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手機、鴻蒙外:華為有一條低調硬核賽道,3年做到全球第一
在山東北部靠近渤海灣的地方,有一個地方叫濱州沾化,海岸線延綿38.84公里,有大片的灘涂地。過去這里以鹽田和傳統養殖為主,雖說靠海吃海,但土地和海洋利用效率并不高。
去年,占地7800余畝的灘涂地有了新的面貌。深藍色的光伏板鋪設進來,太陽光落在上面,很快就轉化成電力匯入電網,既能將綠色電力輸送到千家萬戶,也可供基地自己使用;同時,光伏板下的池塘、水域也沒有閑著,養著草魚、扣蟹和銀鯽等水產品。
水上發電,水下養魚,這個項目被稱作為“漁光一體化”,由通威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點睛之筆正是那片深藍色的光伏板。據了解,整個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300兆瓦,在25年經濟壽命期內,每年平均上網電量約4億千瓦時。
早在2018年,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陳星宇接受采訪時,就把漁光一體創造的經濟效益算了一筆賬。以他的說法,按照這種模式,每畝占地每年可產出綠色生態水產品500-800公斤,同時還能產出相當于10噸—30噸石油等效能量的清潔電力,畝產效益達2.5萬元至4萬元,是傳統漁業的5至10倍。
對于濱州沾化來說,漁業與智能光伏產業結合后,意味著原本貧瘠的鹽堿地效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成了寸土寸金的寶地,對當地產業升級很有借鑒意義。
但如此大規模的光伏鋪設,背后并沒有那么容易。因為跟普通地面光伏項目相比,漁光互補項目將電站建在水面上,面臨更多挑戰。
比如水面光伏電站濕度更大,會對電氣設備的可靠性產生影響,因此設備需要更高的防護等級;水面光伏電站的支架成本也比地面更高;運維難度也更大,比如鳥糞如果清理不及時,都可能會加劇組件出現問題;現場環境復雜,故障排查和定位也更困難;安全對于水面光伏電站也尤為重要,需要縮短電站的直流環節。
而且傳統集中式光伏方案本身就有較高的故障率和繁重的維護工作,以青海格爾木某電站的統計數據為例,100兆瓦電站一個月需要更換熔絲1054個,長年累月下來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考慮到上述種種問題,這個項目沒有采用傳統方案,而是選擇華為提供的智能光伏解決方案。
作為一家在ICT領域積累多年的公司,華為的優勢是將AI技術、數字信息技術與光伏相融合,將組串式逆變器應用其中,推出智能化的解決方案。以運維這個環節來說,過去,電站巡檢主要依靠人工,耗時長、效率低,不僅容易出現疏漏,成本還高。華為將AI能力加持到解決方案中,可以對整個電站的組件進行遠程全量檢測,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還能自動輸出報告,提升電站的運維效率。
此外,智能光伏通過對各環節的成本優化,也會省下一筆不小的錢。智能光伏方案無需直流匯流裝置,每瓦節省成本2.2分;同時智能光伏方案統籌會將箱變居中布置,以減少電纜綜合成本,每瓦節省2.35分。除了這些,光伏控制器的體積也小得多,給水面平臺成本節省0.8分/瓦。
不只是東部的渤海灣,類似的智能光伏項目還出現在寧夏黃河東岸,在漫天黃沙的戈壁灘上,經過生態治理,光伏板下的魚變成了當地歷史上已栽種600年的枸杞。藍色的光組件、10萬畝的有機紅枸杞,構成了一道新的風景線,成為全國范圍內提升區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典型。
據了解,華為在這里用上了最領先的智能逆變器和帶斜角平單軸的自動跟蹤技術,光伏板就像向日葵一樣追著太陽走,把寧夏豐富的光資源轉化為真金白銀,預計年平均凈效益達3.6億元。而640兆瓦的電站只需30個運維人員,每年在運維的人工成本上就能降低360萬元。
此外,亞洲最大高鐵站雄安站、全球最大機場北京大興機場、上海地鐵站以及尋常百姓家,華為智能光伏正在迅速地進入千行百業的各種場景當中去,為它們帶去更安全高效和友好的清潔能源,實現現代生活中人與環境的完美融合。
2月22日,在華為與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等共同舉辦“互聯共榮”論壇上,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董事陳黎芳提到了這樣一個數據: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廣泛應用于60多個國家,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8億噸,相當于種植了2億多棵樹。
低調的賽道頭羊
很多人知道華為是通信行業的領頭羊,精于電信設備,過去10年它又在手機等業務上取得矚目的成就,光伏則一直似乎是另一群玩家的游戲。但實際上,華為在光伏領域并不是一個新人。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它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光伏逆變器生產商。而逆變器是光伏電站的核心設備,主要作用是將光伏太陽能板產生的可變直流電壓轉換成交流電。
據AI財經社了解,華為于2010年開始進行光伏逆變器的研發,2013年才正式進入光伏行業。基于華為在ICT領域多年的積累,2014年,華為將數字信息技術與光伏相融合,有別于傳統集中式方案,華為基于組串逆變器,提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正式進入行業第三年后,華為就取得了在逆變器發貨量上的全球第一。2018年華為首次將AI技術引入光伏,稱之為 AI+光伏1.0,在此期間引入的各種AI技術主要是降低發電成本,讓電網更友好。
