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上云:騰訊To B的技術底氣

        礪石商業評論路言2022-07-01 10:44 大公司
        騰訊作為目前國內業務最復雜,數字化要求最高的企業之一,其自研業務的全面上云,充分驗證了騰訊云的深厚積淀。這種源自最復雜實踐的能力,也讓騰訊云在對外To B服務中更具底氣。

        關于騰訊的930變革,外界熟知的是組織變陣和戰略轉向: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重注產業互聯網,幫助騰訊在To B市場搶到船票,給未來10年的增長打開空間。

        而930的另一條主線,技術改革,外界討論不多。但它對騰訊的意義,遠大于明面上的排兵布陣。技術改革背后,是騰訊試圖改變自己賴以成功的模式和研發文化。

        這種改革值得所有的大型公司研究。我們試圖要找的答案是:當一家公司已經足夠成功,如何在萬眾矚目中揮刀向自身,從根源上重塑文化、重尋增長動力?

        近期騰訊披露自身業務上云的進展,揭開了這場技術變革的一角。

        1

        上周,騰訊宣布海量自研業務全面上云。這意味著,我們熟悉的微信、王者榮耀、騰訊視頻、QQ等全部騰訊產品,都跑在了公有云上。騰訊稱,自身業務上云造就了國內最大規模的云原生實踐,累計節省成本超過30億元。

        作為頭部科技公司,騰訊本身體量很大,業務條線眾多,技術架構各不相同。每個成功的業務都自成一體,話語權極大。在這樣多強并立的格局下,要打破舊有格局,把騰訊搬上云注定是一項復雜度極高的系統工程。

        但對于2018年的騰訊管理層來說,大一統上云是一件難但是必須做的事情:

        其一,云計算已經是大勢所趨,行業里主要科技公司都已經選擇云為底層基礎設施。靈活的底層資源調度和云上豐富的組件,讓業務無需過多考慮底層架構,更關注業務創新。比如,字節跳動就在其中臺能力的支撐下,快速孵化出了眾多應用。

        其二,降本增效。從2017年開始,中國的移動互聯網行業就已經進入所謂的“下半場”——人口紅利漸漸褪去,互聯網公司不計成本高投入的時代也逐漸成為歷史。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學會“算賬”。而底層基礎設施統一上云,則是大家降本的一個共同選擇。

        其三,To B業務發展的必須。騰訊自2010年開始孵化云業務,前期主要拓展外部市場,服務了互聯網行業的眾多頭部公司。但當騰訊開始發展產業互聯網,進入實體行業,前端的銷售們則經常遭受到靈魂拷問:“你們騰訊的微信、QQ都跑在云上吧?”換言之,騰訊要取得更多客戶的信任,就必須“吃自己的狗糧”。

        意識到危機的不僅是管理層。工程師和各個業務團隊,也都有自己的技術追求,很多團隊早早就開始了上云的實踐:

        微信作為典型的流量波峰和波谷明顯的應用,最需要資源的合理分發和調度。早在2013年,微信就開始打造自己的容器分發系統Yard,多年來支撐了業務的穩定發展。

        但Yard畢竟是自研的產品,與行業里主流的K8S容器調度系統并不相通。K8S上很多成熟的產品無法被復用。

        自下而上的實踐與自上而下的改革在2018年的930改革交匯。彼時,產業互聯網成為戰略級業務,重新排兵布陣。而同期新成立的技術委員會,則是改革騰訊的技術底座和研發文化,推動“自研上云”和“開源協同”的落地。

        開源協同,意在推動騰訊內部不同團隊和業務實現代碼開放、開發協作;而自研上云,則是以公有云模式統一騰訊的技術底座,將開源協同的價值最大化。

        對所有大企業來說,“脫胎換骨”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保守或激進的路線之爭,騰訊也不例外。在上云的過程中,騰訊內部曾有呼聲認為,只要使用了騰訊云的服務器,即使不改變架構、不使用容器,也可以算“完成了上云”。

