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紐約賣川菜,營收增速超茅臺,五糧液進軍香港餐飲業?
繼11月5日市值突破萬億大關,近日,五糧液又傳出進軍香港餐飲業消息。在財新網報道中,五糧液下設餐飲子公司,五糧液國際餐飲(香港)有限公司在港租下不少樓面,并在香港招聘網站發出招聘信息。
股價收入齊漲的五糧液,要重提多元化,進軍餐飲業了嗎?
實際上,五糧液做餐飲不是新鮮事。上世紀80年代,五糧液在紐約開辦酒樓,經營川菜,同時出售五糧液,到2009年,已在曼哈頓擁有三處店面,價值約在2000萬美元。
對此,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AI財經社采訪時表示,在國內白酒市場,五糧液和茅臺的競爭短期內難以取得明顯進展,而市場份額已經基本底定、不易松動,因此作為四川企業,想以白酒為引導,結合川菜進軍餐飲市場,并不突兀。“問題在于香港餐飲市場競爭白熱化,而五糧液對其并不熟悉,貿然大舉投資,存在很大風險。”
跨界拖累主業
雖然以白酒著稱,五糧液在多元化投資上并非新手,動作也確實不少。
從1997年建成5萬噸酒精生產線開始,現金流日漸充足的五糧液開始多點出擊。從制藥集團,到威士忌項目,再到日化和塑膠公司,十幾年間,五糧液廣泛涉足汽車、地產、醫藥、服裝、日化等多個領域,甚至炒起了股票,不遺余力地為“多余”的資金尋找出路。
對于被投資企業而言,五糧液現金流充足,當然是優質的“金主”。統計顯示,1998年到2019年,五糧液創造的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合計達到1106.5億元。2017年10月,集團入主上市公司宜賓紙業,隨即令這家深陷虧損、一度瀕臨退市的企業漲停。由五糧液集團參股的凱翼汽車,也被外界貼上“背靠五糧液,五年內不缺錢 ”標簽。
但對五糧液來說,故事卻沒有那么美好。
隨著多個項目無疾而終,五糧液也因多次涉足不相關產業失敗、存在大量白酒主業之外的關聯交易飽受詬病,受到投資者討伐。有業內人士指出,五糧液多元化投資綜合收益率不高,項目虧損居多,即使偶有盈利,貢獻也很有限。
在這之后,五糧液或許意識到“隔行如隔山”。2012年,集團提出“凸顯酒業、優化多元”戰略,收縮以往的多元化投資。目前,根據天眼查APP信息,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參股控股公司43家,對外投資企業27家,且多與主業有關。
踏過多元化陷阱,此次進軍香港餐飲業,也有聲音擔心,疫情對香港餐飲、旅游等行業沖擊巨大。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香港食肆收入同比下降30.8%。即便此后逐漸恢復,集團對餐飲行業特性能否吃透,以及能否建立優勢,仍是疑問。
營收增速超茅臺
副業之外,作為曾經的白酒第一股,五糧液主業發展又是如何?
好消息是,過去一年半時間,五糧液股價大幅上漲。2019年1月2日開盤,到2020年9月22日收盤,股價上漲超過3倍。如今更是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成為貴州茅臺之后,又一萬億白酒股。
公司營收也大幅上漲。2020年第三季度,五糧液實現營收117.25億元,同比增長17.83%;凈利潤36.90億元,同比增長15.03%。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24.93億元,同比增長14.53%,凈利潤145.45億元,同比增長15.96%,創下上市白酒企業業績增長紀錄。
身處“上有茅臺壓著,下有洋河猛追”的競爭格局,追趕茅臺始終是五糧液不變的主題。
如果僅從營收凈利潤增速看,五糧液今年第三季度已經趕超茅臺。據財報,茅臺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8.46%,凈利潤同比增長6.87%,增速相較去年同期減半。但在營收、凈利潤、股價、大單品售價等方面,茅臺仍然將五糧液拋在身后。
五糧液董事長李曙光對二者的差異不無認識。他曾表示:“茅臺在過去幾年里集中精力打造品牌,重點清晰、火力集中。從營銷策略上來看,一直在重心下沉、深耕市場。此外,茅臺會講故事,重視文化傳播,這些都是值得五糧液學習的。”
但業內普遍認為,五糧液想講與茅臺類似的故事,除了天時地利,還需要時間的沉淀。而眼下,五糧液似乎尚未找到屬于自己的特色和故事。
猜你喜歡
618調研:大促期間會選擇閃購下單的用戶不足一成
今年618,閃購平臺入局試圖從大促市場分一杯羹。當閃購“30分鐘送達”撞上“囤貨季”,這場速度與深度的對壘,究竟能對日趨成熟的年中大促帶來幾分震撼,備受矚目。京東京喜自營啟動618廠貨百補節 產業帶工廠白牌好貨優惠享不停
5月15日,京東京喜自營宣布開啟618廠貨百補節,持續對產業帶商家進行百億補貼,為消費者加碼帶來重磅驚喜。