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700億的黑色幽默
理想汽車2023年業績爆表,股價兩天漲了30%,約100億美元(合接近720億元人民幣),歷史新高僅一步之遙;蘋果10年幾十億美元造車,一朝放棄全打水漂,轉投AI,股價微漲;雷軍和李想都選擇在微博表態,前者對蘋果放棄造車表示“震驚,深知造車難,依然無比堅定”,后者稱贊蘋果“絕對正確的戰略選擇,時間點也合適”。
董宇輝卻在這個當口,清空微博,聲稱蚍蜉撼樹只因“我愿意”。圍繞著造車、AI、微博,本來可能毫不相干的幾件事情串聯起來,讓本來就參差多元的世界更熱鬧了,怎么能不愛呢?
愛歸愛,可有些事兒也很難讓人理解。新能源車火了10多年,蘋果怎么說不干就不干了?董宇輝清空自己的微博,憑啥一堆評論罵他不負責任?雷軍一直給小米su7造勢,到底要賣多少錢?
以及我最不理解的,堪稱黑色幽默的事實是:這波理想暴漲,中國投資人集體錯失,賺錢的又是國外投資機構?
來源:投中網
圖/上季度美股加倉理想金額最多的十家機構。來源:whalewisdom.com
看看上面這張圖。按照最新公布的13F文件,上季度加倉美股理想汽車最多的十大機構中,只有一家位于香港的對沖基金ARIOSE CAPITAL MANAGEMENT(宏盛資本),加倉789600股,按照去年的收盤價約合不到3000萬美元,其他九家都是國外機構,加倉最多的是對沖基金D.E.Shaw,共計耗資約7000萬美元。
要說運營層面,國內新能源汽車每月的產銷數據都擺在那,國內外機構都在一個起跑線。財務方面,按照美股對財務數據信息披露之嚴格,估么著也沒人有機會偷摸“搶跑”。只能說大家對理想汽車,乃至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在認知和策略層面真的沒有“對齊”。
這體現在重倉理想汽車的機構很少。除美團和經緯創投外,占投資組合比例超過1%的機構只有15家。對比前段時間我寫的拼多多,差距不是一般大。拼多多占投資組合5%以上的機構超過60家,超過1%的有超過110家。
一方面是由于,理想汽車市值只有拼多多的1/3強,天然在機構的被動配比上就差著數量級。另一方面我猜測,相比于拼多多在下沉市場和出海的強勁獨家表現,理想汽車雖然業績強勁,但也面臨華為問界等對手的競爭,換言之,高端新能源車未來的市場格局還是未知數。
當然另一種可能的原因是,市場對新能源車本身就存在分歧。先不談電能是否代表新能源的發展方向這種產業層面的問題,光是去年全球傳統化石能源車企的表現,就足夠讓電車的擁躉們疑惑了。
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汽車產銷重返9000萬輛,而根據“汽車K線”的統計,12家主要跨國汽車巨頭的凈利潤之和超過了1萬億元,其中豐田汽車排名第一,銷量超過1100萬輛,營收超過人民幣2200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超過2200億元,同比暴增71%,股價也接連創了歷史新高。二、三名分別是大眾和現代。
而且令人疑惑的是,在國內2023年國內合資車企中,只有一汽豐田和一汽大眾實現銷量微增的情況下,現代、日產、福特這些在國內被新能源打得節節敗退的品牌,凈利潤在全球的表現卻堪稱亮眼,同比分別增加了53.7%、234%、319%。
12家巨頭中,只有特斯拉一家新能源車企,營收約700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約1000億元。國內一眾車企中,比亞迪繼續領跑,年銷302萬輛,凈利潤約為300億元。新勢力中表現最亮眼的理想汽車,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破千億、百億元。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蓬勃,替代日本成為世界汽車出口第一大國,相關產業鏈隨之卷著起舞,這是事實的、樂觀的一面。但是絕對的規模、利潤、品牌等層面,還是要承認差距,并且我認為這也談不上妄自菲薄,明明國內最優秀的新能源車企和企業家擺在那,還能讓外國人搶了先。
前天,理想汽車上漲超過19%,一位知名股評人寫道,中概股很久很久沒有這么酣暢淋漓的大漲了,甚至認為“籠罩在中概股上的陰云有消散跡象,也許2024將是中概股估值修復的一年。”
我倒不敢這么樂觀,我覺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咱能不能先把對中概股最掐尖兒那一批股票的認知“拉齊”?
最近李想去得到做了一篇很長的訪談,談了很多我稱之為“互聯網文藝復興”的企業文化、產品方法論。但里邊最令我感興趣的,是脫不花的第一個問題,問為什么理想創業這么難。李想的回答如下:
第一,行業壁壘極高;第二,木桶理論,短板決定上限;第三,業務鏈條長;
第三條是關鍵。為什么?因為太“麻煩”。鏈條長意味著業務多,業務多意味著繁瑣,繁瑣意味著風險,風險多了難度才大。李想口頭上簡單數了一下,除了汽車制造整個產業鏈,理想還要做的包括不限于銷售系統、智能化系統、AI系統、4S店。
所以你就能理解,為什么如今全世界都把新能源車企當鏈主,這批企業社會勢能被擺得如此之高。社會因素暫且不論,單說資本,做一家理想,相當于N次創業,做了造車、AI、SaaS、還搞了消費門店。這也是為什么,當一切跑順之后,理想在資本市場上會引起這么大的波動。
此時,我最好奇的問題來了:如果李想是當下最棒的企業家,他做了最具社會勢能的企業,這家企業事實上經歷了N次內部創業,那么為什么中國投資人,你們只投了他“一次”?只是因為風險投資的業務局限性嗎?
可是,中國投資人——我不特指投了理想的股東——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對理想這家企業研究最深入,交流最密切,捆綁最緊密的一批人了,為什么在這家企業如此有爆發力的生命周期里,如此陡峭的增長曲線上,沒有人投得進去?是LP沒有給投出去的壓力嗎?是因為有太多更好的資產值得追逐嗎?
我知道有些讀者會覺得我在說車轱轆話,這個論點和前天談英偉達的問題類似。但我一點都不害臊,因為這毫無疑問是當下最重要的問題:如果風險投資的經典模式,作為一款金融產品,在當下投資環境里開始失效,那么為什么不改產品?
不做改變,是不能,還是不敢?
猜你喜歡
市值腰斬,理想汽車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接下來,理想汽車一方面要在自己的基本盤業務領域面對華為鴻蒙智行的纏斗,另一方面要面臨比亞迪的猛攻,同時還要提防小米、領克、極氪、深藍與零跑等一眾頗具競爭力汽車品牌的偷襲,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