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東生:左手實業、右手資本,布局11家上市公司
作為產業龍頭,TCL的資本運作不像其他民營資本系族那樣引起太多的關注。但實際上,創始人李東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資本運營“大師”,通過左手實業,右手資本,實現了TCL((TCL科技+TCL實業控股))總資產3367億元,18年22倍的火箭式增長。
7月26日晚,TCL科技(000100.SZ)完成了6.29億元的回購,公告稱這部分股份會兼顧員工股權激勵的需求。此前的7月10日,TCL科技120億元的定增獲證監會受理,計劃投向第8.6代氧化物半導體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
這不過是李東生資本運營戰略中的冰山一角。從1993年TCL通訊設備(簡稱“TCL通訊”)上市以來,李東生的資本運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從TCL通訊設備登陸A股,到走出國際化旋渦;中期從合資成立華星光電,到清理和剝離32家企業;近兩年,李東生又通過舉牌收購、競拍等高調方式入主和投資上市公司,拿下心心念念的白電資產、全面進軍半導體材料領域,進入迅速擴張階段。
李東生早期的資本運作
李東生1957出生在廣東惠州東江邊,因此得名“東生”。據當地人回憶,李東生從小愛讀書、愛學習,小學三年級就看完了《林海雪原》。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很多人放棄,李東生卻克服困難,點燈熬油復習,考上了華南工學院無線電專業,成為了第一批考上大學的知青,由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李東生選擇這一專業,是因為高中班主任曾說過“學理工科能投身實業,建設一國之基礎。”后來李東生手握多家上市公司,卻始終未脫離實業,或許也有這位班主任帶給李東生的深遠影響。
1982年,李東生大學畢業后選擇進入了家鄉惠州的一家合資企業,主營卡式錄音磁帶的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TCL的前身),從工程師干起。
李東生在工作中對市場的觀察細致入微,且富有創新精神。一次,領導派李東生去北京參加一個電子展銷會。每家的展柜都很類似,李東生認為這樣難以被記住,于是動手做了一個非常搶眼的展柜。參會的媒體都對著TTK展柜拍照,照片登上主流報紙,TTK的名聲也在市場中打響。
嶄露頭角的李東生在1985被任命為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年僅28歲。1993年,在李東生的帶領下,TCL通訊設備成為中國“電話大王”,正式登陸A股,代碼000542.SZ。
來源:官網
李東生的野心,在創業初期就與眾不同。1989年,在電話業務已經風生水起的時候,李東生開始涉足當時的新興產業——彩電業。十年后,彩電業務的主體-TCL國際控股(后先后更名“TCL多媒體”和“TCL電子”)登陸港股,代碼1070.HK。
1997年,李東生曾被推薦為惠州市副市長候選人,但他拒絕了。他說“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TCL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經商也確實比從政更適合李東生。在上世紀,李東生就已坐擁2家上市公司,橫跨A股和港股兩大市場。
TCL的國際化嘗試及苦果
李東生從很早就盯著國際市場。
1999年在越南建立第一家海外分公司。2002年,TCL耗資820萬歐元收購德國施耐德集團的彩電和AV產品。雖然收購資產為虧損狀態,但TCL也因此快速切入海外市場,并且在歐洲獲得了生產基地。
嘗到甜頭的李東生加快了TCL集團國際化的步伐,卻因此遭到重創。
2004年,TCL集團以成立合資公司TTE的方式,蛇吞象并購法國彩電企業湯姆遜集團;后又以類似方式并購阿爾卡特,持有合資公司T&A 55%股權。
但大手筆并購拖累了業績。這一年,TCL集團營收突破400億元,但凈利潤同比下降57%,僅有2.45億元,TTE和T&A均產生較大虧損。此后,2005、2006年,TCL集團連續虧損,2007年披星戴帽,簡稱變為“*ST TCL”。
來源:TCL集團2005年年報
2006年,針對TCL集團的困境,李東生在內部論壇發表了《鷹之重生》反思文章,深入探討了國際化失敗的原因及如何絕地重生。
