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金融或將進入“后巨頭時代”
2021年,零售金融注定要重新洗牌!
1月20日,央行就《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這份文件中的反壟斷內容必會讓“贏者通吃”的巨頭十分不適。
這種不適曾經在支付寶身上發生過——微信的春節紅包,“通吃的贏者”從一個變成兩個,當遍地都是它們的二維碼后,他們甚至想打造一個無現金社會。這當然是壟斷!
新金融每每遭遇嚴監管,就一定會有“怕親兒子飯碗被搶、打壓創新”的說法,這不免有些狹隘。
整個P2P行業最巔峰時總體量也不過和一家大型區域性銀行的水平,即使是金融科技一哥螞蟻集團凈利潤也僅僅抵得上半個招商銀行。這些或失敗或成功的金融新勢力,能夠成為金融體系中的鯰魚,但距離“搶親兒子飯碗”還很遠。
縱觀過去十幾年的新金融發展,監管沒有將金融科技、金融創新的主角框死為持牌金融機構,為的是什么?為金融市場注入活力;如今監管一面反壟斷,一面大力推動利率市場化,為的又是什么?還是為金融市場注入活力。
支付是零售金融的根基,得支付者得到的是免費的流量、用戶和數據,而這些支撐起了螞蟻、騰訊兩大金融帝國。
此前有不少銀行吐槽螞蟻的聲音,大意是說“螞蟻在合作中過于強勢、分走了太多錢”,這其中固然有矯情的成分,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很多中小銀行的零售金融業務已經弱到了不敢和巨頭“大嗓門”爭取利益的地步。
這當然不是監管希望見到的。社會需要的是一個活力十足的金融市場,而不是某幾家巨頭控制下的金融市場。壟斷怎么不反?
支付之外,零售金融最賺錢的信貸市場也熱鬧了起來。
近日,小額貸款公司等7類“非主流”金融機構的地位得到認可,不受4倍LPR限制;連“非主流”的金融機構都被卡死,更何況是銀行、持牌消金等主流的金融機構?
在這則消息傳出不久前,央行發布通知稱,自2021年1月1日起,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
這意味著金融機構與民間借貸共用同一利率上限的時代徹底過去。《民間借貸司法解釋》中的那句“經金融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從事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因發放貸款等相關金融業務引發的糾紛,不適用本規定”不再是一句空話。
回溯近年來零售金融的發展,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傳統金融機構的懶驢拉磨期,互聯網巨頭、助貸、P2P等金融新勢力的百花齊放期以及如今“真”利率市場化下的成熟期。
沒有鯰魚
第一階段的傳統金融機構獨霸天下,沒有鯰魚,大家舒舒服服的賺錢,談何創新?
牌照、用戶(此處指有效且活躍的用戶)、資金、科技是零售金融業務的核心要素,銀行是同時握有前三大資源的寵兒,但受制于其金融科技的滯后性和“嫌貧愛富”的基因,并不是所有銀行和招商銀行那樣對零售金融具有前瞻性,零售金的融供給并沒有在第一階段實現大規模增長,“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第二階段是零售金融大變局的開端:P2P有望讓民間借貸陽光化,助貸可以令金融機構躺著享受零售金融的紅利,而以螞蟻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們忙著革命、創新以及跑馬圈地。
新勢力結束了傳統金融機構懶驢拉磨式的經營。然百花齊放也是野蠻生長,如P2P的非法集資、714高炮的利率畸高、互聯網巨頭的杠桿無限化以及校園貸、裸貸、暴力催收、數據販賣等問題層出不窮,當然還有支付巨頭的壟斷問題。
此時的零售金融不存在金融供給的問題:不怕你不還錢,就怕你不借錢。優質用戶可以向持牌金融機構、互聯網巨頭申請廉價貸款,其他用戶只要想、只要敢,也有P2P、714高炮愿意向他們伸出橄欖枝。
這當然不是健康的市場。
第三階段的開始也是第二階段的結束:P2P首當其沖的消失;良莠不齊的助貸“打死一批,規范一批”;而杠桿無限化的互聯網巨頭的小貸業務面臨“一刀斬到脖子”的命運,開始學乖,在沒有政策文件和窗口指導的情況下集體下線互聯網存款就很好的說明這點。
被修枝剪葉的不只是直接的從業者而是整個產業鏈,整治714高炮牽起了一輪從獲客到數據再到貸后整個鏈條的洗牌,同樣是“”打死一批、規范一批”。
此外作為零售金融業務最重要的配套機構——征信,也邁入了快車道:央行征信變得空前強大,百行征信、樸道征信相繼成立。
“揚棄”是零售金融第三階段最好的總結。曾經的影子銀行們,保留了“銀行”的屬性,去掉了“影子”,逐步暴露在陽光之下。
新金融結束了傳統金融的懶驢拉磨,監管結束了新金融的肆意妄為。新時代,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