        這確實是更簡單、最保守的上云方式,通過整合服務器資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降本增效,也能做大騰訊的云基礎設施規模。但自研上云對騰訊的意義,遠非單純節省成本。如果把騰訊作為一個整體去觀察,它在歷史上也很少單純為完成任務而設定更簡單的目標。

        對騰訊而言,自研上云更深層次的意義,是讓內部自研業務使用更加優秀、更加適用的開發工具。只有“用云的方式使用云”,才能輕裝上陣、給未來的技術演進留下足夠多的可能性。同時,在內部業務與外部客戶的海量需求驅動下,騰訊云的技術實力也能得到持續迭代。

        因此,騰訊內部建立的共識,是用三年時間,以“云原生”的方式實現全面上云。雖然過程更為復雜,但能讓不同業務更好地統一容器與技術棧、卸下歷史包袱輕裝上陣,是一條更徹底的上云技術路線。騰訊自研上云也成為了國內最大規模的云原生實踐。

        《礪石商業評論》在長期對商業管理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各種企業行為中,企業轉型變革最為困難。而如果說變革有什么可供總結的方法論的話,最重要的顯然是明確漸進但徹底的路線。騰訊自研上云能成功的首要因素也在于此,最終為騰訊云的技術和產品實力不斷取得突破,奠定了好的基礎。

        2

        筆者此前曾寫到,騰訊是一家歡迎挑戰、勇于批評的公司。這種凡事一起商量、充分討論的氛圍,也貫穿于“自研上云”的過程中。與騰訊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決策一樣,由于凝聚起內部統一共識,一旦完成,便經得起歷史考驗。

        三年間,大部分存量業務在高速增長中,在保證不影響原有業務的前提下,以“空中換引擎”的方式完成了上云。例如,QQ是騰訊首個全面上云的內部業務,把如此龐大和復雜的業務搬上云端,技術團隊實現了對用戶零感知。微信、王者榮耀等等明星業務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騰訊云還哺育了視頻號、騰訊會議這些新產品的成長。這些業務“生于云長于云”,通過應用騰訊云的能力,或是加快了開發進度、或是扛住了海量需求。

        比如,疫情之初的騰訊會議,面臨意料之外的流量洪峰,依托騰訊云在短短8天擴容超過100萬核,借助云的能力快速成長為明星產品;新生的視頻號則借助騰訊云的彈性擴容能力,支撐了西城男孩、周杰倫、崔健這些明星的大型線上演唱會活動。

        如果說在頭部云廠商的發展前期,抓KA、服務好大客戶是做大規模的要訣,那么對于騰訊云而言,騰訊自身就是那個“最大的客戶”,也擁有最復雜的業務場景??缸∽杂袠I務上云的需求,為騰訊云鎖定行業領先的身位奠定了極好的基礎,這樣的磨煉機會也只有騰訊云能擁有。

        自研上云,不僅幫助騰訊的自研業務開啟了在云端生長的新時代;另一方面,也推動了騰訊云自身產品、技術和服務能力的提升。

        例如,通過容器和微服務等技術,騰訊構建了統一的技術底座和算力調度平臺,有效促進公司內部技術團隊的協作與創新。據統計,通過騰訊自研業務上云,有將近100項成果復用到公有云,帶動了騰訊云整體產品和技術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相對于自研上云前,云服務器相對物理服務器性能損耗下降到0、CBS文件存儲的性能提升13倍,網絡的包轉發能力提升7.6倍,TKE容器的在離線業務混部能力使服務器資源利用率從30%提升至65%,TRTC音視頻后臺架構支持單房間互動用戶數提升數十倍至100萬。

        在自研上云過程中孵化的星星海服務器,按照最優技術路線定制,性價比高于業界30%,各業務實測性能提升20%以上。

        另外,通過在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關鍵技術領域長期投入,騰訊也取得了巨大進步。例如,星星海服務器、遨馳分布式云操作系統、分布式數據庫TDSQL等,都是騰訊在To B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的重要代表。