李東生稱國際化仍是必由之路,為困難和挫折找理由沒有意義。與湯姆遜集團和阿爾卡特的國際并購雖然使TCL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主要原因還是企業文化和管理觀念落后。他號召管理者承擔責任,變革企業文化,再造組織流程,讓員工積極參與。
隨后,TCL多媒體重組全資子公司TTE歐洲,關閉原有虧損業務,遣散大部分員工。全球手機業務也收獲并購阿爾卡特以來首次年度盈利。
持續虧損,促使TCL集團進行股權分置改革,控股股東惠州市投資控股將部分股權轉讓。到了2009年,TCL集團不再是惠州市屬國企。
來源:TCL集團2009年半年報
2007年,*ST TCL雖然營收連續第二年下滑,但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007年會計準則開始執行)3.96億元,成功扭虧。隨著牛市來臨,股價一路飆升至10.28元/股(后復權)。
來源:通達信
2008年3月28日,*ST TCL成功摘帽。此時,TCL集團形成了TCL多媒體、TCL通訊、TCL家電和泰科立部品等四大產業,以及房地產與投資和物流與服務兩個業務群。
電話和彩電業已不復當初輝煌,李東生很快找到了新的方向。
李東生資本運作中期:成立華星光電,逐鹿半導體顯示
李東生的資本布局,總是超前于市場。為了改變國內大尺寸液晶顯示面板全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2009年李東生與國資背景的深超科技合資成立深圳市華星光電公司,新建第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從終端業務拓展到核心基礎技術。
來源:TCL集團2009年年報
此時,面板行業正在變革,OLED已有應用,LCD面板也從供不應求逐步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當時關于TCL集團發展顯示面板的質疑聲不絕于耳,不過事實證明華星光電已經成為TCL依仗的核心。
華星光電自投產以來一直滿產滿銷,銷售收入從2011年1.31億元,快速增加至2016年的223.1億元,占TCL集團的收入的21.54%,利潤的16.07%。
來源:TCL集團歷年年報
同年,華星光電占國內面板采購總額的24%;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市占率13%,排名全球第五。
為加強對華星光電的控制,2017年7月,TCL集團公告,擬發行股份,耗資40.34億元收購華星光電10.04%股權,持股達到85.71%。此前,華星光電已經9次增資、6次股權轉讓,注冊資本從10億增至183.42億元;股東也從2家增至9家。
來源:TCL集團2017年《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
此外,為聚焦半導體顯示主業,當年TCL集團重組、清理和剝離非核心業務企業24家。
2018年12月,TCL集團繼續瘦身,決定將8家子公司股權出售給剛剛成立的TCL控股。上市公司只保留半導體顯示和產業金融、投資業務。
9億撬動600億?
此舉引起了投資者質疑。因為李東生在TCL集團和TCL控股均擔任董事長,屬于關聯交易。
雖然TCL集團當時沒有實際控制人,但李東生及其一致行動人是第一大股東。同時,TCL控股的實際控制人為李東生和第一大股東礪達致輝(持股30%)。而第一大股東是一家GP公司,LP是TCL集團高管杜娟、王成、廖騫及此次出售標的公司的高管們組成的一家合伙公司。
投資者認為,一部分資產裝入了高管腰包。
為了讓方案通過,李東生還拉上了重量級“隊友”:信潤恒、惠州國資、深圳國資及蘇寧易購。其中,信潤恒股東包括中信資本、中國信達、泰康保險等。
來源:TCL集團公告
交易所也發函關注。
擬出售的TCL電子,2017年歸母凈利潤占TCL集團的30.35%。出售后,雖然TCL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將下降3.93%,但營收將下降59.81%,持續經營凈利潤將下降8.54%,財務費用將上升29.90%。
界面新聞曾發文指出,“李東生為核心的高管團隊僅以9億元為杠桿,便撬動了年營收超600億元的資產。同時,TCL集團原有的7.5萬員工中有5萬人將被“打包”至新東家。” 不僅如此,上市公司對擬售資產的關聯擔保還有342.55億元。
面對質疑,TCL集團(后更名為“TCL科技”)回復交易所稱,此舉對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有利。
重組最終完成,TCL品牌由TCL科技和TCL控股共享。
如今再看TCL控股的股東,蘇寧易購、惠州國資、信潤恒早已沒了蹤影,只剩下當年僅持礪達致輝0.005%股權的礪達天成和鐘偉堅,前者持股99.99%。也就是說,這部分資產最終成功進入李東生為首的高管腰包。
