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啟動“綜合金融+HMO”雙引擎,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
一直以來,醫療支出都是我國居民最重要、最高頻的消費支出之一。尤其是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老年人在醫療方面的需求面臨爆發,個人及家庭的醫療費用勢必會進一步攀升。
《中國健康經濟白皮書2019》數據顯示,我國醫療健康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增長至16萬億元,相比2019年擴大10萬億元。
“健康中國”戰略中則明確指出,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將服務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此時,保險公司將發揮其重要作用。
作為國內險企頭部企業,中國平安(601318.SH)在“綜合金融+HMO”的戰略前提下,也就是充分整合發揮在金融、醫療、科技領域積累的資源和優勢,參照美國聯合健康(0R0O.L)的“保險+HMO”模式,以保險為基石,以醫療生態圈為土壤,全力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王國軍教授認為,憑借綜合金融和科技優勢的雙重加持,“平安的未來不是聯合健康,應該要超越聯合健康。”
進入12月以來,中國平安股價呈現整體上升趨勢,期間最大漲幅超過2.5%。12月9日,開盤報價50.36元/股,截至12:00最高51.65元/股,總市值9412.5億元。
2.7萬億元聯合健康厲害在哪兒?
投資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投資的核心是護城河,護城河的核心是商業模式”。中國平安放眼全球,選擇美國聯合健康的模式作為自己護城河的核心。
成立于1974年的聯合健康,目前業務主要涵蓋健康保險業務以及健康服務業務,是美國規模最大的商業健康險保險公司,也是全球營業額第二大的健康保險及衛生資訊科技公司。
非常值得關注的是,聯合健康股價于10年時間漲近10倍,目前市值逾42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萬億元),長期位居行業龍頭。這背后離不開聯合健康“保險+ HMO”模式的強力助推。
“保險 + HMO”,簡單來說就是由保險公司、醫院、醫生集團(由多個醫生組成的聯盟或者組織機構,可能屬于醫院,也可能是獨立的“醫生組織”)三部分形成一個閉環體系。
閉環內三者各司其職,又互相緊密聯系。保險公司負責發行保險產品或提供健康服務,保費收入作為收入來源;醫院提供醫療場所,醫生集團為用戶提供醫療服務。
保險公司與醫院連接成為網絡,為被保險人提供醫療服務,這樣保險業務能夠為醫療健康服務導流,醫療業務則能夠參與到用戶的健康管理中來。
也就是說,聯合健康已不是一家單純的保險公司,而是串起了保險、醫療、醫藥、醫療科技,跑通了從預防、慢病管理、治療、支付、愈后全流程,擁有自己的服務壁壘與控費閉環。
而且,隨著兩部分業務的不斷增長,規模效應會進一步增強其商業壁壘,業務還可以不斷外延。
行業人士分析,聯合健康的運作模式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相似。巴菲特式通過收保險費在進行強大的投資,所以形成了良性循環:投資收益好,保費就便宜,保險服務就好,就有更多的人買保險。同樣的,如果健康管理做的好,也會形成正向循環:保險公司把健康風險管理的好,收上來的保費也都是低風險的。
“保險+HMO”作為一個“舶來品”,被越來越多的公司移植到中國。“預防為主”的模式理念,有助于中國最大限度地控制醫療費用上漲。
上述分析人士強調,雖然在國內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可能面臨大環境與美國存在差異的問題,但是一種機制發揮作用是不以環境為轉移的。
不是誰都敢對標聯合健康
目前國內想要打造“保險+HMO”模式的公司不在少數,但要讓該模式真正落地并不容易,要想成為下一個聯合健康,更是難上加難。
有分析認為,要實現“保險+HMO”模式,主要有兩條路徑,一個是擁有醫療機構;另一個就是科技化的健康風險管理。同時具備一個條件就已不易,但中國平安卻同時具備,而且實力還非同小可。
