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錘“愛爾眼科”違規治療干眼癥,百億營收有多少靠違規 ?
“眼科茅臺”用無資質器械治療干眼癥?
4月22日晚間,處于輿論漩渦的愛爾眼科發布了2020年報及2021一季報,令人意外的是,業績并未受太大影響。2020年實現營收119.12億元,同比增長19.24%;歸母凈利潤17.24億元,同比增長25.01%。
今年一季報業績也很亮眼。實現營收35.11億元,同比增長113.9%;實現歸母凈利潤4.84億元,同比增長509.88%,遠高于去年同期。
這個財報季,愛爾眼科身處輿論漩渦,去年12月31日,“抗疫醫生”艾芬在愛爾眼科治療白內障,右眼卻幾乎失明。隨后,艾芬選擇在微博上公開事件,引發廣泛關注。愛爾眼科1月4日開盤即遭遇新年“開門綠”。4月23日愛爾眼科報70.63元/股,上漲10.97%,相比今年2月92.69元/股的高位,市值蒸發約900億元,目前市值2911億元。
與艾芬的醫療糾紛未了,愛爾眼科又被曝出違規治療干眼癥……
01 無資質器械治療干眼癥?
“干眼癥治療”是愛爾眼科近年來盯上的新藍海,從廣告和宣傳的投放上面也可以看出愛爾眼科對這一業務的重視。
去年10月,愛爾眼科角膜病研究所發布《國人干眼多中心大數據報告》,強調“我國每5人中就有1人患干眼”。
但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末常山藥業剛因宣稱“1.4億國人”被認定信披違法,被證監會處罰。
“干眼治療市場利潤很高,而且干眼治療像按摩,對患者有成癮性,逐漸有流行趨勢,但許多缺乏資質的廠家混雜其中,目前行業草莽發展,比較亂。”從事醫療器械行業的李毅偉告訴野馬財經。
天眼查顯示,愛爾眼科投資了廣州達美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后者是韓國品牌路創麗的中國區代理。
李毅偉向野馬財經透露,路創麗的產品進入了愛爾眼科多家醫院,如路創麗公司生產,授權廣州達美康銷售的設備Solari強脈沖光治療儀,其適用癥范圍僅有僅有治療痤瘡和面部血管擴張,原本是醫美器械,卻被用于治療干眼癥,涉嫌違規。
在愛爾眼科和達美康官方網頁,也曾出現路創麗強脈沖光治療儀用于治療干眼癥的宣傳。
野馬財經致電廣州達美康,詢問路創麗強脈沖光治療儀是否具備治療干眼癥資質,對方稱之后會有專人回復,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野馬財經還就艾芬糾紛事件和路創麗儀器資質問題聯系愛爾眼科證券部,截至發稿也未獲回復。
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野馬財經查詢到了路創麗強脈沖光治療儀的備案信息,適用范圍為痤瘡和面部毛細血管擴張。
據《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第四十條規定,醫療器械、使用單位不得經營、使用未依法注冊的醫療器械;第六十六條明確規定,醫療機構使用未依法注冊的醫療器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藥監局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并沒收違法使用的醫療器械, 最高可處以貨值金額 10 倍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責令停產停業。
一位醫療行業人士告訴野馬財經,在強脈沖光治療干眼逐漸得到行業認可之時,一些原本經營強脈沖光醫美產品的廠家和醫療機構,在沒有向藥監部門申請增加眼科疾病適應證許可的情況下。為了利益大舉進入干眼癥治療行業,實為違規超適應證應用。他說:“強脈沖光在光損傷和光老化相關的皮膚病治療領域已是成熟技術,但應用于眼科,甚至直接作用于瞼板腺對應的上下瞼,理應重新評估其危險性”。
工商信息顯示,路創麗北京辦事處已于2019年注銷,野馬財經來到其注冊所在地霄云路現代汽車大廈,工作人員卻表示,自己在這里上班6年,從未見過這家公司的人。
02 引發投資者擔憂