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在光伏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跟華為本身的業務有一定的相關性。作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制造商之一,華為的業務遍布世界各地,從繁華都市,到戈壁山區,都有華為的基站。而基站的運轉本身就靠電,在那些偏僻的地方,怎么給一個基站接上電?對于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人會比華為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
基于此,華為在運營中也自然而然有光伏發電的需求。而原本的逆變器容易出現故障,有較高的故障率,運維工作頻繁,難度高。既然有這些需求,華為決定自己做光伏逆變器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能做智能光伏,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線專家嚴劍鋒對AI財經社總結,一是因為華為有數字化的技術,能將30多年積累的數字信息技術與光伏跨界融合,二是以客戶為中心來進行創新。比如在發電側,將AI、云等新ICT技術與光伏深度融合后,能打造 “高效發電、智能營維、安全可靠、電網友好” 的智能光伏電站。在用電側,基于“主動安全,更優度電成本”,推動光伏進入平價時代。這些都是讓發電量更高,讓運維更簡單,也讓客戶的收益更高,智能化不僅給客戶從繁重的運維中解脫出來,也給客戶創造了更多的價值。
進一步的分析,智能化的光伏,就是要實現底層的自動化和信息化。以運維為例,實現了智能化的光伏,它的體驗是,是在25年生命周期里,盡量減少人員對它正常運轉的干涉,即使設備出現故障,也不需要專業人員背著工具去一個個組件地進行檢修,運維人員穿著西裝在辦公室就能進行遠程100%的組串檢測,效率提升50%以上。
具體來說,華為有ICT技術、云計算、AI能力,這些能力應用到光伏電站中,就讓電站具備“感、傳、知、用”,能夠實現對電壓、電流等數據的收集、傳輸、計算、存儲和應用,甚至上傳到云上進行大數據分析和管理,釋放數據價值,從而釋放人力,釋放發電潛力。“這就如同將全身要素融匯打通、順暢運行,賦予電站智慧,打造成一個茁壯成長、自我優化的高級生命體。”嚴劍鋒稱。
近年來,隨著光伏產業技術的演進,成本在不斷下降,而這也推動了光伏行業的迅速成長。2015到2020年五年間,光伏電站新增裝機規模超過190GW,而光伏產業鏈各個環節產量的增幅幾乎都超過了50%。
未來五年,光伏電站的裝機量還會增長得更為迅速,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陶冶曾在演講中表示:2021-2025年期間光伏發電新增裝機規模可以達到280GW-300GW左右,平均年度新增裝機50GW。
此前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過《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其中明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5%,2030年達到20%,2050年占比超過50%。而在可發展的資源中,相比核電、水電和風電,光伏是最有潛力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4月,國內光伏的發電占整個發電量的比例還不到3%,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對于華為來說,智能光伏解決方案不僅僅是一套技術。有了它,伴隨光伏+農業,光伏+建筑,光伏+制造等等,從偏遠戈壁的扶貧,到都市龐大公共設施的低碳運轉,從落后產能的轉型升級,到家庭節電的綠色生活得以實現。當然,在此過程中,華為智能光伏業務,也為其在特殊時期再創造了一次重要的機遇。
猜你喜歡
攜手華為 大有可為!萬興天幕2.0重磅亮相華為HDC2025
6月20日下午,全球領先的新生代數字創意賦能者萬興科技深化AI布局,攜萬興天幕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2.0及基于萬興天幕2.0能力底座打造的終端應用新品萬興天幕創作廣場亮相華為開發者大會2025(HDC 2025)。光伏行業調整期,通威股份如何以技術創新與全球布局“逆周期蓄力”?
通威股份的突圍路徑,既是中國光伏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也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從“死亡之海”到“潛力之海”,中國光伏助推全球能源綠色轉型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庫布其沙漠光伏電站規模擴大。中國光伏產業迅速發展,2024年前三季度新增并網1.61億千瓦,相關企業超102.6萬家。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全球200多國,助力全球能源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