        全面自研上云完成后,云技術的優勢也涌現出來。比如,對于業務運營來說,公司內部統一技術底座后,自研業務與外部客戶能統一在資源池中騰挪,一片片湖泊連成大海,可調度性大大增強。

        從這個角度講,自研上云本身,即是“騰訊錘煉騰訊云”的過程,不僅考驗了騰訊云的產品和技術,也提升了騰訊云這些產品的業界競爭力與口碑。隨著騰訊將這些技術、產品通過騰訊云開放給外部客戶,也能更好地在數實融合的大方向上助力各行各業數字化升級。

        3

        騰訊作為目前國內業務最復雜,數字化要求最高的企業之一,其自研的全面上云,充分驗證了騰訊云的深厚積淀。這種源自最復雜實踐的能力也讓騰訊云在對外To B服務中更具底氣。

        根據前不久公布的季度財務報告,2022年一季度,騰訊在總營收持平的形勢下,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To B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10%。相比下滑的社交網絡、廣告,持平的游戲,To B是騰訊唯一取得正增長的業務。這也是To B業務連續第二個季度成為驅動騰訊增長的業績支柱。

        回過頭看,騰訊歷經三年多時間完成海量自研業務上云,無疑抓住了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在行業大形勢轉變前的最后窗口實現“晴天補屋頂”,在To B領域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布局、產品與解決方案、商業化拓展等各個維度全面提升了能力。

        如今,隨著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基礎設施領域的完善布局、SaaS產品領域的諸多驚喜,讓騰訊構建起從基礎設施層到平臺層,再到應用層的完善產品體系。

        To B的生意是持久戰、陣地戰,除了依靠產品力,更要依靠對行業的know-how。這三年,騰訊也扎根在政務、金融、教育、工業、能源等幾十個行業里,針對實際需求,構建針對性的幾百個解決方案。深入這些行業的,不僅僅是產品經理、程序員,也包括躬身入局、雙手沾泥的解決方案團隊和架構師們。

        這一系列巨大的投入和實踐,終為騰訊贏得To B的寶貴船票。IDC最新的報告顯示,騰訊云整體公有云市場份額在中國穩居TOP 2。

        決定企業在公眾心目中品牌認知的核心,不是企業說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騰訊的產業互聯網便是一個典型案例,隨著內外多維度能力的補齊,讓騰訊逐漸從一個被公眾廣泛認為缺乏To B基因的企業,到助力實體經濟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4

        進入2022年,中國云廠商所面臨的經營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隨著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傳導到各個行業,不惜代價、以虧損換規模的競爭模式難以為繼。行業已經進入了追求利潤和健康發展,而不是追求簡單的規模增長的階段。

        “擁抱產業互聯網”走到第三個年頭、全面完成自研上云的騰訊,顯然也更加清晰自身的戰略考量。從去年四季度開始,騰訊To B業務就在主動調整收入結構,將“健康可持續”作為增長目標,并采取了包括提高自研產品競爭力、鼓勵產品被集成、豐富伙伴生態在內的一系列舉措。

        在“健康可持續”的框架下,效率提升、成本管理、價值創造,重擺業務邏輯與組織戰陣,成為騰訊To B業務的首要關注點。

        To B業務起步階段,重點通過攻堅KA客戶、打標桿,是常見的打法。然而,To B業務最難的不是從0到1,而是從1到N。

        在大環境下行的形勢下,根據企業自己的理解閉門造車,直接丟到市場上的時代已經過去。產品清晰定位且價值準確,優秀的管理方針以及良好的商業化節奏是不二法門。

        要實現從1到N,只依賴無節制的投入,很難實現“健康可持續”。真正決定企業最終是否基業長青的關鍵并非在于誰率先搶跑,而是在于誰在過程中沉淀了能夠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能力。