中國平安的“保險+HMO”依托的正是其正在不斷擴大完善的醫療生態圈,該生態圈分布著政府、用戶、服務方、支付方、科技五個端口,不同的端口對應著不同的支撐主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醫療生態閉環。
在供給端,平安醫療健康生態圈的重要旗艦——平安健康已建立并完善了4層醫生體系,擁有800+名醫工作室、4.65萬外部專家醫生和約2000人的自有醫療團隊。
在提升線上服務能力的同時,平安健康持續完善線下醫療服務網絡,充分將海量的醫療資源、流量資源與線下有影響力的醫院、醫療健康機構進行O2O對接,實現線上線下全流程打通。
截至2021年9月,平安健康與18.9萬家藥店、6000家醫院網絡、約1700體檢機構建立合作,為用戶提供無斷點、更舒適的服務體驗。
如此龐大的醫療資源支撐著中國平安為用戶提供專業、信任、便捷的線上診療服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4月,平安宣布參與方正集團重整,將北大醫療集團旗下的11家醫療機構、10000張床位,以及國內首家從事醫療信息化企業的北大醫信,中國醫藥骨干北大醫藥和醫療產業園收入囊中。
這一整合動作,無疑極大地補齊了中國平安此前線下醫療資源的短板。
華創證券分析師認為,整合北大醫療集團的資源后,線上線下相結合,平安醫療健康板塊在獲客、提升收入等方面將上臺階。另外,整合線下醫療資源有助于打通傳統金融產品和醫療服務的融合通道,為平安壽險改革構建健康管理體系,開發“產品+服務”提供基礎設施,有望實現中國版“聯合健康”HMO創新模式。
此外,10月28日,中國平安首批高端健康管理中心在北京、深圳兩地同步掛牌成立。據悉。平安高端健康管理中心將分別依托北大國際醫院和平安龍華醫院等醫療資源,為客戶提供預防、醫療、康復等全閉環健康管理服務。
除了不斷擴充的線上線下豐富的醫療資源,中國平安的科技水平更會為“保險+HMO”形成強大助力。
平安醫療科技研究院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的醫療數據庫之一,醫療科技專利申請數位列全球第二,在6項醫療影像國際競賽中獲得第一,疾病覆蓋數超3萬種,就診數據超10億條,醫療科技調用超3億次。
平安健康董事會主席兼CEO方蔚豪曾介紹:“平安健康AI輔助診療系統已經覆蓋超過2000種疾病診斷知識,導診準確度達99%。”
“保險+HMO”的本土化落地
借鑒聯合健康的“保險+HMO”,中國平安并沒有奉行純粹的“拿來主義”,而是基于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不斷加以改良和升級。
平安健康認為,“保險+HMO”在中國落地,關鍵在于如何將保險和醫療的資源打通、協同起來。平安健康巧妙利用家庭醫生作為橋梁,成功連接支付方和供應方。
平安健康將此創新為一種家庭醫生會員制,即“1個家庭醫生+5大專業服務+1個會員健康檔案”,通過家庭醫生連接線上醫生及線下醫院服務,實現日常的健康管理以及診前、診中、診后的陪護,以及后續的康復。
“家庭醫生為用戶提供的則是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我們要做的是最了解用戶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希望未來我們的家庭醫生能成為用戶醫療健康的入口,有不舒服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問家庭醫生。”平安健康首席財務官葉瀾介紹道。
簡單概括,家庭醫生會員制的“性能”就是幫助用戶“省心、省時、省錢”。
為了不斷優化這一“性能”,平安健康也正嘗試將更多元的醫療健康服務深度嵌入保險產品中,凸顯出保險產品特色。
例如,2021年,平安健康與平安壽險的渠道升級,在重疾險保單中增加了“臻享RUN”服務。9月15日,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務計劃再迎升級。升級后的“平安臻享RUN”以專業家庭醫生和專業健康檔案為基礎,提供覆蓋健康、亞健康、慢病和疾病四大健康服務場景的管理方案,為客戶打造“保險+健康管理”服務體系。
面向不同的保單客戶和客戶分層,這款產品為保單用戶提供日常健康管理,住院就醫服務,重癥專用服務,還有術后的健康管理,包括體重管理、睡眠管理等特色服務。
