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做VC,2年賺了20億
到高校中尋找項目,如今已成為眾多投資機構的共識。
以西安為例,與此前陜西的科研成果開枝散葉到東部地區有所不同的是,隨著近幾年創投力量的發展,西安,這座西北古城正在吸引著大批VC的聚集。
究其原因,不僅是西安的航空航天、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制造等產業快速發展,還在于西安有著強大的高校教育資源,孵化出了一大批硬科技項目。
科技的優勢到底如何才能轉化成產業財富?西北工業大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根據《陜西日報》今年2月的報道稱,在“三項改革”的帶動下,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近兩年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近20億元,其中西北工業大學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已為地方貢獻稅收超4億元。2022年,西工大121項知識產權評估作價2.03億元,新增20家成果轉化企業,作價金額和新增企業均實現翻一番。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近期,礪芯慧感對外宣布完成A輪千萬元的融資,本輪融資由陜西空天科創天使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揚州啟明股權投資合伙企業雙領投,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跟投。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一家綜合性傳感器制造及應用服務商,礪芯慧感是依托西工大機電學院“薄膜溫度與壓力傳感器” 相關技術轉化成果成立的公司,也是西工大孵化的眾多項目之一。
去年2月才剛成立的礪芯慧感,借助西工大在“薄膜溫度與壓力傳感器”項目上的科研成果,攻克了諸多中高端智能傳感器芯片在加工制造方面的難題,其中包括微傳感器制造工藝、特種封裝技術等,一躍成為國內首家量產薄膜鉑電阻的企業。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一枚小小的薄膜鉑電阻傳感器芯體,凝結的是整個團隊近20年的科研成果。礪芯慧感總經理、西北工業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羅劍坦言,“礪芯慧感的產品硬核,技術高端。設備實現了遠程控制,24小時不間斷。”以薄膜鉑電阻傳感器為例,它廣泛應用于汽車工業、生物醫療等領域,僅國內市場需求每年就達3億支。在這款傳感器誕生之初,此前的30多年都是被國外壟斷。如今,礪芯慧感突破了關鍵生產工藝,使得傳感器不僅滿足了國際標準,實現了國產化替代,而且在生產成本上,比國外降低了20%。
隨著國內首條覆蓋常溫、超低溫、超高溫薄膜鉑電阻自動化生產線的快速建成,礪芯慧感將在產能擴充上進一步發力。礪芯慧感方面表示,此次千萬元的融資將用于建設年產千萬支薄膜溫度敏感芯片自動化生產線,研制、生產出更多更先進的傳感器芯片,力爭到明年,年產能達1000萬支,進一步提高礪芯慧感的市場競爭力。
硬核西工大
礪芯慧感獲得融資,讓站在其背后的西工大再次受到了廣泛關注。
作為一所“低調”的985,西工大自誕生以來,就注定了其不凡的血統和深厚的底蘊。
西工大誕生始于1938年,當時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平大學工學院、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在漢中組建國立西北工學院,也就是西工大的前身。1946年遷至咸陽,1950年更名為西北工學院。1952年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的航空工程系在南京組建華東航空學院。1956年從南京內遷至西安,華東航空學院西遷與其合并,更名為西安航空學院。1956年,西北工學院和西安航空學院合并成立西工大。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在哈爾濱組建,1966年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航空工程系,1970年并入西工大。至此,經歷過一系列的遷址、合并、組建之后,西工大正式開啟了新的篇章。
經過80多年的發展,西工大不僅是我國從事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領域的重點大學,也是“國防七子”之一。
西工大的航空、航天、航海的“三航”學科業界知名,也是其主力學科,在此基礎上,西工大形成了以材料、機電、力學的“3M”學科群,以計算機、通信、控制的“3C”學科群,同時還有以理科、人文社科學交叉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更有工程學、化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等10個學科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
西工大注重科研創新,尤其是科研貢獻突出。根據其官網介紹,西工大建有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深度參與了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專項的科研攻關,包括翼身融合大型客機縮比試驗機順利完成首飛試驗,“飛天一號”火箭沖壓組合動力試驗成功等。
西工大還因培養了諸多人才被譽為“總師搖籃”。據不完全統計,在西工大33萬多名校友中,有50多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和67位將軍、51位兩院院士。在航空領域,以楊偉、唐長紅等為代表的約半數以上的重大型號總師、副總師出自西工大。在航天領域,無論是“航天三少帥”中的張慶偉和雷凡培,還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等,均來自西工大。航海領域,同樣有大批西工大校友活躍在船舶工業、水中兵器行業的重要管理崗位與核心技術崗位上。
