聯集成以58.97億元收購芯聯越州。
從交易體量上看,華虹公司、中芯國際、芯聯集成的收購,都是大案子,且均以發行股份的方式進行收購。當然,收購的目的也很明確,強鏈或者補鏈。
對于半導體行業的并購潮起,業內普遍認為,這是外部壓力、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共振的結果。特別是從國內半導體產業來看,經過多年發展,存在“小而散”、部分環節競爭激烈、缺乏規模效應的問題。由此,并購成為行業的最優解。
近日,國家網信辦也明確表態,頭部企業需扛起“卡脖子”技術攻關責任,加速研發自主可控安全芯片以突破壟斷。這又為半導體產業發展注入“強心針”。
更值得關注的是最新動態是,在今年1月才完成備案的大基金三期首次出手,其聯手拓荊科技進軍三維集成設備。與此同時,注冊資本達207.2億元的長存三期(武漢)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也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為長江存儲董事長陳南翔,業務覆蓋集成電路制造、設計與芯片銷售等核心領域。
可見,盡管半導體行業有周期性,但作為信息安全的基石產業,其長期發展方向始終明確。通過政策、資本、技術的推動,行業正朝著更集中、更自主的方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