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為何越來越貴?高端產品毛利60%,添加物成營銷噱頭
當一部分消費者還在考慮如何將午餐的價格控制在20元時,另一部分消費者愿意花40多元買一杯酸奶。最近,在超市和便利店的貨架上,酸奶新品上架速度越來越快,名頭也越來越花哨,最重要的是,價格也越來越讓人覺得高攀不起,以至于網友吐槽:說好的酸奶自由呢?
最貴酸奶45元一杯
最近一款被稱為“酸奶中的愛馬仕”的乳制品在社交網絡上火了,這個品牌的酸奶價格帶在30-45元之間,最貴的“藻藍蛋白椰子陽光玫瑰葡萄冷萃酸奶“要45元一杯,這個名字很長、每個成分看起來都很貴的酸奶來自Blueglass。
目前Blueglass的門店還沒有那么廣泛,幾十家店主要布局在一些高端商圈,比如北京金融街、藍色港灣、上海靜安嘉里中心等中產階段消費旺盛的區域。普通消費者可能還無緣享受這種高端酸奶,但是超市、便利店的酸奶也開始悄悄變貴,想要花個兩三元買一盒解膩、助消化的餐后酸奶,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在大型超市里,最便宜的酸奶是100g*8八杯裝的聯排酸奶。這一區域的“隊伍”非常穩定,也是蒙牛、伊利、三元等乳業大廠的天下。一件聯排杯裝的日常價格在10元左右,但越來越多的酸奶新品是單瓶裝,通常一瓶在200g左右,不過價格已經比肩一件“聯排”。
比如北京物美超市,酸奶商品數和銷售額占比最高的價格區間集中在7元至14.99元,瓶裝是最暢銷的包裝。在極少買贈和折扣、且不會銷售聯排酸奶的便利店渠道,也可一窺單瓶酸奶的市場表現——在便利蜂,酸奶主要以小包裝規格為主,主流價格區間在5到15元。
不過真打算只花5元錢,你在便利店買酸奶的選擇寥寥無幾,便利店酸奶大多集中在7-10元,最貴的是樂純的一款酸奶,18元135g。
樂純在2015年打入市場時,每盒120g,平均售價22.5元。而在當年花22.5元買一杯酸奶,還真是一件挺小眾的事情。不過這個小眾代表了一種市場力量,推動樂純持續擴大規模,從國際酒店、精品超市渠道走向大賣場和便利店,讓高端酸奶成為大眾消費品。
即使受益于規模效益,價格從20多元降到了18元,樂純依然是最貴的酸奶之一。據說樂純貴的一個原因是,它做的是希臘酸奶,需要濾除乳清,獲得更醇厚的質感,在原料成本上是普通酸奶的三倍。
2009年前后,光明莫斯利安、蒙牛冠益乳、伊利安慕希被相繼推出,國內酸奶已經出現高端化趨勢。自2014年以后,酸奶高端化按下了加速鍵,標志性事件便是日本明治保加利亞式酸奶引入中國,以及新品牌樂純的出現。
高價酸奶,先從定位和添加物上做文章
不過,在酸奶成本項中,原料再貴也不是主導價格的因素,最終產品的定價是研發和產品成本、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
如果縱向來看,酸奶漲價有必然性。一位乳業人士告訴AI財經社,從奶牛養殖,生鮮乳質量、工廠生產條件、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再到包材,灌裝工藝、全冷鏈,都在進步,和十年前比已經是脫胎換骨。這些進步都會反饋到成本里,導致現在酸奶的價格越來越高。
而從橫向來看,在不同的乳制品品類里,酸奶的利潤算是比較高的。乳業專家宋亮透露,酸奶的毛利潤率約為30%-60%,接近普通牛奶的兩倍,定價空間很大。"酸奶跟白奶不一樣,它的搭配廣泛,不同的菌種、發酵工藝,會產生不同的細分品類,產品價格縱深也很廣。按照細分品類的針對對象,酸奶可以定義為時尚產品,也可以定義為營養產品,或者定義為功能化產品。不同的定位,也導致不一樣的定價。"
這也意味著,酸奶是乳制品中最會玩花樣的品類,思路通常就兩大類:一類作為功能飲品存在,喜歡突出配料里添加物,將產品概念化。Blueglass擅長的就是此類,玻尿酸膠原爆珠酸奶,宣傳可以“嘭嘭肌”、“變好看”。最近,光明剛剛推出了新品“優格伴”,一款添加姜黃、黑枸杞原汁以及GABA的酸奶產品,產品宣稱可以幫助保護肝臟,緩解壓力。目前還未公布價格。
從市場上類似保健酸奶的價格看,優格伴的定價不會走平價路線。2019年蒙牛推出了中華滋養暖妍酸奶,把阿膠、枸杞這些聽起來很有“檔次”的滋補食材融入酸奶,一瓶220g的酸奶售價超過8元。不過跟一瓶200g、接近20元的衡安堂酸奶相比,這還不算貴。三元的這款酸奶主打賣點,據說是除傳統益生菌外,復合添加了6重活力菌,以及添加6種益生元與膳食纖維,宣稱可以提高免疫力。農夫山泉去年還推出了一款植物酸奶,135g售價9.9元,賣點在于低糖以及0膽固醇。
另一類酸奶作為休閑食品存在,追求口感,最愛在不同的口味上創新,早期喜歡加水果,現在喜歡加芝士、加谷物,加黑糖珍珠,流行什么加什么。
高端酸奶毛利率60%
市場對高端酸奶一腔熱忱,內驅力還是更高的毛利潤。宋亮舉例,假設一杯中端酸奶的成本是1元,售價是5-6元;高端酸奶的成本是兩元,原奶和益生菌等各方面都比中端酸奶要好,售價是8-10元。中端酸奶的毛利率可以達到30%,但是高端酸奶的毛利率高達60%,后者的邊際收益遠高于邊際成本。
而在酸奶中,常溫酸奶毛利潤比低溫酸奶高出一大截,“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上述業內人士直言,主打一二線城市的低溫酸奶需要冷鏈支持,冷鏈費用在成本中至少占20%。當然,這一領域也更容易涌現出高端酸奶品牌,甚至做成網紅。
Blueglass走的就是高端酸奶路子。有消息稱,Blueglass正在進行B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元。
Blueglass開創了一個“冷萃酸奶”的概念,其實就是過濾乳清的方式,跟希臘酸奶基本類似,即使如此,有數據顯示,它的材料成本也只占到總營業額的25%左右。
一杯酸奶的原材料成本并不高,更大頭的成本是營銷及渠道費用。乳制品屬于高頻消費,但國內產品同質化高,與此同時消費者忠誠度低。要如何占領消費者心智?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便是大規模投放廣告,用錢砸市場。
因此,消費者在貨架前面對營銷過度包裝的酸奶無從下手時切記,判斷一瓶酸奶的營養價值,主要是看蛋白質的含量,蛋白含量越高、成本越高,售價也會高。如果酸奶成分接近,價格就不會相差很大,如果價差太大,那就是收智商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