熱衷搞孵化
如今,借助在科研創新方面的卓越優勢,西工大孵化了一大批優秀企業,尤其是盛產“高精尖”項目。
根據西北工業大學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工大資管)官網顯示,已有獨資控股的企業10家,成果轉化參股企業近50家,市場估值超500億元。
有國內“軍工涂料第一股”的華秦科技就是西工大孵化的典型企業之一,可以說西工大是華秦科技的搖籃。
華秦科技的創始人折生陽不僅畢業于西工大的鑄造工程專業,還擔任西工大的教育基金會理事,同時也是另一家具有西工大背景的企業鉑力特的實控人。而華秦科技的首席科學家周萬城和總經理黃智斌同樣畢業于西工大的鑄造工程專業,其他核心高管,包括副總經理李鵬、技術部部長翟影、技術部部長助理王婕及阮興翠、質管部部長姜丹、生產部部長豆永青,均來自西工大的材料學及材料工程專業。
除了華秦科技的核心團隊成員均來自西工大外,華秦科技早期技術積累也是通過西工大實現的。
早在1996年,華秦科技就聯合西工大開展特種材料的研究,雙方聯合設立了“高溫隱身材料工程技術中心”作為科研成果轉化的聯絡與合作機構。西工大主要專注隱身、偽裝、防護等技術的基礎與前瞻性研究,而華秦科技則側重競爭性、直接應用型的技術開發以及實際應用。根據華秦科技此前的招股書顯示,華秦科技已獲授權的40項發明專利(含國防發明專利)中就包括來自于西工大轉讓的部分專利。
成立于2012年的迪泰克,也與西工大有著深厚的淵源。迪泰克是由西工大介萬奇教授團隊發起成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核集團等多家股東共同出資創辦的企業。據介紹,迪泰克的主要產品是以碲鋅鎘為代表的第三代核輻射探測與成像半導體晶體材料、器件及模塊,主要用于安檢設備、核醫學儀器、醫用和工業CT等領域,其碲鋅鎘空間探測芯片搭載于“神舟”系列飛船多次升空。
根據天眼查公開信息顯示,迪泰克共有4次融資經歷。2018年5月獲得陜西工研的天使輪融資,2020年12月獲得核建產業基金和國投高新的Pre-A輪融資,2022年獲得盈峰資本A輪融資。今年2月,迪泰克順利完成由中科創星領投,陜西金資、鐳融基金等跟投的近億元B輪融資。
因諾科技成立于2015年,其創始團隊也是來自西工大的研究團隊。因諾科技董事長呼衛軍是西工大導航制導與控制專業的博士,CEO趙勇則是西工大自動化和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碩士。
依托西工大在飛行控制專業的技術優勢,因諾科技自主研發“無人機+無人機場+后臺軟件”智慧空基飛行機器人,打造了國內唯一從前端智慧機器系統到后端行業大數據處理的無人化巡查整體解決方案與平臺。
因諾科技自成立以來,經歷了多輪融資。具體來看,2016年11月,成立僅一年的因諾科技完成了由深圳匯通縱橫、協同創新、中科創星等投資的數千萬元。2017年8月,國中資本、中海資本、福建創新投現身因諾科技的A輪融資,共出資2500萬元。2018年至2020年,因諾科技實現盈虧平衡,銷售收入首次破億。同時期,完成了A+、A++及兩輪戰略融資。2022年8月,因諾科技獲得陜西金資、曲江金融投資以及首正德盛的B輪融資,2023年1月完成了由弋盛投資、坤辰資本等C輪融資,今年7月,因諾科技獲得深圳魏橋國科的近億元融資。
除了上述這些企業外,道博新材是西工大復合材料構件先進制造技術團隊的成果轉化公司;羚控科技是西工大無人機特種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轉化企業……西工大的孵化企業范圍涉及航空、航天、航海、材料和制造等多個硬核領域。
西工大的投資模式
從西工大孵化的項目來看,其投資模式大致呈現三大特點。
首先是押注優質項目,通過早期介入獲得豐厚收益和回報。
以鉑力特為例,在2011年成立之初,工大資管出資1040萬,持有鉑力特26%的股權。2016年,工大資管在培育了鉑力特5年之后,以1.03億元的價格將6%的股權轉給了西高投。2019年,在鉑力特上市后,工大資管陸續減持,到2022年第二季度末,累計獲利9.65億元。換句話說,工大資管以1040萬原始出資為計,換來了超10億元的回報,11年間盈利高達120倍。
其次是西工大投資更青睞具有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企業項目。
公開數據顯示,在高校對外投資行業占比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占到西工大的44.44%,領先于哈工大(37.5%)、鄭州大學(19.05%)、蘭州大學(25%)、廈門大學(40.91%)等在內的多所院校,僅次于南京大學(52.63%)。
不僅如此,西工大投資更偏愛具有學術背景,尤其是押注于西工大的“教授天團”。在西工大的對外投資項目中,絕大多數的項目創始人和高管團隊,都具有西工大的背景,即從西工大畢業或者是長期在西工大工作的教授。一位西安投資人此前表示,“相對于普通創投機構的風控模型,工大資管或許‘輕松’的多,無論是教授的科研水平還是個人誠信,用同事的身份都已經測了幾十年。”
此外,工大資管雖然由西工大全資持有,但西工大在近幾年持續優化科轉模式,引入了外部產業力量和外部基金力量,成立了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在孵化和投資項目上更為多樣和靈活。空天院不僅直投了一批包括遠航真空、天回航空等在內的優秀企業,也發起了第一支規模2.5億元的陜西空天云海創投基金。在直投和基金投資的作用下,根據公布的陜西2022年度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名單中,帶有西工大色彩的有35家企業入選,其中包括A檔7家。
正如西工大資產公司副總經理臺炳龍介紹,“我們瞄準‘卡脖子’技術,培育硬科技企業,依托學校強大的工程化系統集成能力,科技園探索‘人才-技術-產業-資金-政策’全要素服務體系,在技術成熟度3級左右介入轉化鏈路,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跨越死亡之谷,轉化了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孵化了一批硬科技企業。”
如今,在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背景下,西工大正在孵化越來越多的硬科技創業企業,依托西工大的科研力量和研發實力,讓更多的科創項目、科創企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