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實生物:學歷和能力不掛鉤,研發團隊大專生超過博士,倆老板不懂醫藥
醫藥公司君實生物陷入了一場輿論旋渦。11月13日晚間,君實生物又發布公告回復上交所問詢,以萬字長文解答相關報道的三大疑點。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11月12日午間,自媒體“獸樓處”在微信公號上發表《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的文章,質疑君實生物核心產品PD-1特瑞普利單抗(商品名為“拓益”)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并認為公司研發團隊整體學歷偏低,與美國禮來制藥合作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JS016)或不會在海外上市。
據了解,君實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生物制藥公司,先后在新三板、港股、科創板上市,在腫瘤、免疫創新藥領域較為領先。
不過,真正讓這家制藥公司走進大眾視線的,還屬它7月宣布JS016已完成中國I期臨床試驗所有受試者給藥,這意味著JS016成為中國最早進入臨床階段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君實生物也被冠以“手握中國唯一新冠特效藥的生物制藥企業”,當時還有消息稱其在美國的臨床研究也在第二季度啟動。
如今被自媒體質疑,君實生物形象大跌。12日收盤,君實生物港股跌4.52%,上證跌4%。13日早間君實生物做出公開回應,收效不大,當日收盤上證跌6.22%,港股略有緩和,漲幅1.3%,于是又有了13日晚間更詳細的回應。
疑點一:藥物不良反應率高嗎?
公眾號文章認為,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克隆抗體注射液(拓益),在技術評審文件里沒有完成肝損害患者試驗、也沒有完成腎損害患者試驗,其所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7.7%。有15.6%的患者因為不良反應而永久停藥。
君實生物可不答應,先是不慌不忙解釋了“所有不良發生率”的含義,再安撫大家特瑞普利單抗是安全和有效的。
原來,不良反應率是有級別的,比如1-2級輕微的皮疹、乏力、食欲下降、惡心、咳嗽、頭暈等都會算入“所有不良發生率”里,但大多數都是輕微反應,更重的3-4級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以特瑞普利單抗為例,所有級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雖然高達97.7%,但3級及以上僅占28.9%,與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SAE)的發生率為11.7%。而同類產品也有相似的特征,比如信迪利單抗和卡瑞利珠單抗的所有級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9%甚至100%,但3級以上僅占26%-33%。
此外,君實生物還披露了特瑞普利單抗的臨床試驗情況,先是給了“名分”,肯定了這種藥有條件被批準上市,但各項適應癥還在臨床研究階段,其中黑色素瘤適應癥爭取在2021年底前完成臨床試驗,但諸如鼻咽癌、尿路上皮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等適應癥,君實生物沒有給出完成時間,看來藥物離“被扶正”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疑點二:與美國醫藥公司的合作打水漂了?
公眾號文章稱,美國禮來制藥公司已宣布停止JS016相關的臨床研究,但5月公告里,君實生物還將JS016在大中華區外的獨占許可授予禮來制藥,后者給公司支付現金、銷售分成,還可能以7500萬美元認購公司的H股股份。
君實生物還挺坦然的,說技術轉讓和授權合作外,再捆上股權投資,可以加深合作。但它也承認,目前還沒有和禮來制藥就股權投資簽訂有法律效力的認購合同,看來雙方還在協商階段。
同時,君實生物也透露了JS016境外臨床試驗的最新進展:已完成美國健康受試者I期研究,同時,也在美國開展1項由禮來制藥發起的聯合LY-CoV555的II期研究。
疑點三:倆老板完全不懂醫藥?
公眾號文章稱,君實生物的研發團隊是一個大專生多過博士,一大半都是本科畢業的團隊,而領導這支團隊和這家公司的,是一對沒有任何生物學科背景的父子。
這下真被打臉,君實生物披露的截至今年11月12日的名單里,研發人員中,大專及以下占比6.13%,高出占比5.65%的博士,其中本科生占比48.71%,也基本符合自媒體的講述。君實生物則很坦然,強調“學歷高低與工作能力、實踐經驗沒有絕對必然聯系”。
此外,目前研發人員有620人,但占公司員工比卻逐年降低,從2017年末的32.48%下滑到如今的26.66%。
不過,君實生物沒有回應公司實控人熊鳳祥、熊俊父子的身份。
招股書顯示,熊俊于1996年獲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投資管理學士學位,后又于2007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熊鳳祥1982年畢業于武漢電力專科學校發配電專業,大專學歷。而熊俊為金融圈人士,在地方稅務局、證券營業部、基金公司都干過,確實沒有醫藥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