此外,面對如今互聯網醫療C端市場陷入發展瓶頸的局面,作為中國平安生態圈的重要成員,平安健康探路“保險+HMO”的戰略2.0模式中,就將戰略轉向聚焦用戶觸達廣、支付意愿高、增長空間更大的B2C渠道,其主要分為外部企業和平安集團內部綜合金融渠道兩部分。
外部企業方面,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安健康已經累計服務超3800家企業客戶,覆蓋百萬名企業員工。平安健康APP也完成了對健康檔案、就醫服務、健康管理、消費醫療產品、健康商品等全品類服務的覆蓋。
內部渠道資源方面,截至2021年上半年,平安集團通過不斷鞏固綜合金融模式,積累了2.2億的高質量綜合金融個人客戶,包括人壽保險、車險、銀行零售、信用卡、證券信托等,且服務0.7億企業員工。這是其他互聯網醫療平臺在B端渠道拓展中難以企及的優勢。
這一B2C渠道的探索已經初見成果。方蔚豪曾表示,平安健康B端引流比例已經達到48%。
中國平安在探索“保險+HMO”本土化落地的方法不一而足。
不是成為,而是超越聯合健康
聯合健康不只是“保險+HMO”模式的標桿,對于投資者來說,其更是一個絕好的投資標的。
自1988年上市以來,聯合健康就是資本市場的寵兒,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們眾口一詞“買入”評級的股票。過去三十年間,聯合健康平均年回報率超過25.41%,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在同一時間內的表現高出一倍多。
聯合健康更證明,“保險+HMO”模式能助力傳統壽險公司業績+估值雙雙提升。
2020年,聯合健康的健康險業務的總收入為2571億美元,同比增長6%。非保險業務板塊總收入為1363億美元,同比增長21%,為集團貢獻的收入已經超過50%。在非保險業務板塊三塊業務的增速上,健康管理增速最快,2020年同比增長29%。
由此可見,服務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的主要增長點,而傳統的保險業務的增速只有12%。此外,2016-2020聯合健康五年間營收的年復合增速為8.61%,ROE復合增速為20.20%,而傳統壽險公司ROE僅在7%到11%左右。
與聯合健康上市時間同步,成立于1988年的中國平安,在2020年提出:平安集團發展醫療生態圈,是和自己的保險主業緊密相關。在過去十年來,平安提出了做“有溫度的保險”的理念,這背后包含了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重癥護理和養老護理四個方面服務能力的打造和生態構建。未來,平安集團致力于把過去保險單純的財務保障向服務保障拓展。
信達證券認為,與聯合健康類似,平安基本實現了保險和健康管理兩大業務的協同,且其擁有最多存量客戶,健康生態布局領先,未來發展充滿想象空間。
從體量上來看,聯合健康保險業務的用戶約5000萬,其市值逾4200億美元。而平安集團整體客戶數逾2.2億,其中人壽保險客戶約6500萬,而平安健康注冊用戶更突破4億,可以看到發展潛力巨大。
來源:罐頭圖庫
縱觀平安三季報業績表現,綜合目前各家券商研報,不難看出平安當下乃至后市發展:一是,行業先行的壽險改革逐步顯現成效,產險、銀行及其他資管等業務則在綜合金融模式帶動下穩健發展;二是將新方正集團旗下醫療板塊收入囊中之后,平安補齊了線下醫療設施不足的短板,將進一步加速醫險協同,創新保險發展和服務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從近12年來國內上市保險公司新業務價值復合增速來看,平安最快,為16.38%。
在11月8日后,平安健康迎來了三連漲,漲幅超過了10%。一定程度可以說明,市場已經在重新認識平安健康。
查理芒格曾對投資如此評論:“你必須要非常有耐心,你必須要等待,直到某件事出現,你才會發現自己所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
猜你喜歡
“易胖體質”真的存在,但注重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關鍵
“易胖體質”部分由基因導致,肥胖可增多種疾病風險。全球超10億人肥胖,成健康危機。我國美麗經濟企業超830萬家,近五年增長,廣東、山東、浙江居前三,約0.81%企業涉司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