值得注意的還有,艾芬醫生與愛爾眼科的醫療糾紛的最新進展還牽出愛爾眼科涉嫌“騙取醫保資金”等問題。
4月20日,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再次發布通告,就患者艾芬對白內障診療過程提出的質疑做出回應:患者艾芬有手術適應癥、無禁忌癥,手術順利、成功;術后5個月發生的視網膜脫離與白內障手術無直接關聯。
此時距離該起醫療糾紛發生已逾百日。
4月21日上午,她發微博指出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十二大不實之處”,包括是否做了眼底檢查 ,愛爾向相關部門提交的什么資料,照片鑒定和鑒定機構選擇等問題。
今年四月以來,艾芬除了個人維權之外,還在微博持續指控愛爾涉嫌“騙保”。根據愛爾眼科前員工桑林的說法,愛爾銷售模式包括:把視力寫低、車接車送、義診、貧困證明、轉介紹等方式,艾芬據此質疑:“愛爾披著慈善的外衣,喊著免費的口號,吸引大量社區和農村老年患者,蓋了很多非貧困的貧困章子,騙取了大量國家醫保基金。我擔憂的是:這種違法行為如果不得到遏制并繼續從中獲利,會讓更多其他的醫院效仿。”
而此時愛爾眼科發布公告回應糾紛,艾芬認為或是想分散其注意力。
“我的核心訴求不是我個人訴求,而是我作為一個醫護人員,對自己在愛爾的經歷感到觸目驚心和痛心,愛爾不合規的地方太多,希望能夠上級部門對其進行整改。”艾芬對野馬財經表示。
此前艾芬實名舉報湖北愛爾眼科總院事宜被武昌區衛健局受理,但因被當成信訪,自己未要結果,艾芬表示下一步將會向湖北省衛健委舉報。
此外,眾多出現醫療糾紛的患者也持續在艾芬微博下留言評論。
在公開互動平臺,不少投資者據此對愛爾眼科發問:“如何處理醫療事故?”、“績效考核是否只看手術量?”……
縱使業績大好,可頻繁出現的醫療糾紛還是讓部分投資者為愛爾眼科擔憂,愛爾眼科靠并購高速發展的模式受考驗。
03 并購擴張帶來管理問題
作為世界最大眼科醫療機構,愛爾眼科在市場上有“眼科茅臺”之稱。2009年上市至今,愛爾眼科的市值從不足40億元,一度狂飆到3200億元,累計飆漲近80倍。近一年來,公司市值已經猛增超2000億元。
登陸A股的頭幾年,愛爾眼科主要通過自有資金或在股票市場公開募資來完成新建或收購醫院,平均每年新增約7家眼科醫院,發展還算平穩。
2014年之后,愛爾眼科的發展策略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高速擴張。
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愛爾眼科累計通過基金并購醫院數量超120家,平均每年新增40家。截至2020年11月30日,愛爾眼科和并購基金旗下在大陸地區已開業醫院已經有434家,門診部118家。
目前,愛爾眼科在全球范圍內擁有3家上市公司、600余家眼科醫院及中心。此次事件爆發前的2020年12月31日,公司市值突破3087億元,位列創業板第四。2020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愛爾眼科創始人陳邦以1047.6億元財富蟬聯湖南首富。
高速發展帶來一系列管理等問題。
“愛爾眼科的出發點沒有問題。”,醫藥行業戰略專家史立臣對野馬財經表示,“但是,資本投入是需要回報的。這就引發了民營醫藥想盡辦法去賺錢,醫生的本位和患者的安全就刨除在外了,整個就是向錢看了。”
他進一步指出,愛爾眼科“數量發展很快,但醫生的能力、資質、資源以及內部的管理、監管等層面,就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這個事情,如果他們(武漢愛爾眼科)一開始承擔責任,不就沒事了嗎?當事的院長想撇清責任,反而讓事情鬧大了。”
“愛爾眼科很像是‘莆田系’的翻版,除了知名度不如“莆田系”之外,其他基本如出一轍。” 知名經濟學家宋清輝也有此觀點。
高速發展,年營收破百億的愛爾眼科,該慢下來考慮長遠之道了。如果發展是以違規為代價、以口碑為代價、以品牌為代價,無異于殺雞取卵。
(文章中的李毅偉應本人要求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