來源:天眼查
資產置出后,上市公司連續5年營收破千億的紀錄被打破。直到2020年,收獲了歷史最高的凈利潤50.65億元,總市值才突破千億。
如果8家子公司資產還在TCL科技,其想象空間又會是多大?但資本市場沒有如果。
李東生染指11家上市公司
在形成共享TCL品牌,產權、業務分明的兩大集團后,TCL近年在資本市場的動作更為高調。
2019年4月,支付完以上8家子公司股權對價,李東生在TCL控股揭牌儀式上表示,TCL控股將以“二次創業”的激情,用五年時間使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
并購是公司最為倚重的方式之一,TCL控股也成為李東生施展財技的重要平臺。
2021年1月,垂涎奧馬冰箱資產的TCL控股,通過惠州TCL家電,聯手中新融創(TCL科技為第一大股東)控股的中新融澤,舉牌收購奧馬電器(002668.SZ),劍指控股權。此后雙方激烈博弈,奧馬電器先后三次拒絕TCL控股提請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祭出焦土、毒丸、豪豬等反收購計劃。不過最終敗下陣來。5月,TCL成功入主奧馬電器。有助于TCL家電在冰箱出口方面打開局面,彌補“白電”業務(指空調、冰箱、洗衣機)短板。
TCL控股資產版圖
來源:相關上市公司公告,天眼查,通達信
至此,通過TCL控股,李東生實際控制TCL電子(1070.HK)和奧馬電器兩家上市公司;此外,還通過TCL電子全資控股的TCL王牌電器(惠州),持有晶晨股份(688099.SH)5.16%股權;TCL控股參股的新新零售二期,也參與了曾經的伙伴—蘇寧易購(002024.SZ)的混改,算是投桃報李。
TCL科技是李東生資本運作的另一平臺,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9年9月,中環股份(002129.SZ)和天津普林(002134.SZ)公告,控股股東天津中環電子信息集團(簡稱中環集團)擬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年后,TCL科技從天津國資手上接過中環集團100%的股權。從而拿下兩家上市公司,進入半導體材料、光伏和印制電路板等賽道。
此外,TCL科技還直接持有七一二(603712.SH)16.07%股權、上海銀行(601229.SH)5.76%和花樣年控股(1777.HK)17.55%股權。通過新疆TCL股權投資持有帝科股份(代碼300842.SZ,主營光伏和半導體導電銀漿)9.98%股權,通過華星光電持有華顯光電(0334.HK)64.21%股權。TCL科技的資本觸角已經涉及面板、半導體、光伏、地產、通信設備、銀行、股權投資等多個行業。方正證券在研報中稱,TCL科技業務線看似“龐雜”,其實蘊藏著基于半導體基本規律的同心圓擴張,而其核心就是半導體。
至此,TCL控股和TCL科技兩大平臺共控股4家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公司,這還不包括在今年3月8日通過私有化從港交所退市的通力電子。此外,還參股了6家上市公司。而加上TCL科技本身,李東生共染指11家上市公司和1家新三板公司。截至目前,這些公司總市值約4500億元。
TCL科技資本版圖
來源:相關上市公司公告,天眼查,通達信
攘外安內:股權激勵籠軍心
在確定半導體顯示的核心地位后,為了激勵員工,TCL科技兩次回購股份;還發布了三期全球合伙人計劃和兩期全球創享計劃。中環股份也于今年發布員工持股等長期激勵制度。
攘外必先安內,李東生可以說是深諳此道。
2021年3月,TCL半導體成立;5月,TCL微芯科技成立。TCL科技和TCL控股在兩家公司均分別持股50%,分家后的兩大集團再次因為半導體聯手。
中信證券認為,在面板上游缺貨難解,同時價格上漲形勢下,TCL科技有望通過自產等方式提升供應鏈控制水平。同時,通過芯片出貨帶動半導體營收,平滑芯片漲價下對面板成本的負面影響,從而有助于提升其盈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TCL科技目前沒有實控人,第一大股東李東生及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8.26%,擅于資本運營的李東生對于這家上市公司又有怎樣的規劃呢?野馬財經聯系了TCL科技,但對方并未回應。
去年,李東生因交易員誤賣500萬股的“烏龍指”登上熱搜,隨后道歉。縱橫資本市場近30年,他本人的資本財技爐火純青,悄無聲息之間,已經構建起一個布局11家上市公司、1家新三板公司,涵蓋半導體、光伏、銀行、地產、通信等領域的龐大產業資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