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霸港股敲鐘,市值58億
3月20日,荃信生物登陸港股上市,成為“港股自身免疫第一股”。發行價19.8港元,開盤大漲38%至27.4港元,最高漲42%,每股報28.2港元。
截至午間休盤,每股為26.15港元,漲幅達32.07%,總市值58.07億。
荃信生物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完全專注于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生物療法的臨床后期階段生物科技公司。目前,公司暫無產品實現商業化,在研進度最領先的產品,有望于2024年下半年獲批并進入商業化階段。
復旦學霸的二次創業
提起荃信生物,繞不開公司創始人裘霽宛,其在生物科技及制藥行業具備近30年經驗。
1993年,裘霽宛畢業于中國復旦大學,取得遺傳學及基因工程學學士學位。2005年,又取得浙江大學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并在后來擔任杭州九源基因研究所主任。
在九源基因工作十余年后,裘霽宛離職創業,2008年,裘霽宛創辦了專注治療性生物藥物研發的泰康生物。
2015年,裘霽宛出售江蘇泰康生物,并開啟了二次創業,創建了荃信生物,專注于開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過敏性疾病的生物療法。這一次,裘霽宛沒有選擇出售公司,而是把荃信生物送上資本市場。
次年,荃信生物就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同人博達、泰州融健達、華鑫創業投資等。
荃信生物另一筆較為重要的融資發生在2020年,當時,在荃信生物B+輪融資中,華東醫藥以3.7億元高調注資,成為荃信生物的第二大股東。
在荃信生物的發展過程中,華東醫藥扮演著重要角色,據了解,華東醫藥還買下了荃信生物烏司奴單抗生物類似藥的國內權益,并有望成為國內首款烏司奴單抗生物類似藥。
據招股書,荃信生物先后經歷了6輪股權融資,累計融資超12億元,投資者包括前海倚鋒、華東醫藥、勤智資本等知名機構及公司。
IPO前,荃信生物由裘霽宛、余國安、杭州荃毅、上海荃友及信孚同心構成一組控股股東,合共持股33.59%。華東醫藥通過中美華東持股17.09%,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此外,洪泰健康持股為8.93%,經緯中國持股為4.69%,泰州健鑫、融健達分別持股為3.57%。
All in“全球第二大治療領域”
招股書顯示,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是僅次于腫瘤的全球第二大治療領域,并見證了一系列重磅藥物。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于2022年的市場規模為1875億美元,占所有藥物總額的12.5%。
作為一家專注于自身免疫產品研發的公司,荃信生物產品管線涵蓋了自身免疫和過敏性疾病的四個主要領域,包括皮膚、風濕、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公司擁有9款在研產品,并已有多款產品進入臨床階段。
目前,荃信生物有兩個核心產品——IL-17A抑制劑QX002N、抗IL-4Rα單抗QX005N,它們目前分別處于3期和2期臨床研究階段。此外,荃信生物還有其它七種候選藥物處于不同的研究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研產品QX001S的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適應癥已提交上市申請,有望于2024年下半年獲批。
根據荃信生物招股書,截至目前,公司未實現商業化,無主營業務收入。
招股書顯示,荃信生物2021年、2022年年度虧損分別為4.26億元、3.12億元;2023年前9個月,荃信生物期內虧損為3.86億元,上年同期的期內虧損為2.06億元。
對于公司虧損,荃信生物給出的解釋是,由于公司產品未能實現商業化,且研發創新藥物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前期需要大量的資本開支,導致公司持續虧損。
具體來看,荃信生物的研發開支主要包括第三方承包成本、員工成本、所用材料及耗材成本以及折舊及攤銷開支。于2021年、2022年以及截至2022年及2023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的研發開支分別為1.52億元、2.57億元、1.9億元及2.63億元。
如今,隨著公司上市進程的加速,荃信生物的融資渠道得以拓寬。公司需要將核心管線快速孵化上市,后續才能給投資者交出一份滿意的商業化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