        在競爭的淺水區,騰訊通過飽和投入,在To B領域達到前二的規模量級,占據了不錯的競爭身位。進入深水區,騰訊則更加關注商業化,包括產品的收費模式、市場認知度及客戶口碑,才能帶來商業化的“飛輪效應”。

        熟悉騰訊的讀者都會了解,騰訊是行業中產品能力與商業化能力最為均衡的企業,這也是為什么其能在國內互聯網企業中最早實現規?;⑶規缀跛泻诵臉I務都未長期虧損的原因。

        隨著從規模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策略逐漸落地,我們可以較為清晰地預見到,騰訊產業互聯網業務勢必在未來幾年得到進一步的改觀。一方面是Iaas業務的經營質量得到改善,實現正向收益;另一方面是Paas與SaaS業務的營收與利潤貢獻的不斷擴大。

        5

        對于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的未來,筆者的期待遠不止于目前肉眼可見的形態,而是有著更高的期待,這種期待與《礪石商業評論》最近一段時間的商業觀察有關。

        在對比研究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商業領域的發展狀況時,筆者發現在To C科技產品領域,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差距已經不大,并且這種差距只是時間差,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To C產品領域會逐漸趕上海外發達國家。

        例如,在汽車、手機與家電等幾個技術密集度最高,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中國的比亞迪、長城汽車、華為、小米、美的、海爾與格力等企業都正一步步地占據更高的市場份額。

        但讓筆者較為擔憂的是,在To B科技領域,中國企業與西方企業差距較大,例如在海外國家目前已經擁有類似GE、西門子、博世、微軟與IBM等諸多世界級的To B領域的科技巨頭企業,而中國目前還沒有類似級別的企業出現。

        但在研究這些企業的進化歷程時,筆者發現一個規律,這些To B領域的科技巨頭都并非天生就是To B起家,而大多數都是從To C的消費電子企業或To C的軟件與互聯網企業進化而來,最終在To B領域形成完全區別于早期業務模式的面貌。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未來中國To B領域的科技巨頭企業,很有可能便是從當前最成功的To C企業中進化而來。

        另外,從服務模式來看,國內產業數字化的重要廠商,很多都帶著C端消費互聯網的技術與經驗,能夠通過連接C端、B端與S端的資源與需求實現整體服務的一體化,相比于國外提供服務的主體分散在C端、B端和S端更有機會做出創新。

        目前,西方國家的這種進化趨勢已經在中國初見端倪。我們能看到以美的、格力、海爾、華為與聯想為代表的消費電子企業,與以騰訊、阿里與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都正在加速在To B的產業數字化領域進行布局。

        因此,在騰訊“擁抱產業互聯網”戰略背后,是中國整個To B科技產業的崛起浪潮。作為領頭者的騰訊,無疑是這股浪潮中至關重要的角色,其還將在更多“硬科技”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雖然,筆者還不能清晰地描繪出騰訊在To B領域的終局藍圖,但對于騰訊在這一領域中通過“自研上云”表現出的進化能力,筆者是極為看好的。之所以看好的原因,除了當前已經形成的業務局面,還很重要的是騰訊這家企業身上的兩個重要基因,一個是戰略定力,另外一個是思辨精神。

        首先,通過“自研上云”,我們能看到騰訊持之以恒的戰略定力與戰略耐性。這種定力與耐性,是騰訊在外部的產業互聯網領域孵化出更多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的基礎。

        其次,騰訊是一家具有極強思辨精神的企業。其從不拘泥于傳統路徑,而是會靈活地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去思考“何為正確?”,這保證了騰訊將會在To B領域不斷糾錯與優化,最終形成自己獨有的騰訊模式。

        在戰略定力與思辨精神的融合下,我們靜觀騰訊To B業務在未來更多驚喜的出現。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博望財經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博望財經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聯系(微信公眾號ID:AppleiTree)。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亚洲资源最新版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91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已满18点击进入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古代|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mv国产精品mv日本mv|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1|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亚洲精品国看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黑人|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